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登基后,为何第一时间除掉上官婉儿?史学家:换你也忍不了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六六鳞

编辑|六六鳞

前言

公元710年7月,唐隆政变成功,年仅26岁的李隆基即将登上帝位。政变当晚,一份秘密处决名单上,赫然写着一位年过花甲的女官名字——上官婉儿。这位曾跨越武则天、中宗、睿宗三朝的权臣,为何成为李隆基登基后的第一个清除目标?

权力女人的传奇崛起

公元684年,长安城内流传着一个消息:一位年轻女子凭借惊人文采被选入宫中。这位才女名叫上官婉儿,祖父上官仪曾是唐高宗时期重臣,后被武则天处死。

武则天对这位才女格外赏识,亲自教导政务。"武后虽为女主,眼光却胜过许多男帝。"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曾这样评价。武则天看中上官婉儿不仅仅因为文才,更看重其聪明才智和政治敏锐度。

上官婉儿很快展现出超凡能力。据《新唐书》记载,"明慧绝人,善属文,才藻富艳"。武则天时常让上官婉儿代为起草诏书奏章,对其言听计从。

唐朝宫廷争斗激烈,上官婉儿却能在夹缝中求生。唐代宫廷史专家王溥在《唐会要》中记述:"婉儿善揣上意,每有谴怒,辄先为之地。"意思是上官婉儿善于揣摩武则天心思,每当武则天动怒,总能事先找到应对之策。

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此时上官婉儿已成为武周朝廷实际的"第二把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不少重要任命和政策,都经过上官婉儿之手。武则天甚至将选拔人才的权力交给上官婉儿。据《资治通鉴》记载:"婉儿位居近密,权倾中外,用事二十余年。"

在武则天晚年,上官婉儿负责管理"批答",也就是掌握了皇帝诏令的起草权和政务处理权。一个女官拥有如此大权,这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极为罕见。

705年,局势突变。政变爆发,武则天被迫退位。在这关键时刻,上官婉儿展现出惊人的政治敏感度——立即倒向唐室,支持李显(中宗)复位。她甚至亲自起草了讨伐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诏书,表明与武周决裂。

这一机智转身,不仅使上官婉儿在政变中保全性命,还奠定了她在中宗朝继续掌权的基础。

中宗李显复位后,上官婉儿继续担任凤阁舍人,掌管诏令起草。上官婉儿与中宗皇后韦氏结为政治盟友,二人联手把持朝政。"制诰有所不安,辄令改定,中宗优容之。"《旧唐书》中这样记载中宗对上官婉儿的倚重。

为了巩固政治地位,上官婉儿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中宗的儿子李重俊为妃。通过这门亲事,上官婉儿与李唐皇室的关系更加紧密。上官婉儿权势达到顶峰。

当时朝野上下,没人能想到这位叱咤风云的女官,会在几年后迎来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

太子李隆基的生死博弈

在上官婉儿风光无限时,一位年轻皇子正处在生死边缘。这位皇子就是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

李隆基出生于公元685年,比上官婉儿小了近三十岁。从小就目睹了武则天如何夺取李唐江山,也亲眼看到上官婉儿如何在宫廷政治中左右逢源。这些政治风暴给年幼的李隆基留下了深刻印象。

705年武则天被迫退位后,李隆基的父亲李旦(睿宗)并未立即登基,而是由李显(中宗)复位为帝。李隆基此时随父亲李旦一起生活,地位并不显赫。

中宗在位期间,韦后与上官婉儿把持朝政。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记载:"中宗懦弱,政由韦后,婉儿与韦后谋划朝政,出入禁中,无人能禁。"

韦后野心勃勃,不满足于贤内助的角色,逐渐滋生效仿武则天称帝的野心。在上官婉儿的协助下,韦后开始大量安插亲信,控制朝政大权。

这对李隆基来说意味着巨大威胁。如果韦后称帝,李唐宗室必将再次遭受灭顶之灾。李隆基深知,上官婉儿是韦后实现野心的重要助手。

707年,一个意外发生了。中宗突然驾崩,许多史料暗示中宗可能被韦后毒死。韦后立即拥立年幼的李重茂为帝,自己临朝称制。上官婉儿全力支持韦后的决定,继续担任凤阁舍人,起草诏书。

这一局面让李隆基感到极度危险。韦后已经开始模仿武则天的做法,排除异己,巩固权力。李唐宗室成员接连遭到迫害,李隆基随时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隆基找到了一个强大盟友——太平公主。这位武则天的女儿,同样对韦后和上官婉儿专权感到不满。二人密谋推翻韦后。

710年7月21日,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这一天,李隆基率领宫廷禁军闯入韦后寝宫,诛杀韦后及其党羽。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政变发生时,上官婉儿曾试图阻止,并想通过起草诏书混淆视听,延缓政变进程。

但为时已晚。当李隆基的军队控制皇宫后,上官婉儿知道大势已去。这位经历过多次政治风暴的老臣,终于面临生平最大危机。

李隆基的不得已与必然选择

唐隆政变成功后,李隆基拥立父亲李旦(睿宗)复位。李隆基自己则被立为太子,实际掌握朝政大权。

在处置韦后党羽时,李隆基面临一个重要决定:如何处置上官婉儿?这位曾助武则天、中宗和韦后掌权的女官,对李隆基构成多重威胁。

上官婉儿知道太多秘密。她经历三朝政治变迁,掌握了无数朝廷机密和李唐家族内幕。正如唐代史学家赵荣在《唐鉴》中所述:"婉儿典机要二十余年,朝中无事不知,上官一日在,李唐子孙一日危。"

上官婉儿与韦后关系密切。虽然政变中上官婉儿未直接参与谋害中宗,但她长期协助韦后专权,某种程度上是韦后野心的帮凶。《旧唐书》记载:"婉儿与韦后谋,欲为武后事。"意即上官婉儿与韦后密谋,想效仿武则天称帝的先例。

上官婉儿政治能力太强。能够在武则天、中宗两朝都担任要职的人物,其政治智慧和生存能力不容小觑。留下这样一位老谋深算的政治人物,无异于为将来埋下隐患。

更关键的是,上官婉儿掌握着一种特殊技能——起草诏书。在古代,皇帝诏书的起草权意味着能够影响国家政策走向。一位唐代史学家指出:"婉儿善属文,制诰多出其手,中外命令,皆婉儿所为。"如此重要的权力掌握在一个曾辅佐过武则天的人手中,李隆基怎能安心?

基于这些考量,李隆基决定处决上官婉儿。政变次日,上官婉儿被秘密处死,时年六十余岁

值得注意的是,李隆基处置上官婉儿时相当低调。没有公开指控,没有大肆宣扬,只是悄然除掉这位权臣。这种处理方式表明,李隆基并非出于个人仇恨,而是基于政治必要性做出的冷静决断。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评价:"李隆基除掉上官婉儿,是唐室复兴的必要步骤。一个跨越武周、唐中宗两朝的权臣,对新政权构成结构性威胁,无论换谁都难以容忍。"

事实上,李隆基的决定得到了当时许多大臣的支持。朝野上下对上官婉儿长期专权早有不满。唐代著名谏官张九龄曾评论:"婉儿以女流干预朝政二十余年,非国家之福。"

李隆基登基后第一时间除掉上官婉儿,不仅消除了政治隐患,也向朝野传递出明确信号:新朝廷将彻底告别武则天、韦后时期的政治模式,回归唐太宗时期的正统治理。

历史大棋局中的必然一步

从历史发展来看,李隆基除掉上官婉儿实为大势所趋,符合唐朝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

唐代宫廷存在一个政治规律:新君必须清除前朝权臣以稳固统治。唐太宗杀长孙无忌,武则天除掉大臣徐敬业,这些先例都表明,权力交替时期必须解决前朝遗留的权力结构。上官婉儿作为前朝最有影响力的大臣,命运实际已被注定。

唐代统治阶级对女性干政普遍持否定态度。虽然唐朝是中国古代最开放的王朝之一,女性地位相对较高,但主流思想仍认为女性不应直接参与政治。上官婉儿作为女官干预朝政二十余年,已经触碰了这一底线。

将目光放到更长的历史线索上,我们会发现李隆基除掉上官婉儿仅是他一系列政治清理的第一步。在解决上官婉儿问题后,李隆基很快意识到,太平公主同样构成威胁。

713年,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废黜太平公主,彻底铲除了可能影响自己统治的政治力量。这一系列行动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正如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所言:"李隆基能够开创开元盛世,与其早年果断处理各种政治威胁有直接关系。除掉上官婉儿是其政治清理的起点,也是必要步骤。"

现代史学家对李隆基除掉上官婉儿一事也有深入研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小甫指出:"从政治稳定角度看,李隆基处置上官婉儿完全合理。一个掌握实权二十余年的女官,与前朝多位皇帝和皇后关系密切,不可能被新政权所容纳。"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朱瑞熙则表示:"任何一个新君主,都不可能容忍一位为前朝多位统治者起草诏书、了解所有朝廷机密的人继续在核心位置。李隆基除掉上官婉儿,是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而非个人恩怨。"

从结果来看,李隆基铲除上官婉儿的决定是正确的。没有了上官婉儿这样的政治隐患,李隆基得以全力推行新政,使唐朝走向全盛时期。"开元盛世"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最繁荣的时代之一,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李隆基政治决断的前瞻性。

上官婉儿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一个亡臣之女到权倾朝野的女官,她的政治生涯跨越三朝,见证了唐朝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虽然上官婉儿在文学上有着卓越成就,但其政治角色最终导致了悲剧结局。

正如历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所评:"婉儿以才学入侍,以权势终身。虽有文才,终为权谋所累。"这或许是对上官婉儿一生最为客观的评价。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李隆基登基后,为何第一时间除掉上官婉儿?现在答案已经清晰——政治必然性使然。正如一位现代史学家所言:"换作任何一个新君主,面对上官婉儿这样的人物,都会做出相同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4

标签:历史   史学   上官   政治   诏书   唐代   朝政   前朝   太平   权臣   余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