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1947年8月7日,穆斯林联盟的领袖真纳从德里飞往卡拉奇,准备就任巴基斯坦第一位总督。而年轻体健的列雅格特·阿里·汗担任了巴基斯坦的首任总理。
同印度一样,巴基斯坦独立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英国人仍留在政府和军队里担任要职。
根据真纳的建议,英属印度的最后一任财政部长阿奇博尔德·罗兰兹爵士担任了总督的财政顾问;原西北边境省省督担任了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省长;原信德省省督弗朗西斯·米迪爵士担任了巴基斯坦西旁遮普省省长。在军队里,英国人弗兰克·梅塞维陆军上将担任了巴基斯坦第一任陆军总司令;杰福德海军少将担任了巴基斯坦海军的领导人,印、巴分治后,巴基斯坦分得的军队远比印度弱小得多。
独立后的空军司令由英国佩里·基尼少将任司令,分治之初,巴基斯坦空军只有2名能驾驶运输机的飞行员,而驾驶其他作战飞机的合格飞行员也只有40名左右。基尼司令到任后,还带来了25名英国军官,他们组织巴基斯坦空军在卡拉奇郊外的白沙瓦基地和毛里普尔基地开始训练分得的第5、第9“风暴”式飞机中队和C一47运输中队(编为第6中队)。同时,巴基斯坦空军还恢复了初、高级训练,接管的设施也逐步恢复运转。
最初的训练是和维持西北边境的治安相结合的。在那里,殖民地统治时期就存在的叛乱并没有平息,巴基斯坦空军于1947年12月便派第5中队的8架“风暴”式飞机从米兰阿起飞去执行攻击任务,而第6中队的2架“达科他”式运输机负责支援,任务是将陆军从拉兹马克空运到白沙瓦。
1947年10月,巴基斯坦国防部开始制订空军的扩充计划了。
该计划分三步:
第一步是于1948年3月31日前充实已有的2个战斗机中队,每个中队保证拥有8架作战飞机。同时,使运输机中队的飞机扩充到5架,空中侦察中队有飞机4架。通讯小队有飞机2架。为实现这些目标,巴基斯坦向英国订购了共24架“风暴”1型飞机;
第二步是在里萨尔普尔组建巴基斯坦空军学院,为此向英国订购了24架“虎蛾”式飞机、向美国订购了30架T-6式飞机。到1949年3月31日止,将2个战斗机中队的飞机补足到16架,运输机中队扩大到20架飞机。同时,空军司令部中队的飞机扩充到8架,空中侦察小队的飞机扩充到4架。此时巴空军的人员已有军官共472名、士兵及其他人员4300名。
第三步是到1950年3月31日止,目标是将空军实力扩充一倍,达到拥有4个装备16架飞机的战斗轰炸机中队。在此期间,巴空军组建了第12中队、第14中队。在扩军中,巴空军频繁地执行飞越喀喇昆仑山的任务,沿河谷飞往斯卡尔都、阿斯托尔、吉尔吉特等据点支援作战。
在第一次印巴战争中,巴空军还在夜间沿河谷飞行,给在克什米尔作战的部队提供援助。巴基斯坦空军自建立时起,就经受了战火的考验。
1949年2月,英国人阿切利少将代替基恩任巴空军司令,他将司令部从白沙瓦移到了卡拉奇市郊的毛里普尔。巴基斯坦空军在50年代初又从英国订购了共92架霍克公司的“愤怒”式FB-60型战斗轰炸机以代替老式的“风暴”式飞机,1951年又订购了共36架英国第一代喷气式飞机:“攻击者”式飞机。
1952年,巴基斯坦政府批准了空军扩充到10个中队的计划,但未能完全达到目标。
1954年5月19日,巴基斯坦和美国结成共同防御互助同盟,其空军的发展发生了重大转折。
首先,巴基斯坦接受了美国根据“佩刀”式在朝鲜的作战而总结的战术训练,巴空军的训练从二战时代跨到了喷气机时代。其次,美军计划在1957年帮助巴基斯坦空军建立兵力达4个昼间战斗机或截击机联队,每个联队下辖2个中队,各有12架F-86F佩刀式和1架T-33A飞机以及供联队长使用的1架佩刀式飞机。
其中A联队驻毛里普尔,下辖第18、19中队;B联队驻白沙瓦,下辖第11、5中队;C联队驻萨戈达,下辖第16、17中队;D联队驻萨蒙格利,下辖第14、15中队。此外,美还将援助巴建立一个轻型轰炸机中队,配备20架B一57堪培拉式轰炸机,驻毛里普尔。
美巴签订协议后数周,其美援装备包括教练机等开始运往巴基斯坦。到1955年底,第5、14中队已换装了F-86F,1956年第11中队也换上了“佩刀”式飞机。在整个计划中,美国将向巴空军提供102架F-86F战斗机。这些飞机计划用来装备新的第15、16、17、18中队。由于英国制造的“愤怒”式飞机更适合西北边境的作战,故保留了第9中队的“愤怒”式飞机,而第8佩刀式中队从未组建过。
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成立伊斯兰共和国,空军去掉了“皇家”头衔。这一年,巴空军的实力已大增,基本上实现了美式化。
1957年7月,巴基斯坦籍的阿斯加尔·汗空军少将代替英国人麦克唐纳少将出任空军司令,巴空军的指挥权终于由巴基斯坦人所掌握了。阿斯加尔·汗年仅36岁,二战时曾在皇家印度空军中服役,担任第9中队的中队长。到1959年,巴空军又接收了用于组建第31轰炸机联队(下辖第7、8中队)的24架B-57B、RB-57B型飞机和2架B-57C堪培拉式教练机。
巴基斯坦空军是少数装备有二倍于音速的截击机的国家。F-86F飞机装有一门射速为6000发/分的20毫米火神式六管机炮和响尾蛇式红外寻的导弹。
1958年,巴空军已是一支非常强大和平衡发展的空军了,它拥有10个战斗轰炸机、轻型轰炸机和截击机中队,还有装备6架RT-33A型飞机的战术侦察小队。到60年代初,美国的军援已按计划全部到位。1965年8月前,巴空军还获得了共12架美制F-104飞机。
巴基斯坦的海军从独立时期也开始扩充实力。1951年,巴海军兵力增加到了8000人,其中有600人为军官,并从英国购买了2艘护卫舰。1954年起,巴海军开始接受美国的军援,10年间从美国和其西方盟国购入了大约20艘的登陆艇、1艘潜艇、1艘驱逐舰和约10艘扫雷艇等设备。到第二次印巴战争前,巴的海军实力虽不如印度,但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1965年前,印度重点发展的是陆军和空军,海军处于被忽视的阶段,与巴海军一样,没有本质性的变化。
巴基斯坦陆军在成立时规模就较大,分治后陆军也优先得到了发展。陆军增加了不少步兵旅,加强了炮兵和装甲部队。
从1954年起,陆军和空军一样,也从美国购买了大量的装备,包括M-47和M-48巴顿式坦克以及M-24和M-41轻型装甲车等。此外,陆军还接收了100架L-19E轻型观察机及一些L-23轻型双座联络机、H-13直升机。其中美式“巴顿”式坦克在性能上优于印度的“百人队长”式坦克。
从独立开始到1954年,巴基斯坦主要从英国购买武器装备,但1954年后,巴从美国获得了大约9亿美元的军援,购买了坦克、小型武器、运输设备及飞机等武器,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国防力量。
印、巴之间的民族、宗教冲突和领土纠纷是长期的。印、巴分治后爆发的第一次印巴战争使双方都很注重建设一支武装力量。
在战略部署上,巴军也把大量的兵力放在东线,防止印度发动进攻。为了扩充实力,巴基斯坦加入了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1954年,巴基斯坦与美国签订了《巴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规定在巴遭侵略时,美国将采取行动,包括使用武力帮助巴基斯坦。1959年3月,巴美又签订《双边军事协定》,巴基斯坦同意美国在白沙瓦附近建立通讯基地。
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前,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军援是巨大的,这是符合美国全球争霸的利益的。但是,1962年中印战争时,美国也向印度提供了军援,遭到了巴基斯坦的极力反对,巴美关系开始冷淡。到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时,美国同时停止了对印、巴的军援,更引起了巴基斯坦的不满。
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前,印、巴双方的军事对峙已持续近二十年。对于印度而言,经过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失败后,国防建设被放到了首要位置,苏联、美国的军援给印度军事力量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巴基斯坦在独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了美国的军援,特别是其空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对峙中,印、巴双方的武器性能是互有长短的。因此,1965年爆发的第二次印巴战争,双方的胜负还要取决于战略战术的运用和武器装备的合理利用。
胜利的天平在战争前并未倒向印、巴的某一方。
1947年10月起,印巴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而进行的一年余的战争因联合国的调解而停火。战争进行到1947年12月时,印度把克什米尔问题提交给了联合国安理会。安理会印巴委员会则于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通过了有关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决议使得印、巴双方于1949年1月停火,并于7月划定停火线。
但是,关于公民投票的问题,后来又节外生枝,没有执行。在1953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两国总理举行了会议,在会谈后的联合公报中仍重申和平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和公民投票的原则。双方都同意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举行“公正无私的公民投票”。但是,当巴基斯坦与美国结盟后,印度则提出公民投票已经过时,不再适合。
1956年11月,印度占领的克什米尔区制宪议会通过宪法宣布克什米尔是“印度联邦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无疑破坏了安理会决议制定的原则,违背了印、巴双方以前接受的公民投票办法。此后,印、巴双方领导人又为此事进行多轮会谈,均无结果。
1965年2月,印度陆军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在巴基斯坦卡拉奇以南印度河入海处的盐碱沼泽滩发动的一次进攻,标志着印、巴关系的再度紧张,战争已无法避免。
印度河入海处的这片盐碱沼泽滩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地区,它向东伸入印度达200英里,人们称之为“库奇兰恩”(现称为“卡奇沼泽地”)。在印地语中,“兰恩”即“战场”之意。在雨季,库奇兰恩多被洪水所淹没,因此印、巴双方在这里从未划定过国境线。即使在英国殖民者统治印度时期,也未在这片不毛之地中划过省界。印、巴分治时,印度对库奇兰恩北部的领土提出过领土要求,但该地属于西巴基斯坦信德省的管辖之下,面积约为3500平方英里。巴基斯坦在分治后将此划归驻查德贝特的一个警察分局管辖。
1965年2月,印度在苏联援助下对维吉科特、卡林沙希和卡夫达周围进行了地下探测。在印军占领库奇兰恩数周后,便传出该地区的地下可能蕴藏着石油的消息,这也许是印度采取行动占领该地的原因之一。
巴基斯坦认为该地是不毛之地,开始时只是对印军的行为提出了强烈抗议而已,并未想采取军事反击。
3月份,印度以演习名义向查德贝特集结兵力,冲突正在升级。巴基斯坦也开始派兵沿事实控制线与印军对峙。到4月6日,巴基斯坦陆军第8师奉命参加作战。
陆军司令部给第8师下达了命令:
“由于没有得到满意的反应(指印度没有按巴基斯坦的要求撤出库奇兰恩),应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防印度进攻和表明我们的权利主张,这些措施包括占领争议领土内的某几个阵地。占领这些阵地后,将使我军处于有利地位,以便关闭印度新设立的哨所进行谈判。…印军如妨碍我上述防御行动,我军当采取包括在印军实际控制的有争议的领土上行动的必要对抗措施…。”
此时,印、巴双方的军事对峙主要集中在库奇兰恩西端属于巴基斯坦的丁恩哨所附近。印军的兵力约有3个步兵旅,巴军的部队主要是第8师的第6、第51旅。
对峙当中,双方难免发生一些枪战,有一些伤亡。4月9日,巴基斯坦提出和平解决争端的建议,但印方一直没有答复。一直到4月24日,印度拒绝了巴基斯坦的建议,并继续集结部队来增援。此后,巴军发动过一些袭击,但印军的进攻更加猛烈,最终占领了巴军曾拥有的几个哨所。
4月26日,奉巴基斯坦陆军司令穆罕默德·穆萨上将之命参加这次代号为“沙漠之鹰行动”的第8步兵师又获得了一个坦克连的增援。巴军的下一个进攻目标是印军控制的比亚尔贝特哨所。27日早晨6点30分,巴军攻占了位于丁恩和查德贝特之间的比亚尔贝特哨所。战斗中,第8师仅损失一辆弹药车,但给后撤的印军以沉重的打击。
战斗本来还要继续。这时,英国首相亚历克·道格拉斯·霍姆,出面调停印、巴双方的关系,结果,两军在4月27日非正式停火。7月1日,停火正式生效。
库奇兰恩的战斗就这样结束了,这是1965年印巴战争的一次预演。冲突的发生,表明印巴冲突又在逐步升级,一场大战恐怕已难以避免。
在库奇兰恩的战斗中,印、巴双方只动用了陆军部队。实际上,印、巴双方的空军也曾为作战做了准备,但由于空军上层领导之间的默契,竟然使两国空军没有参战。
4月初,巴基斯坦空军司令阿斯加尔·汗中将与印度空军司令阿尔扬·辛格中将进行了接触,打算在争议区内不使用飞机参战。阿斯加尔·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在皇家印度空军服役,1946年曾出任皇家印度空军第9中队的中队长。阿尔扬·辛格在那时也在第9中队服役,两人过从甚密。因而,有了分治后两国空军司令之间的这种谅解和默契。
一位巴基斯坦官员在谈到两国空军司令的会谈时说:
“在一片寸草不生、无可遮蔽的盐碱滩上相互残杀,使双方都感到风格不高。”
库奇兰恩战役结束后,阿斯加尔·汗中将已经当了八年空军司令了,他在1965年7月正式退役,调任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任总经理。而原来当总经理的努尔·汗少将出任巴基斯坦空军司令。努尔·汗于1941年1月加入皇家印度空军,后在驻白沙瓦的皇家印度空军第3中队服役,参加过轰炸驻缅日军的桥梁的战斗。1947年8月,努尔·汗在印、巴分治的血腥暴乱中回到巴基斯坦,担任查克拉拉基地的司令,1948年去英国。回到巴基斯坦后,努尔·汗出任空军司令部的空军助理参谋长,主管作战,参与了巴基斯坦空军美式化计划,力主引进美国的F-86F佩刀式飞机。
50年代中期,努尔·汗曾在英国皇家空军参谋学院学习,他的一名同学叫埃泽尔·魏茨曼。1967年的中东战争中,魏茨曼成了以色列空军杰出的司令,后又出任以色列的国防部长。
魏茨曼在自传《鹰翼传》中对努尔·汗有一段评价,他说:“他是个令人生畏的家伙,幸亏他是巴基斯坦人而不是埃及人。”
有人评论说,阿斯加尔·汗是奠定巴基斯坦空军力量的功臣,在任期间,他使巴基斯坦空军的实力扩大几倍。同时,就任空军司令努尔·汗是巩固巴基斯坦空军的理想人物。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