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位于亚洲中东部,被中国和俄罗斯完全包围,国土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是仅次于哈萨克斯坦的第二大内陆国。不过,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上却只生活着320万人口,堪称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
蒙古国以“蓝天绿地”闻名于世,全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阳光明媚,造就了辽阔的草原。而且,这里的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现已探明巨大的煤、铁、铜、黄金和稀土等80多种。不过,其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却令人堪忧,不仅没有像样的工业体系,而且外债高达300多亿美元。
在历史上,蒙古国与中国的关系已经不能只用“源远流长”来形容,因为它原本就是我们国家的一部分,与“内蒙古”对应而被称为“外蒙古”。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这片土地依然包括在中华民国的版图之内,直到1946年1月才分离出去。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客观公正的态度,文史不假为您讲述历史,深入还原外蒙古如何从中国分离出去?而且,现在的蒙古国为何与中国貌合神离并渐行渐远?为了抵制抄袭,笔者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同时声明此文仅发表于今日头条和百度这两个平台,谢绝任何形式的刊载。
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算起,到1279年“崖山战役”后两宋灭亡截止。在七十多年的时间里,蒙古人以无比彪悍的武力和豪横的性格四处征伐,先后消灭了西夏、西辽、大金、大理、吐蕃、高丽和南宋等政权,甚至将战火烧到了东欧和西亚,充分展现了东方人的战力。
蒙古骑兵虽然所向披靡,虽然征服了大片土地,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却异常落后,以至于根本无力管理和无暇统治。之后,他们将势力范围分封为“四大汗国”,分别是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钦察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分别由察合台、术赤、拖雷和窝阔台管辖。
成吉思汗死后,源出一脉的“四大汗国”很快便分道扬镳,甚至还发生内战大打出手。等到窝阔台死后,名义上的共主大汗之位落到长子贵由手中,蒙古内部的政局越发混乱了,派系争斗无休无止。
在1248年春,贵由在西征期间突然过世,海迷失后开始临朝称制但却不得人心。很快,拖雷的长子蒙哥在术赤长子拔都的强力支持下成功夺取了汗位,暂时稳定了政局。
作为蒙古汗国的第四代大汗,蒙哥是比较有作为的统治者,继续推行对外征伐的政策。1259年,他在南征南宋期间病逝于前线,将汗位传给了四弟忽必烈,成为蒙古汗国的第五代大汗。
1271年,忽必烈下诏改国号为“大元”,从此建立起了元朝,定都于大都(今北京)。等到彻底消灭南宋后,他又先后派兵远征日本、安南、缅甸、占城和爪哇等地,但逐渐已经力不从心和鞭长莫及。
由于蒙古上层推行腐朽的民族歧视政策,导致了蒙古族和其他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局面长期不稳定。忽必烈死后,皇位的继承多由贵族间互相搏杀后上台,帝位更迭太过随意和频繁,进一步加剧了各种矛盾。
元朝末期,蒙古人统治腐朽导致国库虚竭和财政困难,朝廷不断加重赋税和滥发纸币,使得底层百姓难以生存,引起了各个民族激烈反抗。在众多的农民起义中,尤以富饶的江南地区最严重,这里盛产粮食并且人口密集。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发兵北伐蒙古人并且攻占大都,更通过多次征讨将他们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到了朱棣时期,他接连五次北伐彻底将蒙古人赶出南中国的范围,重新回到北中国地区后从事拿手的游牧业。
兀良哈选择归顺明朝,而鞑靼和瓦剌两部则继续与明廷为敌。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竟然在太监王振的鼓动下御驾亲征瓦剌,最终导致数十万明军精锐全军覆没,自己也被生擒活捉留学蒙古,史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逐渐由盛转衰,导致关外的女真族悄悄崛起。在努尔哈赤的率领下,他们终于取代蒙古族成为老朱家最强的劲敌,而且满蒙联合共同进退,不断袭扰北方边境。
1644年,多尔衮率领八旗军成功入关,满族终于掌握了中原政权并且实现国家一统。与此同时,作为盟军的蒙古人也水涨船高,再次变得耀武扬威。不过,这些“蒙古人”仅指漠南蒙古一带,当时的外蒙古和西蒙古并没有归顺入疆。
这里提到的“外蒙古”也被称为漠北蒙古,主要分为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和车臣汗部。由于他们远离中原政权,而且还紧邻俄国,所以长期受到他们的资助和挑唆。
这里提到的“西蒙古”主要位于新疆一带,同样远离中原政权,主要以准葛尔部为主。作为部落可汗,噶尔丹野心勃勃,一直都希望恢复往日大蒙古汗国的荣光,多次出兵挑衅和犯边。
1690年,隐忍已久的康熙帝御驾亲征,终于重挫准葛尔部迫使其逃往西北。为了一劳永逸解决与蒙古族的问题,他通过软硬兼施和分化瓦解的策略促成各部“多伦会盟”,从此将外蒙古和西蒙古都以条约的形式纳入大清帝国版图。
1911年时,没落的满清帝国已经日暮西山,多地都接连爆发了武装起义。为了向外国银行贷款以筹措军费,邮政大臣盛宣怀提出“铁路国有”并得到了清廷同意,强行将已经划归民办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收回,实现了“零元购”。
为了保卫自己筹资修建的铁路,湖南、湖北、四川和广东等地都爆发了“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夜,革命党人蒋翊武和孙武等率领新军在湖北武昌起义,随后成立了临时军政府对抗清廷。
1912年1月,已经篡夺清廷实权的袁世凯公开通电“支持共和”,借机向皇室施压,同时向革命党示好。到了2月12日,万般无奈的隆裕太后偕宣统帝颁布了退位诏书,存续276年的满清帝国就此消亡。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因为推翻了封建帝制;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因为并没有建立民主政权。
由于辛亥革命极不彻底,造成了革命派、保皇派和北洋派相互倾轧的混乱局面。趁着这股混乱,历来都贪得无厌的俄国再次兴风作浪,策动外蒙古的宗教势力和封建势力谋求独立,甚至还将驻守在此的清军“礼送出境”。
在沙俄支持下,八世活佛哲布尊丹巴突然宣布外蒙古独立,甚至还在库伦自称“日光皇帝”。就这样,所谓的“大蒙古国”粉墨登场了,开始一系列拙劣的表演。
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即宣布拒绝承认所谓的“大蒙古国”,要求有关各方停止分裂中国的行径。不过,俄国还是与外蒙古签订了《俄蒙协议》,以书面形式攫取利益。
为了不引起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强烈反对,俄国并没有明确支持外蒙古独立。1915年6月,由中、俄、蒙三方在恰克图会谈,之后签订的《中俄蒙协约》中这样规定:
中俄均承认外蒙古的自治权,但必须为中国领土之一部。
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以列宁为首的革命力量推翻旧政权,摇身一变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迅速稳固政权,俄国不仅主动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且还暂停对外蒙古的扶持。
一个恶邻暂时停手了,另一个恶邻终于出手了!眼见俄国无暇顾及外蒙古,日本立即出手扶持反对苏维埃的谢米诺夫成立外贝加尔临时政府,宣称“大蒙古国”包括外贝加尔地区和内蒙古和外蒙古。
分裂势力中,以哲布尊丹巴为首的“黄派”喇嘛教独揽大权,严重损害了“黑派”喇嘛教的利益。在此背景下,“黑派”开始与北洋政府接触,希望以“取消自治”为条件换取对自己的支持。
当时中华民国的总统是徐世昌,他认为这是解决外蒙古问题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马上设立“西北筹边使公署”派兵驻防。不过,由于北洋内部派系纷争,在此统兵的徐树铮竟然遭到暗杀,导致所有的前期努力都付之东流。
徐树铮
1921年3月,在俄国的幕后支持下,外蒙古在恰克图召开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临时政府并且驱逐仅存不多的北洋驻军。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死后,这里正式更名“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库伦也更名为乌兰巴托。
对于外蒙古的一系列小动作和骚操作,我国历届政府从来都没有承认过,只是碍于苏联压力才没有出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迫切希望得到斯大林的外交支持和军事援助,只能再次降低讨还领土的调门。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开始直接与外蒙古接壤,终于引起了苏联方面的警觉。为此,斯大林竟然无视国民政府的强烈抗议,私下与外蒙古签订军事互助协议,甚至还派出军队驻扎边境地区。
面对纳粹德国的强势崛起,面对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苏联已经无法兼顾欧洲和亚洲。为了减轻东线压力,斯大林也需要国民政府牵制日本,故而在1937年8月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暂停支持外蒙古的分裂势力。
日本军部一直存在着“北进派”和“南进派”,前者主张向北进攻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然后一路向西攻击与欧洲战场的德军会师;而后者则主张向南攻占中国全境后入侵东南亚诸国和太平洋地区,大幅压缩英美等国的势力范围。
1939年5月,在“北进派”支持下,日军在蒙古新巴尔虎左旗境内的诺门坎对苏军发起攻击,史称“诺门坎战役”。这次试探性交火,日本和苏联都进行了低调处理,双方很默契地结束了这场局部战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直接加入二战的战团。为了促成苏联对日出兵,他们逐渐转变了在外蒙古的态度,不再支持中国的领土主张。到了1944年,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在《雅尔塔协定》中这样表示:
同意外蒙古地区维持现状。
蒋介石得知此事,气得大骂“娘希匹”,大骂列强出卖中国。1945年6月底,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宋子文偕蒋经国等人出访苏联,最终签署《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件。关于外蒙古问题,条约中这样表示:
兹外蒙古一再表示独立之愿望,中国声明于日本战败后,如外蒙古公民投票证实此项愿望,本政府当承认其独立。
1945年10月,外蒙古进行全民公投,国民政府内政部次长雷法章被派去“监督”,无奈承认最终的公投结果。到了1946年2月,蒋介石竟然同意与蒙古国建立外交关系,希望苏联在接下来的内战中尽量保持中立。
1949年初,解放战争已经即将胜利,毛主席非常重视外蒙古。在会见苏联代表米高扬时,他当面提到了这一问题,对方却以国民政府已经承认为由予以拒绝,希望日后可以保持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下只能与社会主义国家交好,自然没有机会再提外蒙古问题。中苏交恶后,两国关系异常紧张甚至陈兵百万,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交火,自然也无暇顾及外蒙古问题。
直到1982年,随着勃列日涅夫发表“塔什干讲话”,中苏关系与中蒙关系才有所缓和。之后,蒙古摔跤队应邀来呼和浩特和北京进行友谊比赛,双方开始试探性接触。
1986年,中国和蒙古签订一系列协议促进贸易往来,双方经贸联系率先建立起来。苏联解体后,蒙古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向多支点外交政策转型,中蒙关系逐渐走向正轨并且不断升温。
1994年,中蒙双方重新签署《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从而为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政治和法律的基础。2011年,两国关系从“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提升到“战略伙伴关系”的高度。2014年,随着《关于建立和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签署,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以上种种,都表明中蒙关系正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不过,许多不和谐因素依然存在,尤其是根深蒂固的民族观念。
一直以来,许多蒙古人都秉持着“大蒙古历史观”,认为是明朝的朱元璋和朱棣夺走了“大蒙古汗国”的领土。在他们的历史教科书中,甚至有这样的观点:
东胡和匈奴等游牧势力,是有着共同民族和文化的蒙古游牧民族,是原始的蒙古人。而蒙古高原上的这些游牧文明,包括匈奴、东胡、突厥、契丹、鲜卑、柔然和回纥等等都是蒙古的朝代。
在2021年,蒙古为了庆祝“蒙古大帝建国2230年”,竟然还公开发行了纪念邮票。看得出来,蒙古人还沉浸在昔日的辉煌中没有睡醒,殊不知“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现如今,蒙古和中国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完全没有比较的价值。甚至于,就与它紧邻的内蒙古都大幅反超了蒙古国,仅以2020年为例,前者GDP达到17360亿元,而后者GDP只有906亿元,两者相差竟然在19倍以上。
巨大的差距面前,蒙古国非但没有反思或者悔恨,竟然出现了比不过还不服气的心态!面对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唯二的邻居,它竟然希望在中美俄三极中妄做跳梁小丑。
对待中国,蒙古国主动切断煤矿供应,在多个领域都拒绝合作,幻想捞取更多利益。对待俄罗斯,蒙古国也不再百依百顺,在俄乌冲突中旗帜鲜明支持乌克兰。
在这看起来乱糟糟的外交决策背后,蒙古国的算盘打得不错,希望借助对抗中国和俄罗斯向美国纳投名状,希望得到对方的更多关注和支持,希望融入人家的圈子。只是,千万不要高估了自己的利用价值,自己或许真的没有那么重要。@文史不假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