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逃中国!年薪600万的华为高管,美国身份被扒后,更多猛料曝光

谁能想到,华为的技术总监竟是一个美国人,还带着13个人偷走了公司的核心技术,赚了大钱。

7月28日,法院终于宣判,张琨及其团伙将入狱6年,出狱后,5年内不得踏入芯片行业。

这也是我国芯片史上,最严厉、最彻底、最震撼的判决,那么,他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内鬼”的?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部分内容有润色,请读者理智阅读

2025 年 7 月,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的一纸一审判决书,在科技圈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华为前技术总监张琨,因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判处 6 年有期徒刑,罚金 300 万元,出狱后 5 年内不得涉足芯片行业。

一同受审的 13 名同案犯(其中 5 名被判处实刑),总计罚金 1350 万元。这起由公安部督办,横跨沪苏两地的案件,堪称中国芯片史上最严厉的知识产权案件之一。

而说起张琨的履历绝对堪称耀眼。从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他前往美国深造,获得双硕士学位。

随后,他入职高通,参与 Wi-Fi 芯片研发,在行业内崭露头角,成为备受认可的技术专家。

2011 年,张琨以美国公民身份加入华为海思。起初,他只是一名普通工程师,但凭借卓越的技术能力和领导才华,迅速脱颖而出。

他主导了 Hi1101 至 Hi1105 系列芯片的研发,这些芯片累计发货量超过数十亿颗,为华为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

凭借这些成绩,张琨晋升至华为技术序列顶级的 21 级技术总监,年薪突破 600 万,成为华为海思 Wi-Fi 芯片的灵魂人物 。

2020 年,美国加码对华为的芯片制裁,华为的供应链瞬间断裂,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整个公司上下一心,投入到自主研发的攻坚战中,但此时的张琨,却在巨大的压力下,内心开始动摇。

他手握 Wi-Fi 6/7 的核心专利,本应是华为突围的关键力量,但他却暗自盘算:“与其赌华为的未来,不如利用现成技术赚快钱。”

这种自私的想法,就像一颗邪恶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2020 年底,当华为全体员工为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拼尽全力时,张琨却已暗中联系核心下属刘某,以 “创业期权 + 年薪翻倍” 为诱饵,悄然启动了 “技术叛逃” 计划 。

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张琨首先拉拢刘某、周某等 4 人,形成了一个小 “决策层”。

然后,他们按照芯片研发的全流程,从射频、SoC、算法等各个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对华为员工进行挖角。

短短时间内,近百名华为员工被拉入伙。尊湃通讯成立初期,海思前员工占比高达 60%。

为了窃取华为的技术,他们无所不用其极。

周某等核心成员白天在华为参加各种会议,趁机拷贝最新的技术文档,晚上就带着这些资料到尊湃的实验室进行调试。

周末,他们甚至直接在尊湃复现华为的测试流程。

还有 20 余名员工,在离职前突击访问非本职工作的文档,通过手抄代码、利用智能手表传输压缩包、伪装开源项目等隐蔽手段,将华为的电路图、版图参数等核心数据转移到尊湃。

已入职尊湃的刘某等人,还与仍在华为在职的屠某某勾结,实时获取华为的研发动态,甚至要求屠某某手抄算法公式 。

2021 年 3 月,张琨从华为离职仅 1 个月,就迅速成立了尊湃通讯。

他利用 “海思核心团队” 的噱头,成功吸引了资本的目光。成立仅 2 个月,尊湃通讯就获得了近亿元的天使轮融资,估值高达 5 亿元。

2022 年 1 月,公司估值飙升至 10 亿元,小米、湖杉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纷纷入局,融资超过 3 亿元。

2022 年 11 月,尊湃通讯宣称推出 Wi-Fi 6 芯片,并号称 “研发周期比华为快 30%”。

但就在这看似风光无限的背后,公司却突然要求员工销毁电脑数据、更换设备,试图掩盖技术来源,其心虚之态可见一斑。

华为很快就察觉到了异常。一家成立仅 1 年的公司,竟然能推出与华为高度相似的产品,这不得不让人怀疑。

经过内部仔细比对,惊人的真相浮出水面:尊湃芯片的底层代码中,竟然保留着华为内部调试符号,如 “HW_DEBUG_0x7F”。

在 40 个核心技术点上,尊湃芯片与华为芯片的密点重合率超过 90%,从基带算法到版图布局,几乎是完全复刻。

2023 年 4 月,华为果断报案。警方迅速行动,突袭尊湃总部,查扣了 7 台存储侵权数据的服务器,冻结资产 9965 万元,涉案的 14 人团队全部落网。

司法鉴定最终确认,尊湃窃取的技术,涵盖了华为 13 年研发、投入数十亿资金的核心专利,构成了实质性侵权。

判决生效后,尊湃通讯被强制注销,所有技术资料被销毁。小米等投资方投入的数亿元资金,血本无归。

涉案人员中,不乏曾经的 “华为金牌员工”,也有一些仅仅因为 “帮忙” 而未获利的技术人员,但最终,他们都为自己的贪欲和侥幸付出了惨痛代价 。

这起案件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案件本身。它暴露了企业在保密管理方面的漏洞,核心高管权限过大,跨部门数据访问缺乏有效的监控。

在科技行业内,这起案件引发了深刻反思,“海思系” 创业者的信任度受到严重影响,投资机构在审查技术来源时也变得更加严格。

华为痛定思痛,迅速升级保密体系,推行 “技术黑匣子” 碎片化存储,对核心文档的访问进行留痕追溯,为其他科技企业敲响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警钟 。

这起由美国籍高管主导的技术叛逃案,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商业秘密保护的痛点,也揭示了高端芯片领域在 “技术突围” 过程中,面临的 “内部防线” 挑战。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于科技企业来说,守护创新果实与坚守职业底线,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

凤凰网

界面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2

标签:科技   华为   美国   年薪   中国   身份   更多   芯片   技术   核心   员工   案件   通讯   公司   来源   手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