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照镜子,接纳自己的身体;用放大镜看自己,美丽就会像枷锁一样沉重。
过度焦虑外貌掏空了女性的主体性,让我们在标准里循环,今天的自己,永远配不上明天的审美。
而持续的讨论,就是打破规训循环的开始。
2012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一张触目惊心的照片:一位货车司机常年被太阳照射的左脸,比右脸衰老了至少二十岁。这篇关于“光老化”的论文,像一颗炸弹引爆了全民防晒焦虑。
从此,紫外线简直被妖魔化成“衰老加速器”!刷个短视频,十个有九个都在说:“不好好防晒老十岁!”、“晒黑一天,美白三年都补不回来!”
导致防晒焦虑直接卷出新高度:以前涂个防晒霜就能出门,现在的防晒产品从帽子、面罩一路升级到防晒长袍,连一丝头发都不能露出。
当防晒开始魔幻,一些过度防晒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日本有一位女生,长期执行严格的防晒方法:春天出门也要带袖套,室外只要有太阳就打伞,坚决不让自己晒到一点点太阳。
然而,一年多下来,某天扫地时突然骨折,而且还骨折了5处!
一检查,她的骨密度只有同龄女性的一半,已经像老年人一样骨质疏松了,所以导致多次压迫性骨折。
更令人崩溃的是,她的身高缩水了,从158cm缩到了151cm,让本就不富裕的身高雪上加霜。
类似的案例国内也不少:
一位48岁女子睡觉时翻个身就骨折了,一问,因为怕晒黑夏天不穿短袖,体内维生素D含量只有7.8ng/mL,正常数值为30-50 ng/mL,也就是说严重缺钙。
这个看似偶然的病例,实际上是普遍存在的健康危机。根据复旦大学对上海市民防晒习惯的研究(2024年)表明,女性在7:00-17:00时间段平均比男性少晒太阳30分钟,防晒措施频率更高。长期防晒行为与维生素D合成不足相关,可能加剧钙代谢障碍。
此外,许多人防晒本是为了皮肤健康,结果却适得其反。一位25岁美妆博主因全副武装防晒,面罩长时间摩擦皮肤,出汗后又不透气,导致接触性皮炎。
社交媒体上,也有人分享防晒过度导致的身体和心理问题。
从身体层面看,会增加不孕、流产、妊娠并发症风险。因为维生素D还是一种类固醇激素,缺乏就会干扰生殖内分泌和免疫平衡。
而心理方面,还容易产生抑郁心情。老说北欧人抑郁的多,就是因为日照少,都去海滩疯狂补光。所以说,除了暴晒,明媚的阳光对心理的治愈作用不可小觑。
防晒不是不重要,除了紫外线过敏的,其他人抹防晒霜就足够了。适度防晒,健康快乐更重要,更不必把某个工种的日晒后果安到自己身上。
不要陷入畸形审美,黑=土,白=高级,被资本利用,是肥了商家的钱包,坏了自己的身体。
另一种被刻意制造的焦虑正在女性腋下蔓延。
刮腋毛成为大众审美标准,其实是近100年才兴起的事。而在国内普及,更是不到三十年的时间,自从有了一则刮毛刀广告,腋下管理就突然成为审美风潮。
多完美的商业陷阱:先凭空制造问题,女性不处理腋毛=形象管理失败,再兜售解决方案,各种脱毛消费,最后把这种消费行为,包装成得体女性的必备修养。
比如1999年,茱莉亚·罗伯茨出席活动露出腋毛,随机引发关于不雅的争论。
再到2007年,《色戒》中汤唯的腋毛又掀起争议,最讽刺的莫过于,要求演员为艺术献身,却不允许她们保留最自然的身体特征。
直到今天,女明星再也不敢轻易露出腋毛,个个都得把腋下打理得白净,稍有不慎露出一点毛茬,立刻就会遭到全网羞辱。
可其实,腋毛管理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是繁琐、痛苦、危险、昂贵的。
以最常见的刮刀为例,两三天就得刮一次,而频繁刮可能会引发毛囊炎,还会红肿冒痘,原本细腻的腋下肌肤就会变得粗糙;
如果用镊子拔毛,那是一根一根硬拽啊,不但疼还很费力,拔得狠了还会感染,冒脓点,结痂后留下黑印,反复折腾甚至可能永久性毛囊炎;
这时候脱毛产品就出现了,比如蜜蜡脱毛,类似拔毛,只是一次能下来更多,但由此可想而知,疼痛加倍,脱完有可能鼓起红肿的硬包,一碰更痛;
还有脱毛膏,劣质脱毛膏的化学成分堪忧,闻到它刺鼻的氨味就知道了,红肿、脱皮的人不在少数,严重时有强烈的灼烧感,敏感肌可能直接过敏溃烂。
而号称一劳永逸的激光脱毛,单次花费上千,全套疗程动辄五六千,还经常有人被骗,冒充激光。
要是幸运终于脱成功了,汗味、异味的问题接踵而至,有很多人说反而汗变多了,动不动就湿漉漉一片,根本不敢抬胳膊、穿浅色衣服。
还有的人本来没有狐臭,脱完后反而有了,然后又进入到无休止的除异味奋斗中……
可其实人类进化至此还有腋毛,当然是有用的,它能阻挡细菌、灰尘等侵入皮肤,降低感染风险;而且夏天帮助汗液蒸发,冬天保暖,并减少皮肤摩擦对腋窝的损伤。不剃腋毛的人,腋下反而更少出现皮疹。
回溯80年代的女星们,普遍保留腋毛,那时候人们并没有把腋毛和恶心划等号,反而时代进步了,这种隐秘的规训却越发严苛。
是该跟着时代的进步打破社会对女性身体的刻板审美了,接受这种自然美,没必要有体毛羞耻。
这种解放趋势在Tecla身上自信展现,2023年的罗马电影节,她穿着无袖礼服露出腋毛,又有何妨,恰恰是生命力的证明。
而同样被畸形审美绑架的,还有当代人对体型的病态。
人类对肥胖的恶意从未消减,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早已超越了健康警示的范畴,演变成一种粗暴的社会歧视。在这个以瘦为美的时代,肥胖被定义成不自律的穷人,懒——没钱——丑,成了一个闭环。
对肥胖女性的恶意则更加明显,各种侮辱的标签怼上身。
诚然,肥胖已然是影响健康的最大元凶,超越酗酒和香烟,影响健康的肥胖症确实需要科学干预。
但过度的身材焦虑,也成了一个问题,蔓延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享受美食时,带着愧疚感,说自己是犯猪瘾,这个词里藏着多少对本能快乐的羞耻与自我惩罚;
穿衣服时,看着镜子黯然神伤,就算合身也要否定:“要是再瘦一点就好了”;
社交时,频繁跟他人比较着腰围腿围,总觉得自己不够瘦,本该轻松愉快的聚会被不自信搅得心神不宁;
称重时,为了一两斤难过,仿佛成了判决书;
遇见减肥话题时,大量浏览,越看越焦虑。
甚至,哪怕是这种匀称身材,也在焦虑,按照曾几何时风靡的A4腰标准,把那点肉当成了必须消灭的“缺陷”。
于是,就做出了一些过度减肥的行为,导致更严重的伤害。社交媒体上搜“为了减肥”的词条,“最狠”“也是拼了”“不吃饭”的字眼让人心惊。
前阵一个女孩为了减肥过量运动,导致死亡。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在她意识消散前的最后一刻,是否终于原谅了那个不够“薄”的自己;
最多的选择是过量节食,结果得了厌食症,要长期接受治疗。
还有的图捷径吃减肥药,可那些来路不明的药里,谁知道掺了什么鬼东西;甚至去抽脂,危险系数高,弄不好命都没了。
稍轻的则头发脱落、姨妈不来了、肌肉松弛……明明这些信号已经足够明显,很多人却还在问:“为什么我还不够瘦?”
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适度减肥为了保持一个健康的状态,当然是好的。但过度焦虑然后过度减肥大可不必。像上面这种,身高1米7,减到75斤,只要是正常身高,75斤都是风大点就吹倒的体重,对健康百害而无一利。
有人就为了穿衣服好看,但现在这些小码衣服,都是时尚产业造出来赚钱的,很多人误以为穿不上就是太胖了。不只一个留学生说过,在国内穿XL,出国后突然能穿S了。尺码标准是跟着审美变的,而我们要是也跟着变就上当了。
这场以美之名就是一个连环套,掏空你的健康和钱包。
其实所有的行为,都需以健康快乐为前提。
我们总说“爱自己”,人不是产品,爱自己不是生产一个标准产品,我们有自己定义美的权力。
就像《脱友2》里王小利说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丑女人,只有反应慢的女人,就看你什么时候承认自己美。”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