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和广东,人口都超1亿,经济表现却像是两个世界。2024年,菲律宾GDP3.3万亿元人民币,广东却甩出14万亿元的天文数字。
这差距咋来的?菲律宾从60年代的亚洲经济明星跌到如今的低谷,马科斯家族的贪腐阴影挥之不去;广东却抓住了改革开放的东风,从小渔村一跃成为中国经济龙头。
菲律宾的经济故事,得从20世纪中叶讲起。1946年,菲律宾摆脱美国殖民统治,正式独立。那会儿,国家底子薄,农业是支柱,椰子、香蕉和稻米撑起出口大头。马尼拉的港口热热闹闹,但多是低附加值的农产品。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菲律宾抓住了机会,靠着亲美立场,成了美国的后勤基地。美国援助的美元哗哗地流进来,基础设施建设热火朝天。
60年代,菲律宾GDP达到95.7亿美元,亚洲第二,仅次于日本。马尼拉的高楼多了起来,工厂机器轰鸣,出口的菠萝和椰子油换回了外汇,日子看着挺红火。
可好日子没持续多久。60年代末,亚洲其他国家开始崛起,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工业化势头猛,成本更低,吸引了西方工厂。菲律宾的吸引力下降,投资逐渐流失。
到了70年代,费迪南德·马科斯上台,情况更糟。他1965年当选总统,表面上推动工业化,实际却大搞贪腐。商人要想拿政府合同,必须先交“好处费”,10%的“潜规则”让企业苦不堪言。
马科斯家族的财富迅速膨胀,他的妻子伊梅尔达挥霍无度,买鞋买到全球闻名。1972年,马科斯宣布戒严,权力集中,经济却雪上加霜。
外债从1970年的22亿美元飙升到80年代的280亿美元,工厂纷纷撤离,失业率居高不下。1986年马科斯被推翻时,菲律宾经济几乎崩溃。
进入21世纪,菲律宾试图重振经济,但挑战不小。2010年以来,菲律宾GDP年均增长6%左右,算得上东南亚的亮点。
2024年,菲律宾人口1.1亿,GDP达到3.3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600亿美元,全球排名第32,亚洲第9。服务业是主力,占GDP的60%以上,农业和制造业贡献较小。
椰子和菠萝出口依然重要,稻米产量全球第八,但农业只占GDP的8.9%。制造业集中在电子产品和汽车零部件的组装,附加值不高。马尼拉的港口忙碌,但集装箱里多是低端产品,难以跟高科技产业抗衡。
菲律宾还有个特殊现象:海外劳工。2024年,海外菲律宾工人(OFW)汇款高达383亿美元,占GDP的8.3%。很多人选择出国打工,尤其是女佣,在中东、香港等地干家政,寄回的钱成了经济的重要支柱。这也暴露了国内就业机会少、产业单一的问题。
2024年第一季度,菲律宾GDP增长5.7%,低于政府6%-7%的目标,农业受厄尔尼诺影响仅增长0.4%。加上南海争端导致中菲贸易下滑,前四个月贸易额下降10.3%,食品出口被越南抢走不少份额,经济压力不小。
再看看广东,简直是另一番天地。2024年,广东人口1.27亿,GDP高达14万亿元人民币,约1.99万亿美元,全球排名第13,甩开菲律宾好几条街。
广东的崛起跟改革开放分不开。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广东还是个农业大省,经济靠种水稻和养鱼,工业几乎为零。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广东抓住了机会。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成为经济特区,吸引了香港和海外资金。珠三角的田野上,工厂如雨后春笋,工人们开始组装收音机、电视机,出口到全球。
深圳是广东奇迹的缩影。1979年,深圳还是个小渔村,人口不过30万。1980年特区成立后,香港商人带着资金和技术涌入。短短几年,深圳的泥泞小路变成了柏油马路,高楼大厦取代了低矮的瓦房。
80年代,广东的工厂以纺织、玩具和电子产品为主,成本低,订单多。工人们加班加点,流水线24小时不停,产品远销欧美。90年代,广东开始转型,瞄准高端制造业。深圳的科技园区里,华为、腾讯等企业冒头,研发手机和互联网技术。
广州的汽车厂开始生产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上的机械臂高效运转。2024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4万家,工业增加值增长4.2%,制造业占GDP的30%以上。
广东的外贸表现更是亮眼。2024年,进出口总额突破9万亿元,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其中对东盟的贸易占22%。从服装鞋帽到5G设备、无人机,广东的产品覆盖全球市场。
深圳的港口堆满集装箱,装载的不再是低端玩具,而是芯片和智能设备。广东还培育了强大的本土企业,华为的5G技术全球领先,腾讯的微信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交方式。产业链的完整性让广东在全球供应链中站稳脚跟,即便面对国际贸易摩擦,也能保持增长。
广东的成功不只是数字上的。生活质量上,广东也甩开菲律宾一大截。广州、深圳的居民享受着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地铁四通八达,夜市热闹非凡。
广东的气候宜人,生活成本相对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2024年,广东的城镇化率达到75%,远超菲律宾的48%。教育投入也不少,大学和职业学校培养了大批工程师和技术工人。
深圳的创业氛围浓厚,年轻人扎堆搞创新,咖啡馆里常能看到创业团队讨论项目。相比之下,菲律宾的年轻人更多选择出国打工,马尼拉的就业市场难以满足需求。
两地差距的根源在哪里?菲律宾的问题出在长期的结构性缺陷。马科斯时代的贪腐让国家元气大伤,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升级慢。
90年代后,虽然经济有所恢复,但过度依赖服务业和汇款,制造业和科技投入不足。南海争端又让中菲贸易受挫,菲律宾错过了RCEP带来的产业链转移机会,电子厂、服装厂的订单流向越南、泰国。
广东则不同,改革开放让它抓住了全球化红利,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三管齐下。广东不光靠外资,还培养了本土企业,产业链从低端到高端,步步为营。
数据上,2024年菲律宾人均GDP约4000美元,广东却接近1.6万美元。菲律宾的农业占就业的24%,但产值仅8.9%;广东的第二产业占36.5%,第三产业占56.7%,结构更平衡。菲律宾的电力70%靠煤炭,能源结构老旧;广东则大力发展新能源,2024年清洁能源发电占比超过30%。
菲律宾的港口吞吐量虽大,但多是低附加值货物;广东的港口则是高科技产品的中转站。两地的教育水平也拉开差距,广东的高校和职校每年培养数十万技术人才,菲律宾的大学却面临资金短缺,毕业生流失严重。
菲律宾的经济还有个隐患:自然灾害。2024年,多场台风重创农业,粮食产量受影响,政府不得不下调GDP增长目标到6%-6.5%。广东也有台风,但基础设施完善,抗灾能力强,经济受影响小。
菲律宾的财政赤字和外债压力也不小,2022年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4.4%,贸易逆差583亿美元。广东的地方财政收入1.35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一,经济韧性强。
2022年,小马科斯当选总统,试图重振经济,推出基建计划,但南海争端让中菲贸易受阻,经济复苏缓慢。广东则继续领跑,2025年GDP目标增长5%,科技和制造业持续升级。
1989年费迪南德·马科斯在夏威夷去世,其贪腐遗产仍影响菲律宾。广东的故事还在续写,珠三角的灯光照亮中国经济的未来。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