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只生一个”到“三孩政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短短不到80年的时间,我国的人口政策就发生了多次转变。
上世纪八十年代,10亿人口都显得有些“多”,控制增长是头等大事,而如今我国人口超过14亿,却开始为“生得少”发愁。我们究竟是怎么从人太多的焦虑,一步步走到人不够的担忧的?政策放宽了,为何大家反而更谨慎?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新中国刚历经一波人口快速增长。建国时全国人口5.4亿,至1970年已激增至8.3亿。八十年代初,我国人口规模更是突破10亿大关,增长态势迅猛。
吃饭、就业、住房、教育资源一下子变得格外紧张,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人口数量过多被视为发展的负担。因此国家逐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这类的口号可谓是家喻户晓。
1980年,独生子女政策正式落地施行,该政策凭借行政手段对人口增长予以严格管控,旨在有效调节人口规模,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特定历史阶段,此政策成效显著,积极缓解了人口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为经济发展奠基,但其严格施行也引发了意外后果,诸如人口老龄化提速、劳动力比例下滑等问题。
为什么当时这么严?说白了,就是怕养不起,当时中国经济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如果再不放缓人口的增速,中国经济根本撑不住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
1982年,计划生育正式确立为基本国策,“一对夫妻一个孩”成为铁律,在那个时期,若家庭超生,面临罚款、丢工作等后果绝非儿戏,彰显着政策执行的强硬力度。
当时没人料到中国经济之后能一路高歌猛进,创造奇迹,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农业社会快步迈向工业化和信息化,更没人想到,大家后来哪怕允许生,也不愿意多生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人口逐步突破了14亿大关,这时候我国社会面临的人口问题已经悄悄变了味,不是人口太多,而是老人越来越多、孩子越来越少,人口结构问题逐渐开始显现。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到13.26%,而青少年比例持续走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劳动力规模开始缩减,人口结构头重脚轻,倒金字塔形状越来越明显。
独生子女肩负着沉重的养老压力,不仅个人不堪重负,更使未来养老体系面临着严峻且巨大的挑战,急需有效的应对之策。
为应对这一变化,国家逐渐放宽生育限制,顺应发展大势,积极调整人口结构,为社会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夫妻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二胎。结果呢?申请人数远低于预期,原本估计每年能有200万对夫妻申请,实际却只有四分之一,明显大家不是不让生,而是不想生了。
政策只得进一步放宽,2016 年“全面二孩”政策正式推行。短期内,出生人口有所回升,但这一积极态势没能长久维持,政策效果也没能实现持续显现。
2021年,三孩政策出台,配套措施也逐渐完善,包括延长产假、发放补贴、提供税收优惠等,但我国的生育率并没有出现显著提升。
可为什么政策一再放宽,大家仍然不买账?这说明光放开限制还不够,关键得打消人们不敢生、不想生的顾虑,解决我国生育率持续降低的现实因素。
生育率降低,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日、韩、新加坡等国家早就走过这条路,经济越发达,教育水平越高,生育意愿反而越低。
但与之相比,中国还是有点特殊,我国还没有实现共同富裕,就已经率先步入老龄化社会,现在我国总和生育率只有1.3,低于国际上1.5的警戒线,全球排名几乎垫底。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生?说白了还是压力大。
经济压力是影响生育决策的首要因素,教育、住房、医疗等成本不断上升,使得许多家庭对生育多孩持谨慎态度,托育服务资源的不足也加剧了育儿困难,尤其是双职工家庭面临照顾孩子的现实难题。
与此同时,社会观念的变化也功不可没,伴随教育水准提升、职业机遇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优先追逐个人发展与生活品质,传统家庭观念也在悄然间渐趋式微,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提升,但也面临生育与职业发展的权衡选择。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越是90后、00后,平均生育意愿越低,甚至不少网友调侃:我自己都还没活明白,怎么教孩子?虽然是玩笑,却透露出年轻一代的普遍态度。看来,鼓励生育不能光靠口号,还得有实实在在的支持。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国家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生育,目标就一个:让年轻人敢生、愿意生。
托育服务正加速实现广泛覆盖,2024年,全国托位数成功突破500万个大关,县级覆盖率更是超98%,为众多家庭提供了坚实的托育保障。很多社区还推出亲子小屋临时托育等便民服务,帮家长缓解带娃焦虑。
真金白银的支持也陆续到位,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每月可抵扣2000元个税,多地发放生育补贴,甚至还有公租房优先配租、公积金政策倾斜等住房支持,降低家庭育儿成本。
此外,政策积极鼓励企业给予支持,如提供托育服务、实行弹性工作安排等,帮助家庭更妥善的平衡工作与育儿责任。
但低生育率问题难以短期逆转,人口趋势惯性巨大,政策效果既取决于支持力度,也与社会观念、经济环境、文化因素紧密相连,通常需要二三十年,才能真正看到政策效果。
眼下能做的,是持续优化环境、减轻负担、改变观念,让更多人在生育问题上能安排、敢安排、愿安排,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家庭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中国人口政策的转变,其实每一步都是对当时国情的响应,从控制生育到鼓励生育,本质都是从国家长远发展出发的选择。如今我国14亿人口还“嫌多”,面临的是低生育率和老龄化问题。
警惕人口战争,不是制造焦虑,而是呼吁重视,人口问题,说到底是发展问题,是人与资源、人与社会、当下与未来的平衡问题。
未来的人口发展需更加注重质量与结构的优化,而非仅仅关注数量变化。只有通过持续的制度完善和社会支持,才能实现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不到50%,未来怎么改革?——文汇报2025-09-11
中国人口日丨关注人口问题,共筑美好未来——杭州市余杭区科协 2025-06-11
破题“带娃难”,让“幼有所育”惠及千家万户——北青网2025-09-10 11:19
从“计划生育”到“优化生育”, 改变了什么?——《民主与法制》周刊2023年第15期2023-05-05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