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担任甘肃省委书记,因为拒绝枪毙13位县委书记,被撤销职务

王秉祥出生于1916年,早年出身贫寒家庭,在陕西旬邑太裕镇长大。从小面对生活压力,四五岁起便为地主家放牛谋生。

尽管家境艰难,其母亲坚持让他进私塾识字,视教育为改变命运的途径。几年后,家乡遭遇旱灾,粮食短缺导致学费无着,王秉祥只好辍学,继续放牛维持生计。

1930年,王秉祥遭土匪绑架,这次经历改变其人生轨迹。绑匪头目李培宵的队伍后来被杨虎城部队收编,王秉祥随之进入国民党军队。军中虽能温饱,但他认为这非长远选择。1933年,他脱离队伍,前往关中地区投身土地革命。

1935年,王秉祥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关中苏区担任宣传部长和组织部长。当时白色恐怖严重,他秘密传播党的思想,积极发展党员。

通过努力,他整合剩余红军力量,组建一支两千人规模的队伍,这支红一支队成为关中地区党的关键武装力量。

1936年,红一支队编入贺龙指挥的红二军团,改称独立团,王秉祥任团长,率队参与多项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中共关中地委组织部长。解放战争中,任警备一旅一团政委,后升任旅长等职,指挥作战屡有建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王秉祥调任中共陇东地委书记,负责地方工作。1954年,任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长,后升任省委常委。

1959年,他成为甘肃省委书记处书记兼常务副省长,主要分管农业事务。在工作中,他注重实事求是,避免浮夸风影响基层,但当时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大力推行大跃进,他的立场显得较为谨慎。

1960年,甘肃省灾情严重,王秉祥率工作组深入通渭县调查。他带队走访多个乡镇,了解粮食短缺和人口损失情况。调查显示,浮夸风导致征购过高,基层执行偏差加剧问题。王秉祥整理报告,上报省委,建议调拨回销粮,提高供给标准。

1961年,全国形势开始纠正错误,甘肃作为重灾区受到中央关注。王秉祥参与多项会议,汇报灾情,强调需紧急救济。他的报告引起注意,推动部分救济物资分配。

1962年,纠正工作进入关键阶段,甘肃问题突出。2月,北京召开西北局扩大会议,讨论甘肃处置方案。

会上,有人提出对13个重灾县县委书记执行枪决,以儆效尤。王秉祥作为甘肃代表,在发言中明确反对,认为责任不全在基层,枪决会打击干部积极性,影响纠错进程。

会议后,返回兰州,省委内部讨论执行北京精神。王秉祥坚持反对枪决,强调需分清责任,不能一刀切。他的观点引发争论,省委形成分歧。

4月,压力增大,王秉祥行动受限,继续处理工作但面临监视。上级派员谈话,要求他检查,王秉祥未让步。

9月,上级文件下达,撤销王秉祥省委书记处书记、常务副省长职务,调中央党校学习。10月,王秉祥离开兰州,赴京党校。抵达后,开始学习生活。

12月,处分正式生效,王秉祥确认职务全撤,继续党校学习。整个1962年,王秉祥坚持立场,未妥协。他的反对保护了13位县委书记,但自身遭受打击。1963年,他完成党校学习,调任辽宁铁岭地区副专员,继续基层工作。

动乱结束后,王秉祥于1979年初调回甘肃,任省委常委、副省长。1980年获彻底平反,1981年恢复正省级待遇,任甘肃省委书记兼政法委书记,推动法制建设和经济恢复。

1983年起,王秉祥任甘肃省政协主席,调查农业问题,促进盐环定扬黄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1988年,任全国政协常委,继续关注西北发展。

1993年8月,王秉祥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他的事迹留在甘肃历史,作为老革命家,其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影响后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历史   省委书记   甘肃   职务   关中   省委   组织部长   甘肃省   浮夸风   党校   北京   副省长   地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