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陪伴产品热销难留客,情感交互不足,技术升级迫在眉睫

现在打开电商平台,AI毛绒玩具、智能眼镜这类产品的销量看得人眼花缭乱,但你不知道的是,这些看似热销的AI产品,背后藏着高到惊人的退货率。

有人买了AI陪伴机器人,用了两天就申请退货,吐槽说“跟机器人念稿子似的,毫无交流感”。

2025年的AI圈,对话式AI绝对是最火的风口之一,不管是科技巨头还是创业公司,都在往这个赛道挤。

大厂们忙着发布新的语音模型,小公司也扎堆融资,好像不做语音交互就跟不上时代,但热闹归热闹,实际情况却有点打脸。

我身边不少人都踩过AI语音产品的坑,朋友买的AI眼镜,说是能实时语音翻译、智能问答,结果出门逛街时,环境稍微吵一点就听不懂指令,问个简单的路线还答非所问,最后只能退掉。

本来以为AI语音发展这么多年,早该成熟了,但实际体验下来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高退货率背后用户体验与技术的双重脱节

AI产品的退货数据确实有点触目惊心,不管是孩子喜欢的AI毛绒玩具,还是年轻人追捧的智能眼镜,退货比例都远超普通商品。

这可不是个例,而是整个行业的普遍现象,为什么大家买了又退?核心还是体验没跟上预期。

很多AI产品的交互太生硬了,你跟它说话,得到的回应要么答非所问,要么毫无感情。

就像网友吐槽的,“感觉在跟一个没有灵魂的机器对话,还不如自己查资料”。

用户想要的不是一个只会说话的工具,而是能听懂需求、有温度的伙伴。

更让人头疼的是技术上的硬伤,人类聊天时,延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AI语音产品的反应速度常常让人着急。

有时候说完一句话,要等好几秒才能得到回应,聊到一半都忘了自己要说啥,而且在嘈杂环境里,AI就像“失聪”了一样,根本分不清你说的话和周围的噪音。

平台型企业其实也知道这些问题,声智科技的高管就说过,真正的语音交互不只是听说话内容,还要能识别情绪、判断距离,甚至预判用户意图。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这些技术难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也难怪用户会用退货来投票。

平台型企业的突围技术打磨与市场考验并行

面对行业痛点,一批专注底层技术的平台型企业开始发力,它们不直接做终端产品,而是给AI产品提供语音交互的技术支持,有点像“卖铲子的人”。

这些企业的技术路径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把语音识别、大模型推理、语音合成分开,开发者可以自由组合;另一种是端到端模式,直接输入语音就能得到回应。

不管哪种模式,低延迟的实时传输技术都是基础,就像声网,在全球搭建了专属网络,就是为了让语音传输更稳定、更快。

声网在这个赛道算是佼佼者,2025年第三季度相关业务用量增长很快,年度服务分钟数突破了万亿分钟,它们推出的AI引擎,已经用到了在线教育、家庭陪伴、宠物AI等多个场景。

比如豆神AI的互动课,就是靠它实现AI教师和学生的自然对话;家庭陪伴机器人也因为它,情感交互体验好了不少。

但光鲜数据背后,企业也面临不少考验,从财报来看,声网中国的收入连续两个季度下滑,海外业务成了增长主力。

而且核心高管最近有变动,CTO离职后,技术研发的压力都压在了创始人身上。

更关键的是,研发投入一直是笔大开销,对于刚扭亏为盈的公司来说,平衡研发和盈利可不是件容易事。

平台型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一边要跟科大讯飞、即构科技这些同行竞争,一边还要应对科技巨头的跨界挤压。

大厂的优势是资源多,能做泛用型服务;而垂类企业的长处是专注,在音视频传输上优化得更细致。

如此看来,差异化竞争才是它们的生存之道,随着多模态AI的发展,语音交互未来还会和视觉、触觉等技术结合,到时候,用户对体验的要求会更高。

那些能真正解决低延迟、自然交互、情感理解等问题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对话式AI的爆发是必然趋势,它确实能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

但行业想要持续发展,不能只靠资本和热度堆砌,只有沉下心来打磨技术,真正站在用户角度解决问题,才能摆脱高退货率的困境。

毕竟,用户愿意为好产品买单,但绝不会为“半成品”交智商税,未来的赛道,拼的不是谁跑得更快,而是谁跑得更稳、更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1

标签:科技   迫在眉睫   热销   情感   产品   技术   语音   用户   企业   赛道   平台   机器人   答非所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