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案审讯人李资生:审讯时遭吴石反问"李科长你上过战场吗?"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前言

1950年的台北,保密局审讯室里上演着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较量。

审讯专家李资生面对的不是普通犯人,而是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中将。

这个三十出头就以"三天破局"闻名的审讯高手,用尽了利诱、威胁、酷刑等所有手段,却在三个月里始终无法撬开吴石的嘴。

当吴石在审讯室里反问那句"李科长,你上过战场吗",李资生突然意识到,自己面对的究竟是怎样的对手?

一个让毛人凤头疼的案子

1950年1月底,保密局局长毛人凤的办公室里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叛变了,供出的名单里赫然出现吴石的名字。

这个消息让整个保密局炸了锅。

吴石是谁?国民党陆军中将,国防部参谋次长兼史政局局长,手里掌握着台湾几乎所有核心军事机密的人。

毛人凤坐在办公桌后面,手指敲着桌面,脑子里转着该找谁来审这个案子。

保密局里能审讯的人不少,但这次的对手不一般。

吴石是高级将领,受过专业训练,心理素质远超常人。

毛人凤最后把目光锁定在李资生身上。

这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在保密局里干了好几年,手下审过上千名政治犯,最拿手的就是三天之内让对方开口。

2月18日,女情报员朱谌之在丹山落网。

保密局顺藤摸瓜,3月1日在吴石的寓所搜出一批绝密军事文件。

铁证如山,吴石当场被捕。

第二天,审讯正式开始,李资生走进了那间审讯室。

第一回合:利诱和威胁都不管用

李资生见到吴石的时候,心里多少有些意外。

眼前这个五十多岁的中将,穿着整齐的军装,坐姿笔直,眼神平静得像一潭死水。

李资生见过太多犯人,大多数人刚进审讯室就开始发抖,或者眼神闪躲,或者强装镇定。

吴石不一样,他的平静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那种坦然。

李资生决定先用利诱。

他在吴石面前摆出一副体贴的姿态,说起蔡孝乾叛变后得到的待遇——保留军衔,继续拿高薪,家人也得到妥善安置。

李资生的意思很明确:只要吴石愿意配合,愿意交代组织关系,愿意提供情报来源,保密局可以既往不咎,甚至还能给更好的待遇。

吴石听完,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他只说了四个字:"粪土而已。"

李资生愣了一下,他审过这么多人,头一次遇到把高官厚禄说成粪土的。

他继续劝说,从个人前途谈到家庭幸福,从现实利益谈到生命安全。

吴石始终只回答一句话:"无罪可认,无错可改。"

三天过去了,李资生的利诱一点效果都没有。

他开始转换策略,动用威胁手段。

保密局把吴石的妻子王碧奎也抓了进来,关在隔壁房间。

李资生让人故意制造动静,让吴石听见妻子的哭泣声。

一般人听到这种声音,心理防线立刻就会崩溃。

吴石听见了,脸上的肌肉抽动了一下。

李资生以为找到了突破口,正准备趁热打铁。

吴石抬起头,用一种让李资生至今难忘的眼神看着他,语气坚定地说:"冲我来,不要为难女人。"

那一刻,李资生感觉自己的威胁手段碰到了一堵墙,一堵用信念筑成的墙。

七天七夜的车轮战

李资生不甘心。

他动用了保密局最狠的一招——车轮战术。

从3月初开始,审讯室里的灯24小时亮着,吴石被轮番审问,不许睡觉,不许闭眼。

李资生带着十几个审讯人员,分成几班倒,每人审两三个小时就换人,确保始终有人精力充沛地盯着吴石。

这招对付普通犯人特别管用。

人的精神承受能力是有极限的,连续几天不睡觉,大脑会开始混乱,意识会变得模糊,这时候最容易说漏嘴。

李资生就是靠这招撬开过不少硬骨头的嘴。

七天七夜过去了。

吴石的眼睛布满血丝,脸色苍白,身体明显虚弱。

李资生觉得时机成熟了,亲自上阵,用尽各种审讯技巧,套话、诱导、激将、威逼。

吴石的回答永远只有两句:"无可奉告"或者"悉听尊便"。

李资生第一次感到了无力感。

他审过那么多人,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况。

这个已经七天七夜没合眼的中将,意志力强大到让人害怕。

李资生开始怀疑,自己引以为傲的审讯技巧,在吴石面前是不是完全失效了。

酷刑之下的军人尊严

毛人凤等不及了。

时间拖得越久,对国民党越不利。

他下令动用酷刑,务必尽快让吴石开口。

李资生接到命令,心里五味杂陈。

他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也知道这些手段有多残忍。

老虎凳是第一道酷刑。

吴石被绑在特制的凳子上,腿部被固定,然后在脚下一块一块地加砖。

每加一块,膝盖的弯曲角度就增大一点,痛苦就增加十倍。

普通人三四块砖就受不了,吴石硬是撑到了十几块。

李资生看见吴石的膝盖骨几乎要断裂,额头上的汗珠滚落,但吴石咬着牙,一声不吭。

电刑更加残酷。

电极接在身体的敏感部位,电流通过时,人会感觉全身像被千万根针扎。

吴石在电刑下多次昏厥,醒来后依然拒绝回答任何问题。

后来,他的一只眼睛因为电击失明了,看东西变得模糊不清。

烙铁烫在皮肤上的滋滋声和焦糊味,让在场的年轻特工都忍不住别过脸。

吴石的身上到处是烫伤的痕迹,有些地方皮肤已经完全焦黑。

他的双腿因为老虎凳的折磨,再也无法正常行走,每次被带进审讯室都需要人搀扶。

李资生在一次审讯中失去了耐心,对着吴石吼道:"你就这么想死吗?"吴石用那只还能看清东西的眼睛看着他,平静地说:"这点酷刑,吓不倒我。

"还有一次,看守让已经无法站立的吴石趴在地上回答问题。

吴石挣扎着要站起来,虽然双腿发抖,但坚持站着说话。

他说:"我是军人,有军人的尊严。"

一张空白自新书引发的反问

两个多月过去了,所有手段都用尽了。

李资生坐在办公室里,看着厚厚一摞审讯记录,上面全是吴石那几句重复的话。

他开始怀疑人生,开始质疑自己这些年做的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

李资生想到了最后一招——心理攻坚。

他准备了一份空白的自新书,这是一份象征性的文件,只要吴石在上面签个字,表示愿意悔过,就可以结束这场审讯。

李资生甚至想好了,只要吴石签字,哪怕是象征性的配合,他都可以向毛人凤交差,说吴石的态度有所转变。

李资生把那张空白的自新书放在吴石面前,用尽量平和的语气说:"只要签个字就行,其他什么都不用写。"

他以为这个方案已经够宽松了,吴石应该会接受。

吴石看着那张纸,很久没有说话。

李资生以为他在犹豫,心里暗暗高兴,觉得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吴石抬起头,问了那个让李资生终生难忘的问题:"李科长,你上过战场吗?"

李资生一愣,不明白吴石为什么突然问这个。

他摇摇头,他确实没上过战场,他的战场在审讯室里。

吴石的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同情,有悲哀,也有坚定。

他说:"军人最怕的不是死,是背错旗号。"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在李资生心上。

吴石继续说下去,他说自己当初选择做这些事,不是为了个人荣华富贵,而是为了民族统一,为了结束内战,为了让老百姓不再遭受战乱之苦。

他说如果在这张纸上签字,就是对自己信仰的背叛,就是否定了自己这些年做的一切。

李资生拿着那张空白的自新书,手开始发抖。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可以用利益和威胁来收买或吓倒的人,而是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革命者。

吴石拒绝签字,他说:"这是对我信仰的背叛。"

审讯专家的内心转变

从那天起,李资生变了。

他依然每天去审讯室,依然按照程序进行审讯,但心里已经不再抱希望了。

他开始偷偷观察吴石,看这个遍体鳞伤的中将如何在极端痛苦中保持镇定,如何在面对死亡时依然坚守信念。

李资生私下里让看守给吴石送去干净的衣服和稍微可口一点的饭菜。

看守不解地问:"李科长,毛局长知道吗?"李资生没有回答,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也许是出于对一个强者的尊重,也许是良心深处还残存的一点人性。

审讯室外面,年轻的特工们开始私下议论。

有人说吴石是英雄,是真正的硬汉。

按照保密局的规矩,这种言论应该立刻制止。

李资生听见了,却没有训斥那些年轻人。

他心里明白,连这些特务都开始佩服吴石,自己的审讯已经彻底失败了。

李资生开始反思自己这些年的所作所为。

他审过上千名政治犯,用尽各种手段让他们开口,让他们背叛自己的信仰。

他曾经为自己的专业能力感到骄傲,觉得自己是在为党国效力。

现在他发现,有一种力量比权力更强大,那就是信仰。

吴石用自己的坚持,让李资生开始怀疑,自己站在历史的哪一边。

刑场上的最后时刻

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

吴石和其他三名战友被押赴刑场。

李资生没有去现场,他不想看到那一幕。

他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的天空,心里空荡荡的。

后来有人告诉他,吴石在临刑前很平静,没有求饶,没有哭喊,像一个真正的军人那样走完了最后一程。

李资生听到这个消息,久久无语。

他想起吴石说的那句话:"军人最怕的不是死,是背错旗号。"

这个案子成了李资生职业生涯中的一个特殊存在。

他后来还审过很多人,也成功地让很多人开口,但吴石这个案子,永远是他心头的一根刺。

每当想起吴石在审讯室里的眼神,想起那句"李科长,你上过战场吗",李资生就会感到一种说不清的情绪。

1987年,已经退休多年的李资生在香港接受《明报》采访时,第一次公开谈起这段经历。

他摘下了家里挂了几十年的蒋介石画像,对记者说,吴石是他审过的人里最让他敬佩的一个。

他说自己一直以为凭借专业技巧和各种手段,可以击垮任何人的心理防线。

吴石让他明白,当一个人的信仰足够坚定时,任何外在的压力都无法改变他。

李资生在采访中坦承,这个案子让他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他说:"我以为我在为正义而战,后来才发现,真正的正义可能在对方那边。"

他对记者表达了对吴石的敬佩,也表达了对自己当年行为的羞愧。

他说:"他赢了,从始至终都是他赢了。"

结语

李资生和吴石的这场较量,表面上看是审讯者和被审讯者的对抗,实质上是两种信仰的碰撞。

一个代表着独裁统治,用尽手段想要击垮对方;一个为了民族统一的理想,宁愿承受一切痛苦也不背叛信念。

几十年后,当李资生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他终于承认,真正强大的不是审讯技巧,不是酷刑手段,而是那种可以超越生死的信仰力量。

信息来源:

《明报》1987年李资生回忆录专访

《台湾白色恐怖档案》,台湾国家档案局

《吴石将军传》,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

《保密局审讯制度研究》,近代史研究,2015年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历史   反问   战场   李科   保密局   手段   酷刑   案子   军人   中将   国防部   新书   台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