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张嘎到过赵县大安村,赶过大安大集

《徐光耀日记》第一卷记载的赵县大安村。

1944年1月3日

赵(赵羊杯) 昨夜城内增加三辆汽车,大安也有增敌消息,于是又转到这面来。 开开门,副政委号房子,老头不开门,说年头坏,土匪多,不敢开门。副政委却一定让他开,后金保来了,要喊门,副政委不让,一定要让他开,结果这顽固老头儿还是不开,结果还是金保叫开了。

《徐光耀日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

抗战精神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所铸就的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团结奋斗、反抗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新中国第一部抗战小说《平原烈火》是由徐光耀所创作的书籍,1938年7月,13岁的徐光耀参加了八路军,被分配到一二〇师三五九旅。1949年11月27日,24岁的徐光耀在天津写出了中国首部抗战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于1951年5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61年,创作了中篇小说和电影剧本《小兵张嘎》。

一、《平原烈火》记述的丁虎子到大安村赶大安大集

徐光耀《平原烈火》中的“大仁村”,就是大安村;“大仁镇”,就是当时大安村的行政建制“大安镇”;“大仁岗楼”,就是大安村岗楼。丁虎子赶大安大集,请看连环画《平原烈火》下集,姬寿彭绘画,东北文艺出版社1954年8月第1版,本书为河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二、“小兵张嘎”的原型“瞪眼虎”

赵志勇《“小兵张嘎”的原型“瞪眼虎”》,《人民政协报》2017年9月21日:

 “瞪眼虎”不是山中猛虎,而是一个人的乳名。

  这人本名韩志诚,生于1928年6月,河北省赵县大马村人。他出生的时候,父亲看他长得一双大眼睛,虎头虎脑,就给他起了个乳名“瞪眼虎”。有时,人的乳名叫响了,甚至会把本名盖了,“瞪眼虎”就是被人把本名叫丢了的人。

  “瞪眼虎”十三四岁时,就当上了小侦察员,而且屡建奇功,在邻近几个县声名远扬,是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被作家徐光耀写进了小说《平原烈火》,接着又成为了《小兵张嘎》中嘎子的原型。

在县大队,“瞪眼虎”还多次参加了锄奸、破路、打埋伏、端炮楼等战斗。当年,县大队在南庄村活动时,村里有座鬼子炮楼。县大队打算摸进炮楼,搞一部分枪支弹药。侦查任务落到“瞪眼虎”头上,他连续几天到炮楼附近装作玩耍,摸清了鬼子和伪军的大致人数、各自营房分布。行动当日,由于刚下了场大雪,人一迈步,脚下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为了不惊动敌人,“瞪眼虎”建议大家脱掉鞋子,悄无声息地向炮楼靠近。尖刀兵除掉了正在打盹的岗哨后,队伍直扑前院的伪军营房,不费一枪一弹,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所有枪支“借”走。县大队撤出时,伪军还在酣睡中。

  1945年8月13日,冀中军区地方武装在赵县大东平村组建冀中七十一团,“瞪眼虎”编入第三营,任排长。解放战争期间,他参加了解放石家庄等无数次大小战役。

三、《平原烈火》中的“瞪眼虎”

《平原烈火》中的“瞪眼虎”是这样出场的:

钱万里想来想去,又回到当前的情况上来了,便出了东屋,想到南屋草棚子里找周铁汉商量一下。刚走到院里,不巧得很,一个十二三的要饭小孩跑进大门来了,钱万里要抽腿回来已经来不及。

那小孩正想开口喊大婶,猛见一个挎盒子炮的出来毫不迟疑地跑上来张着手道:“八路叔,给块窝窝吃吧。”钱万里摸摸衣袋道:“你看,没有。”小孩说:“不就倒给我点米。”“哪有米?”

小孩歪着头咧开嘴说:“我知道,你们米袋里有米。”钱万里道:“我们是区里的,没有米袋。小孩却摇摇头全不相信地说:“区里没有扎皮带的你哄我!”

钱万里搅不过他,又怕净跟他缠有人来看见,就把他带到草棚来,给了他一块谷面饼子,对他说:“不许嚷,坐在这儿吃,吃完可不许走了。”小孩却笑笑说:“就怕你们撵我走哩。”

一句话碰着了钱万里的心坎,就走上来扶住小孩的头,推他到明快的地方,仔细打量起来。

小孩是个瘦瘦的个儿,约摸一张桌子高,一个圆脑袋,两只眼特别叫人注意,大杏儿似的,圆鼓鼓凸出来老高。钱万里把他的头转了一下,从侧面看,嘴唇向里卷着些,显得又狠霸又调皮。底下一个鼓绷绷的大肚皮子,把裤子顶起老高来。钱万里伸手在大肚子上弹了几下,小孩捂着肚子眯起眼晴说:“不用敲,糠瓤的。”钱万里越看越爱,蹲在他跟前仔细盘问起来:“你叫什么?”小孩答说:“小老虎儿。”“多大了?”“十三啦。”一个战士说:“听这名字,瞧这模样,一准是个小嘎子。”

原来小老虎的父亲当村副,暗里抗日,不知怎么走漏消息,被日本鬼子抓去,棍子打折三根,用刺刀挑了。临走把房子放上一把火,家当片瓦无存。母亲抱着刚满月的弟弟逃荒去了,他跟着唯一亲人70多岁的奶奶讨饭,最后奶奶也饿死在庙里。

钱万里听到此,征得他的同意,参军留在县大队,当了小侦察员。

由此可见,徐光耀写的“小兵张嘎”是有原型的,并且确有“瞪眼虎”韩志诚其人,在讨饭期间,为了活命,是到过大安村一带的,也是赶过大安大集的。而且,不是一次两次。那么,抗日期间,“小兵张嘎”、“瞪眼虎”韩志诚到没到过大安村、赶没干过大安大集呢?

四、端掉大安炮楼战斗中的“瞪眼虎”

司敬雪《徐光耀和《小兵张嘎》,《老年教育(长者家园)》 2019年第9期:

当然,嘎子是有原型的。被徐光耀认可的是赵县的两个少年侦察员,外号“瞪眼虎”和“希特勒”。那时,冀中地区经过1942年的“五一”大扫荡以后,沦为敌占区,县游击大队一般白天在村里隐蔽,晚上才能出来活动。白天的时候,大队就派侦察员到村外或路口设一些暗哨。一天,“瞪眼虎”和“希特勒”被派出去监视敌情。两个小侦察员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待久了就开始玩耍起来,忘了执行任务的事儿。没想到,敌人突然出现在村口,他们往回跑,会让敌人起疑心。怎么办呢?两个小侦察员灵机一动,就假装打架,一个被另一个打哭了,撒腿就往回跑,另一个在后面追,就这样跑回去送了情报。还有一次,两个小侦察员化装成要饭的,背着筐到敌人的据点去。结果,他俩不仅带回来敌军的数量、装备等情报,还把敌人的枪和手榴弹也偷回来了。有一次,宁晋县和赵县的县大队配合围攻敌人的一个岗楼,徐光耀就留心观察谁是“瞪眼虎”,谁是“希特勒”。当时他在战壕上看见一个小战士,也就十三四岁的样子,倒背着一条马枪,枪口朝下,穿的是便衣,头上却戴着一顶八路军的军帽,英气逼人,尤其是把帽子一歪,更有一股野气、一股嘎劲。他就是“瞪眼虎”。令徐光耀遗憾的是,那次没有见到“希特勒”。

据有关专家考证,徐光耀的上述回忆、“瞪眼虎”参加的这次宁晋县和赵县的县大队配合围攻敌人的这个岗楼,就是大安岗楼。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5

标签:赵县   大安   小兵   岗楼   炮楼   侦察员   烈火   大队   平原   小孩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