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小钱戴出大牌首饰的即视感,视觉效果堪比黄金。”近日,央视曝光了沙金首饰乱象。
你或许在直播带货或者社交平台上看到过金光闪耀的 “沙金” 饰品。据商家所说,这些“沙金”主要产自越南、缅甸等地,内外颜色相同,且永不掉色。还有商家宣称,这些产品和黄金类似,不怕火烧,一件首饰的价格却远低于黄金,只要一两百元。
到底什么是“沙金”?它和黄金是一回事吗?
拨云见日:
沙金的真身与由来
在讨论沙金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厘清一个根本性的概念:沙金,它不是金子。
沙金饰品(来源:央视新闻)
在我国珠宝行业和黄金市场中,“沙金”是一个模糊且不规范的称谓,它通常指的是一种以铜合金(主要成分为铜、锌)或成本极其低廉的铜镍合金及其他金属为基底,通过电镀、PVD(物理气相沉积)等技术,在其表面覆盖一层薄薄的黄金镀层,并经过特殊工艺处理,使其呈现出类似天然砂金矿粒的磨砂质感和颜色。简而言之,沙金是一种仿金饰品,其核心价值并非来源于黄金本身,而是其基材的成本与加工工艺。
那么,“沙金”这个称谓又是从何而来的?这需要追溯到黄金的自然形态。我们所说的“金子”分为两种主要开采形态:一种是岩金,即以脉状或块状形式存在于岩石中的黄金;另一种是砂金(Placer Gold),指经过风化、水流冲刷,从岩金矿脉中剥离出来,并随着泥沙沉积在河流、湖泊或海岸边的细小金粒、金片或金块。这种天然的砂金颗粒较小,形态不规则。
然而,如今市场上泛滥的“沙金”饰品,与这种天然的砂金毫无关系。它是一种商业化的命名,巧妙地利用了“砂金”这个词的天然性和原始感,来混淆视听,制造一种“未经提炼、纯粹天然”的假象,从而赋予其超越仿品本身的价值感。这种命名策略的本质,是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对消费者进行误导。
抽丝剥茧:
沙金与足金的区别
当我们将沙金与真正的足金(即纯度99.0%以上的黄金)并置时,两者的差异如同云泥之别。
足金首饰(图源:视觉中国)
1. 材质与成分:天壤之别
沙金:如前所述,其主体是廉价的铜锌合金或其他金属。黄金仅以微米甚至纳米级的厚度存在于其表面。这意味着,沙金饰品的主体价值是其基底的金属材料成本,而非黄金。
足金(或纯金):黄金的化学符号为Au,是一种贵金属。足金的纯度通常在99.0%以上,千足金可达99.9%,是单一的、稳定的金属。其价值由其重量和国际金价共同决定。
2. 价值与属性:消费品与资产的分别
沙金:沙金饰品是一种典型的消费品,它不具备保值功能。一旦购买后,其表面镀层磨损或脱落,便失去了美观,只能作为废品处理。
足金:黄金是一种全球公认的硬通货和金融资产。它具备强大的保值和避险功能。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金条、金饰、金币),黄金的价值都与国际金价挂钩,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回收、变现。这使得黄金饰品在具备审美价值的同时,也承载了财富传承的功能。
3. 重量与密度:物理学的铁证
沙金:由于其基底是密度相对较小的铜合金,沙金饰品的整体重量要远轻于同体积的黄金。这意味着,一块看起来沉甸甸的沙金手镯,掂在手里会明显感觉轻飘飘的,缺乏黄金特有的压手感。
足金:黄金是自然界密度非常大的金属之一,这种高密度使其拥有独特的“压手感”。在购买黄金饰品时,通过简单的手感比较,就能初步判断其真伪。
4. 耐久性与稳定性:真金不怕火炼
沙金:沙金饰品的镀层非常脆弱,容易因摩擦、汗水、化学物质(如香水、化妆品)而磨损、变色、脱落,露出内部的金属基材,导致饰品失去光泽,甚至发黑或产生铜锈。
足金:黄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易被氧化,不会生锈,也不易受腐蚀。其光泽持久,颜色稳定,除非遇到汞等极少数化学物质,否则可以历经千年而不变。
潜藏危机:
重金属与健康风险
沙金饰品最大的隐患,并不在于其虚假的材质,而在于其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为了降低成本,一些不良商家会使用含有铅、镉、镍等有害重金属的廉价合金作为沙金的基材。这些重金属在饰品与人体皮肤接触时,可能会通过汗液、摩擦等方式,渗透进人体,对健康造成长期甚至不可逆的损害。
我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饰品 有害元素限量的规定》(GB 28480-2012)对饰品中的铅、镉、镍等有害元素作出了明确的限量要求。然而,许多非正规渠道生产的沙金饰品,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其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
有专家曾对两件在市面上销售的“沙金”首饰进行了检测,发现其主要成分都是铜镍合金。
浙江黄金珠宝饰品质检中心主任严雪俊表示,送检的这些饰品以低价吸引消费者,它们都是生产成本极其低廉的铜镍合金。由于镀层过薄,消费者佩戴使用中有可能磨损掉镀金层,释放其中的镍。国家标准规定,人体长期接触的首饰,镍释放量限值为每星期每平方厘米0.5微克。然而在浙江杭州国际珠宝城的黄金珠宝饰品质量检验中心,检测的部分铜镍合金饰品,镍的释放量可以达到国家标准的上千倍。
金属制品过敏引发的皮肤病症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而镍是最常见的致敏金属。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已有消费者就“佩戴沙金饰品导致过敏”向相关电商平台维权。
与此同时,针对“沙金”饰品行业部分商家虚假宣传的情况,有法律界人士表示,根据我国刑法,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达到一定数额,则有可能面临罚金、拘役或有期徒刑等处罚。
总而言之,沙金的热潮,反映了消费者对黄金美学的追求。然而,美可以模仿,价值无法复制。这场关于“平替”的狂欢,或许终将以消费者付出健康代价,或是认知落差带来的失望而告终。真正的价值,从来不在于表面的那层光泽,而在于其背后的真实与可靠。
部分内容综合自:“央视财经”微信公众号,别买、别戴!镍释放量超标上千倍!出厂价仅10元……
撰文:记者 段大卫
编辑:段大卫
更新时间:2025-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