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从2025年9月10日开始,那天保守派活动家查理·科克在犹他谷大学演讲时被枪杀。警方确认嫌疑人泰勒·罗宾逊已落网,这家伙22岁,来自犹他本地,据说他对科克的观点有强烈不满。FBI介入调查,称这是一起针对性袭击,科克中枪后当场倒下,没能抢救过来。消息一出,网络上炸锅了,一部分人表达哀悼,分享科克的旧视频和言论,另一部分人则公开庆祝,贴出嘲讽的帖子和表情包。这种分裂让社交平台成了战场,大家开始挖名人动态,看谁支持科克,谁又在幸灾乐祸。很快,焦点转到詹妮佛·库里奇身上,她是位64岁的女演员,以在《白莲花度假村》和《美国派》系列里的角色出名。网友翻她的Instagram关注列表,发现她关注了科克的账号,这一下就把她推到风口浪尖。帖子像病毒一样传播,有人截图她的关注记录,配文说这证明她支持科克的右翼观点。
X平台上标签迅速流行,用户们贴出她的照片,旁边加红叉标记,喊着要抵制她的所有作品。不少人直言失望,说没想到她会关注这样一个争议人物,现在看她的表演都觉得别扭了。呼吁的内容很具体,有人要求好莱坞工作室把她从新项目里踢出去,别再给她角色。视频平台也被@了,用户群发投诉,说要把她出演的电影和剧集永久下架,别让这些内容继续上线。社交媒体公司也没逃掉,大家输入她的账号链接,强调要永久封号,因为她的行为被视为不可接受。事件在9月14日艾美奖那天达到高潮,库里奇现身红毯,穿礼服亮相,但网上她的名字已经和争议绑在一起。粉丝们在评论区刷屏,写下拉黑宣言,从关注列表里移除她。一些人分享个人经历,说已经在订阅服务上删了她的剧集,转去看别人。
媒体报道跟进,指出这波抵制主要来自进步派用户,尤其是LGBT群体,因为库里奇在《白莲花度假村》里成了他们的偶像,现在觉得被背叛了。文章提到,她关注列表里其实还有民主党政客如卡玛拉·哈里斯和希拉里·克林顿,但这没挡住批评声浪。X上一个帖子说,库里奇关注科克就等于支持他的反堕胎和反枪支管制立场,得为此付出代价。另一个用户列出她的电影名单,呼吁大家别再贡献票房或点击率。抵制行动扩散到论坛和群组,有人起草邮件模板,发给工作室和平台,列举她的角色,声称她的选择影响了公众形象。部分人强调,这不是单纯的关注,而是对科克遗产的认可,尤其在他刚死后。
网络流量显示,这些帖子浏览量上万,转发成千,用户分工合作,有的搜她的旧互动,有的联系客服举报。事件反映出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一个简单关注就能引发连锁反应,让名人瞬间从宠儿变公敌。库里奇的账号通知涌入负面评论,她在艾美奖后没公开回应,但经纪团队据说在处理公关。用户们继续推动,创建新标签,贴出她的剧照配抵制文字。视频网站客服记录了大量投诉,标记她的内容待审。呼吁封号的帖子强调永久禁言,附上她的链接和截图。粉丝失望情绪高涨,有人说无法再欣赏她的喜剧表演,已在心里永久排除她。事件过程层层推进,从科克死亡到挖名人黑料,再到针对库里奇的集体行动。
媒体分析指出,这波猎巫式抵制暴露了政治极化的深度,大家不光分营,还互相监视动态。X搜索显示,相关查询从9月12日开始激增,用户输入她的名字加“boycott”或“cancel”。帖子内容接地气,有人说“她关注那个家伙,就别想我再看她的剧了”,另一个回“太失望了,拉黑走人”。抵制细节包括卸载她的相关App,取消订阅,删除下载文件。工作室邮箱收到信件,员工归档处理。平台算法可能调整,减少她的内容推荐。用户在不同时区参与,国际用户也加入讨论。库里奇的Instagram更新减少,故事功能没新内容。粉丝群有退出潮,用户点击离开按钮。她的形象转变迅速,从受欢迎转为争议焦点。事件连接科克的遗产和名人隐私,网友觉得关注列表就是立场声明。呼吁下架的作品列表长,包括她的经典角色,用户输入标题要求移除。
封号要求反复出现,用户选择违规类别举报。整体看,这事闹得挺大,反映出网络时代隐私难保,一个点击就能毁声誉。库里奇面对的压力来自各方,媒体持续报道,X帖子堆积如山。用户分享证据,如她的关注截图,放大查看细节。事件没停歇迹象,但焦点已定在她身上。抵制声浪从X扩散到其他平台,用户复制帖子跨站传播。呼吁内容逻辑简单:关注等于支持,支持等于该封杀。内涵在于政治不容中立,名人动态被当证据。接地气说,这帮网友闲得慌,翻旧账找茬,但也显示大家对观点敏感。库里奇的遭遇成了案例,提醒名人管好账号。事件细节充实,从截图上传到标签创建,再到邮件轰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