#我的宝藏兴趣#西藏这片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高原,因其高寒、高海拔、缺氧的特质,被视作“生命的禁区”。人类究竟是何时开始踏上这片土地的?他们又是如何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创造出高原文明的呢?这些涉及早期人类开发青藏高原腹地的历史,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只能依靠现代考古学不断探索去发现。2021年至今,考古学家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的尚嘎岗遗址、梅龙达普洞穴遗址,分别发现了距今10万年和5.3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将高原腹地人类活动的时间大幅推前至旧石器时代中期。
青藏高原风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又分别在西藏昌都市南部发现了卡诺文化,在拉萨市北郊发现了曲贡文化。卡若文化距今约 5000—4000 年,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和澜沧江流域,以粟作农业、半地穴式石构建筑、打制石器与夹砂红陶为特征;曲贡文化距今 3500—2800 年,代表了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时代早期文化,以青铜工具、农牧混合经济、磨制石器与磨光黑陶为代表,二者分别标志着青藏高原农耕文明的起源与社会复杂化的开端。
2024年,日喀则市康马县玛不错遗址的考古发现,则为上述两种文化找到了承上启下的一种新文化——玛不错文化。该遗址处在青藏高原腹地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的关键阶段,而且与周边地区存在多元文化交融现象。它的发现改写了西藏史前文化序列,在全球视野下展现了高原人群的适应力与文化创造力,基于此,玛不错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终评名单。今天,让我们跟随考古工作者的脚步,穿越高原的风雪与阳光,触摸那些深埋于冻土之下的文明印记,共同见证西藏南部羌藏先民是如何书写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丽史诗。
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址
玛不错遗址位于西藏拉萨南部康马县嘎拉乡政府东北10公里处的玛不错湖南岸及西北岸,共有3处遗址点,海拔4410-4430米,是一处围绕高原湖滨的旷野遗址,分布面积14万余平方米(后扩展至22.4万平方米)。该遗址的发现始于2017年当地牧道修建时的偶然发现,2019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中确认其考古价值。从2020年开始,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北京大学、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对该遗址展开系统性的考古发掘工作。
玛不错遗址具体位置
此次发掘持续5年时间,累计发掘面积1650平方米,清理出墓葬61座、灰坑43座、灶4个、石构遗迹2座,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细石器、骨器、磨制石器、鱼骨、羊骨,以及少量青铜饰品、海贝、象牙、红玉髓、费昂斯珠和稻、粟、黍等植硅体农作物。当考古队到达遗址现场时,他们面对的是一片被风和冰川侵蚀切割为冰碛交织的荒原台地。由于气候寒冷,即使是在初夏时节,刨开的黑土中依旧伴随着大量的冰渣。为了不漏掉每一件文物,考古队用3毫米的精细筛网,对文化堆积逐层甄别、筛选,最终采集到陶片、植硅体、沉积物古DNA等遗物标本共计2000余袋。
根据墓葬形制和各类文化遗物的特征,以及碳14测年和高精度的光释光测年结果,可将遗址划分为四期,其中二、三期占据主体地位,并形成了一种特色鲜明的考古文化——玛不错文化。
玛不错遗址发掘现场
第一期,距今5000-4000年,文化堆积层厚度达1.5米,出土了大量冷杉木碳与鱼类等动物骨骼,并揭露出数座石棺墓。大量冷杉木炭和鱼骨的出现,表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彼时玛不错湖的面积是现在的3倍,周围生长着大面积的冷杉森林,羌藏先民使用兽骨做的鱼叉等工具,捕食湖中鱼类和森林中的鹿、野猪等动物为生,其中鱼类占食物来源的主导地位,此外还有少量粟作为补充食物。粟可能来源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马家窑文化农耕区,表明二者在5000年前存在粮食等贸易行为。
玛不错遗址一期地层出土的骨器和石器
玛不错遗址与其他遗址最大的不同是,早在48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使用当地湖岸所产的水晶石制作工具。水晶石实质上是一种优质的石英石,它在打制时容易形成锋利的边缘,其透明的性能也容易在制作过程观察纹路走向,提高石器制作的成功率。该遗址出土了许多水晶石制作的箭镞和2-5厘米长的细石叶工具,水晶细石器与骨制鱼镖配合,构成完整的狩猎工具组合。另一类石器是普通燧石磨制的石斧、石凿等工具。因玛不错遗址以水晶石器为特色,这有别于西藏同时期的卡若文化和曲贡文化,成为西藏新石器时代独立文化类型的重要标志。
玛不错湖周围丰富的冷杉林木资源除了取暖,先民们还用它来烧制陶器。早期的陶器以圆点、短线段的戳印纹和梳齿状的划纹组合为主,器型多为平底罐,与卡若文化早期陶器有些相似。根据中国西部多处遗址的考古表明,5500多年前诞生在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在西传过程中,形成被后世称为彩陶之路的传播路径。其中南道传播路径为:沿白龙江和岷江进入川西高原,再通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向西南延伸至康藏、滇北等地区,进而至卫藏地区,最终到达克什米尔地区。
彩陶之路传播示意图
青海的宗日文化、西藏的卡若文化都或多或少的受到马家窑文化的影响,比如卡若文化吸收了马家窑彩陶的漩涡纹、网格纹等元素,同时融入本土的折线纹、三角纹,形成卡若文化陶器的装饰风格,部分红衣陶就是本地区的彩陶。而玛不错遗址的陶器也借鉴了马家窑彩陶的烧制技术和卡若文化陶器的造型,如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表面经磨光处理;出土的夹砂平底罐为短颈深腹、平底,烧制火候较低(约600-800℃)。
当然伴随彩陶之路传播的不仅仅是陶器,还有农业生产模式,以及大量人群的迁徙等现象。在卡若遗址和玛不错遗址均发现了粟、黍的碳化物和植硅体(植物细胞中的二氧化硅残留物,可用于分析古代农作物)。卡若遗址海拔约30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约7.6℃,无霜期120天左右,是粟、黍的生长上限,而南部的澜沧江河谷,气候更加适宜粟、黍生长。因此卡若文化发展出了以粟作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经济模式;而玛不错遗址海拔4400米以上,粟、黍难以生存,因此只能与外界交易。
玛不错遗址出土的一期陶器残片
玛不错遗址早期的墓葬以特殊的俯身直肢石棺墓为主,这类墓葬形制以石板或石块砌筑石棺,棺体长1.5-2米,部分石棺顶部覆盖完整的石板盖;死者呈俯卧姿势,四肢伸直,头向多朝东或东南,部分墓室内尸骨呈焚化状态。此类墓葬在西藏其他地区非常罕见,但在距今5500-4000年的青海海南州同德县一带的宗日文化遗址中多有发现。而宗日文化被认为是古羌族的文化,这表明青藏高原东部的人群可能在5000年前已经向西藏腹地迁徙,印证了藏族起源于古羌族的观点。
玛不错遗址一期石棺墓葬
基因研究学也证实了这个观点。根据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团队以及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对玛不错人群的古DNA分析显示:其遗传成分与距今9500-5000年前的东亚北方人群有紧密的关联。男性样本中75%属于O-CTS5308单倍群类型,与仰韶文化人群关联密切;25%为中国北方常见类型C-F845。这表明其父系基因主要源自黄河流域西迁的仰韶文化族群或马家窑文化族群。而这支人群最终演变为青藏高原南部的本土支系,广泛分布在藏族、彝族、羌族、普米族、门巴族等族群中。
藏族
门巴族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距今4000 - 3300年的第二期,玛不错遗址的文化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遗址出现了固定居住点,在玛不错湖南岸的II区发现2处圆形的火塘遗迹,其中灰坑H43中出土了粟黍碳化物与稻壳遗存。粟黍依旧可能通过川西高原与黄河上游齐家文化的农耕区贸易交换所得;水稻则应该来自高原东南部卡若文化覆盖的云南澜沧江、怒江河谷地带。因为这里种植水稻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怒江东岸的施甸河流域、昌宁营盘山遗址,都曾经出土过4000年前的碳化稻。
此时先民们烧制陶器的技术进一步提高,发现的部分陶器中添加了云母。云母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它的加入可有效提高陶泥的可塑性、机械强度、耐热性等性能,减少在烧制过程中出现开裂现象,并使烧制出的陶器表面布满银白色的“星点”,增加美感度。此时的陶器设计有条形的器耳,便于提携;纹饰以放射线状划纹为主,器型线条流畅且布局对称。部分陶器表面施以红色陶衣,可能用于祭祀场景。这类红衣彩陶在卡若文化中同样存在,应该是马家窑彩陶西传的结果。
玛不错遗址出土的二期陶器
从4000年前开始,玛不错遗址以更加开阔的心胸接受、吸纳周边文化。这一时期的墓葬发生了巨大改变,出现了多种葬式的墓葬,表明有多种文化人群迁入。该阶段墓葬形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葬式以同穴异性侧身屈肢合葬墓、单人双手交叠于胸的仰身葬为主。此外还有多种同穴上下叠葬合葬墓方式,此类墓葬属于二次扰乱葬,部分遗骨显示整理、堆叠痕迹,可能是为节省墓葬空间。此类墓葬在同时期的甘肃临潭洮河流域磨沟遗址中有发现,也是家族多人合葬一墓,属于齐家文化中晚期墓葬。这再次表明3000多年前,青藏高原东部的人群向西藏腹地进行了迁徙,将他们独特的丧葬文化带到了玛不错湖一带。
这一时期墓葬随葬品数量和种类为四期墓葬之最,反映了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等级分化确立的状况。比如II区发现的同穴异性合葬墓,两名墓主人可能是一对贵族夫妇,他们相拥屈肢侧卧,男性墓主人手臂佩戴宽大的青铜臂钏、腰间悬挂青铜铃;女性墓主人佩戴用滑石珠、玛瑙、红玉髓、费昂斯珠等价值连城的饰品串缀的项链,两人头部还有数十枚海贝、象牙等遗物。
玛不错二期墓葬
这些随葬品大多都不是本地所产,而是来自数千公里之外的周边地区。比如青铜臂钏经微量分析显示,铜含量82%,锡含量10%,铅含量5%,其余为砷、硫等杂质,原料配比与齐家文化青铜器十分接近,且是典型的双范铸造,而玛不错遗址没有发现任何铸铜遗存,说明铜饰件来自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而绿色费昂斯珠等饰品的制作工艺与印度河流域早期的哈拉帕文化存在一定的关联。所谓的费昂斯珠,即原始玻璃珠,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大约在4000年前传入印度河流域。玛不错遗址的贵族将这种烧造工艺复杂、表面有盈润釉光、一度被视为珍宝的费昂斯珠随葬在墓室中。
这些来自西北地区和南亚的奢侈品,表明玛不错至少在3300年前已构建起横跨东亚和南亚的早期物质交流网络,显示出其在全球文明交流中发挥的枢纽作用。从技术传播的角度看,玛不错文化的青铜器与陶器发展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多元文明互动的结果。
玛不错遗址二期出土的石质、骨质、金属装饰品,骨针、滑石珠、红玉髓、玻璃珠等
到了距今3300-3000年的第三时期,随着对外交流规模的扩大与深入,玛不错陶器的烧制技术再次提高到新的级别。此时陶窑的温度可以达到900℃,先民们烧制陶器时,在封闭窑炉中添加了新鲜树枝等燃料,形成浓烟,使碳元素渗入陶胎,这种技术称为“渗碳工艺”。经渗碳的陶器质地坚硬,色泽黝黑。烧制后,先民们又经过精心打磨抛光,使其表面乌黑发亮,形成著名的“黑皮陶”。折沿磨光黑皮陶尖圜底罐,就是玛不错这一时期的典型陶器,一般被作为礼器出现在随葬品中,成为 “玛不错文化” 的标志性器物。
玛不错遗址三期出土的陶器
玛不错遗址的文化形态以水晶石细石器和磨光黑皮陶为主要特征,明显区别于西藏已发现的卡若、曲贡文化石器和陶器,因此成为一种独立的考古文化,被学者命名为“玛不错文化”。玛不错文化的磨光黑皮陶在3000多年前传播到拉萨地区,被曲贡文化继承。而云南尼西黑陶也应该是继承了玛不错文化的磨光黑皮陶,因此玛不错文化是一种承上启下的文化。它的遗址虽然没有发现铸铜遗存,但在齐家文化青铜的长期熏陶下,最终还是在曲贡文化时期铸造出了第一批青铜箭镞。1990年,曲贡遗址下层文化层出土的一枚青铜箭镞,材质为铜锡合金,形带短铤,刃缘锋利,形状与当地出土玉镞相似,且边缘带有陶范铸造痕迹,表明其为本地铸造。
曲贡遗址出土的青铜箭镞
随着文化体系的建立,玛不错遗址第三期的墓葬形制逐步走向统一,石砌的石室墓成为主流,大多数石室墓为单室,高等级墓葬具有双室。墓葬顶部堆砌片麻岩,形成类似封土的遗存,最大的直径有4.2米。有学者猜测这些片麻岩石堆,就是后世的"玛尼堆"。虽然这种观点还缺乏足够的考古学证据,但此时的墓葬确实具有祭祀的功能,在一些墓葬旁边,出现祭祀坑。坑内发现羊肩胛骨烧灼的痕迹,此外还有青稞碳化物共存。这是否印证了苯教文献记载的"血祭丰产"仪式?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
随葬品祭祀物由鱼骨、粟、黍变为羊骨、青稞,表明此时玛不错一带先民的食物资源已由水生鱼类转变为陆生牛羊和青稞。这可能与全球性的小冰期有关,3000年前亚欧大陆的气候普遍变得干燥寒冷,北方草原上的鬼方、猃狁、西戎等游牧民族纷纷南下、东进,劫掠商周王朝边境。而玛不错湖也在小冰期急剧收缩,羌藏先民不得已舍弃渔猎生活,转向游牧生活。起源于雅鲁藏布江北岸山南市贡嘎县昌果乡一带的青稞,则成为淀粉类食物的有益补充。
玛不错遗址第三期墓葬
到了距今3000-2000年的第四期,玛不错遗址从早期墓葬区转变为以大型石构建筑群为核心的非墓地功能区,发现2座石构建筑遗迹,墙体厚度达0.8-1.2米,采用石板拼接技术,并伴有柱洞、火塘等设施,反映集体协作能力的提升。同时,聚落向湖泊高阶地迁移,与玛不错湖水位下降呈现动态适应关系。石构建筑区出土了大量研磨器、网坠等工具,反映经济模式向粮食加工与畜牧倾斜。
同时,遗址上清理出40余座祭祀灰坑,揭示宗教仪式活动制度化,坑内出土了完整的陶器、羊鹿等动物骨骼及青铜饰品、玛瑙珠等祭祀遗物,暗示宗教权力阶层的出现。建筑技术与祭祀遗存共存,标志着玛不错社会组织已从血缘氏族向复杂结构过渡。第四期遗存完整呈现了高原社会从渔猎向定居畜牧转型,以及复杂社会组织的萌芽,为西藏史前文明演进提供了关键链条。
玛不错遗址第四期清理出的石构4及其网坠
玛不错遗址,是深埋于冻土之下的文明史诗,更是人类适应极限环境的智慧见证。它用五千年的文化层累,重构了西藏史前文明的时空坐标——从水晶石器的寒光到黑皮陶的釉色,从跨越高原的粟米商道到横贯欧亚的珠玉丝路,每一处遗迹都在诉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壮阔历程。
玛不错遗址的风光
当全球视野与高原风雪在此交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先民们以冰碛为纸、石刃为笔写就的生存奇迹,更触摸到人类文明在极端环境中蓬勃生长的永恒密码。这处海拔最高的史前聚落,终将成为照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坐标:文明因交流而璀璨,生命因坚韧而不朽。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