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我的2025#
作者:柳絮(富书作者)
老一辈人常说:“亲戚之间多走动,才会更亲近;长时间不往来,关系自然就疏远了。”
可如今才发现,有些亲戚关系,不是你努力迎合就能亲近,不是你费力讨好就能融洽。
小时候我们跟着母亲去舅舅家拜年,舅妈会做一大桌丰盛的美食招待我们;跟着父亲去姑姑家做客,表哥会送我们很多新奇的玩具。
那些推杯换盏的热闹,那些慷慨馈赠的大方,少不了父母从中维系和经营。
父母是亲戚关系里核心的纽带,一头连着我们的小家,一头系着其他亲戚们的大家,有他们在,两边总少不了往来和牵挂。
然而当父母不在了时才惊觉,原来很多亲戚关系,早已在时间的洪流中渐行渐远。
父母是关系的融合剂,维系着亲情纽带
听过一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其实对我们来说,父母更像一根纽带,把我们和亲戚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邻居王阿姨每年都会早早陪着母亲去舅舅家拜年,偶有事情耽搁,舅舅必会打电话催促。
自从王阿姨的母亲走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和舅舅聚会时,常常一顿饭下来,王阿姨如坐针毡,饭桌上没有母亲和舅舅的嘘寒问暖,没有长辈间的家长里短,只剩下客套的问候和尴尬的沉默。
王阿姨觉得以前陪母亲去舅舅家是尽孝心,如今母亲不在了,去了反而是一种打扰,给彼此找不自在。
父母不在了,亲戚间就少了一份联结,情感就像断线的风筝再难承载任何期许和重量。
电影《听说爷爷去世了》里,春野家的故事令人唏嘘。
爷爷在世时,每年的重要节日,他都会要求子女带着家人回乡团聚。
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生活琐事。
虽说子女矛盾丛生,但碍于爷爷的情面,大家都保持着基本的礼节。
可爷爷突然离世,子女们隐藏于心底的不满和矛盾像一层薄纸被轻易捅破。
守灵夜,长子昭夫因醉酒失态,在次子清二看来是对家庭颜面的损害。
这时,清二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他指责昭夫多年来独断专行,没有长子的样子。
昭夫也不甘示弱,他历数清二平日里对家庭的冷漠,连下岗这样的大事都没有告知家人。
在一旁的妹妹薰想起自己在外多年漂泊,从未得到哥哥们的关心,也忍不住加入争吵。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多年的积怨彻底爆发,仅有的亲情化为乌有。
父母在时,亲戚间的矛盾像隔着一层软垫子,哪怕有磕碰也不容易伤和气。
父母不在了,这层垫子没了,彼此的棱角直接碰撞,原本靠长辈维系的微妙平衡被打破,关系自然就疏远了。
小时候觉得亲戚是天生的亲人,不管世事如何变迁,那份情感永远割舍不断。
长大后才发现,那些靠长辈的情分维系的往来,终究抵不过“父母不在”这道坎。
曾经的热络,曾经的亲情,随着父母的离世,在岁月的流年里也慢慢淡去。
从此山高水长,各自安好。
与其强融亲戚圈子,不如在孤独中沉淀自己
杨绛说:“圈子不同,不必强融,层次不同,无需相争,融不进的圈子,别硬挤,难为了自己,卑微了自己。”
亲戚关系也是如此。
曾在网上看过小李的故事。
小李曾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虽然普通,却给了他无尽的爱与温暖。
可命运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在一次意外中,小李的父母双双离世。
痛失双亲的小李孤独无助,没有可依靠之人。
亲戚们于是帮忙处理父母的后事,他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对亲戚们心中充满感激。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主动帮助亲戚做事,逢年过节总会精心准备礼物送给他们。
可是,亲戚却认为小李的付出理所当然,甚至向他索取无度。
有的亲戚隔三岔五向他借点小钱,却从不提及归还;有的亲戚不顾他的劳累,要求他帮忙处理各种琐事;有的亲戚在他遇到困难时,不帮衬还嘲笑他无能。
亲戚的态度让小李感到强烈的心理落差,往日那些被敷衍的关心,被忽视的电话,被轻慢的付出,像玻璃渣子全扎进他的心里。
他明明告诫过自己别掏心掏肺,别倾尽所有,可总想着“都是亲戚”,无需斤斤计较。
直到他这次听见亲戚们在背后议论他傻气,才醒悟原来自己的一片真心是别人用来好拿捏的蠢笨,于是他不再把精力浪费在这些费力不讨好的社交上。
没了亲戚的往来,心中难免有些失落和忐忑,但他不再沉溺伤感之中。
他努力工作,打磨自己的技能,在孤独中沉淀自己,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最近热播剧《故乡,别来无恙》中,张沛也遇到类似情况。
张沛在父母离世后,回到故乡成都发展。
然而事业并没有预想中发展得那么顺利,在当时,她只能依靠身边亲戚的帮助渡过难关。
刚开始,她试图融入亲戚的圈子,可没有父母作为纽带,亲戚之间已然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没有人关心她累不累,需不需要帮忙,甚至有人在背后议论她的落魄。
她不再寄希望于这些亲戚身上,专注于在成都开拓保险事业,把精力投入到提升自我和服务客户上,业务越来越好。
很在理的一句话:“与其在不适合自己的圈子里苦苦挣扎,不如在孤独中沉淀自己,等待破茧成蝶的那一刻”。
就像小李和张沛,他们看似孤独,但没有了那些无效的社交,把时间和精力专注在自己的成长上,让自己有能力选择想要的生活。
当屏蔽了外界的喧嚣,摆脱了虚假的人际关系干扰,独处时沉淀自己,反而活得更清醒。
家庭中真正的传承是爱与教养,不是人情账薄
说到亲情的传承,很多人下意识地想到家族的聚会,逢年过节的走动,仿佛这些人情往来就是亲情延续的全部。
然而,真正的传承其实是爱与教养,而非一本记录着你来我往的人情账薄。
我的同事李姐一家,曾是旁人眼里的大家庭。
李姐的父母为人宽厚和善,大家乐于和他们交往,亲戚更是和他们走得很近,一大家子亲戚经常热热闹闹聚集在一起。
他们很注重对晚辈品德的培养,常常教导孩子要正直善良,要有感恩之心。
后来,李姐的父母相继离世。起初,亲戚们还会有一些往来,但渐渐的联系越来越少。
甚至在李姐生病住院期间,那些曾来往最频繁的亲戚只是在群里简单地问候一下,有些装作没看见,更别说去医院探望。
与之鲜明对比的是,李姐在父母的影响下,将爱与教养传承给了孩子们。
孩子们团结友爱,对父母孝顺,小家庭时常欢声笑语;对旁人谦逊有礼,常常伸出援助之手。
反观现实中有很多家庭在父母离世后,因遗产分配、琐事纠纷,亲戚间反目成仇。
2025年初,广州的一位老人离世后,留下价值千万的房产和存款,子女、侄子等亲戚因为继承权闹得不可开交。
长女觉得自己对老人尽孝最多,理应独占遗产;侄子只因老人曾经的许诺,也要求分得一杯羹。还没等到遗产实际分配,亲戚们已在法庭上彻底撕破了脸,曾经的亲情荡然无存。
亲戚关系如果没有内在的情感和品德支撑,很可能在父母离世后变得淡薄。
与其着眼于表面的人情账薄,不如重视爱与教养的传承,这才是家庭亲情得以延续的真正力量。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父母在生活点滴中引导孩子放下那本功利的人情账薄,用心去感受亲情的温暖,用爱去传承父母的教诲。
遇到不好的亲戚,别勉强孩子迎合,用温和的态度守护孩子的感受,也教会他们辨别边界。
亲情的本质是以爱为底色的自然联结,而不是靠血缘捆绑的“义务社交”。
那些随着父母离世断掉的联系,淡去的感情,本就有着“中间人”维系的色彩,散场是迟早的结局。
不必为渐行渐远的亲戚关系而伤感,在沉淀自我里,我们最该珍惜的是愿意主动靠近的那份来自他人的温暖,最该传承的是父母给予的那份善良。
作者简介:柳絮,富书作者,一个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种能力来支撑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挠,不被诱惑,这就是屏蔽力,富书第5本新书《睡前原谅一切》正在热销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富书豆包AI,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