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儿子给我看他的“学习提升计划”。仔细一看,几点起床、几点刷题、各科分配多少时间、错题本如何整理……事无巨细,安排得满满当当。
说实话,这份计划体现的认真和自律,让我这当爹的心里既欣慰又心疼。但看完后,我还是忍不住给他泼了盆“冷水”:
“儿子,你这计划,精神可嘉,可方向跑偏了,犯了兵家大忌啊!”
他抬起头,一脸困惑:
“爸?我哪里错了?这不是按老师说的,要科学规划时间吗?”
我拉过椅子坐下,指着那份计划:
“《孙子兵法》开篇就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你这计划,从头到尾都在琢磨一件事——怎么‘提升自己’。这充其量,只能算做到了‘知己’。”
他更疑惑了
“那‘知彼’呢?我的‘敌人’不就是那些难题吗?”
我摇摇头,声音沉了下来:
“错了。高中生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课本上的某道题、某个知识点。你真正的对手,是那座横在面前的‘大山’——高考本身,以及它背后的整个升学游戏规则!”
“你这份计划,花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力气在‘磨剑’——怎么让自己这把剑更锋利。这当然重要!可你花了哪怕百分之一的力气去研究过你要砍的‘柴’是什么质地、哪部分最难砍、哪部分可以省力、甚至有没有更趁手的‘工具’或者‘捷径’吗?完全没有!这就是典型的‘不知彼’。”
儿子愣住了,若有所思。
我知道,这绝非他一个人的问题。环顾四周,多少孩子、多少家长,都陷入了同样的困境:一头扎进“提升自己”的战术勤奋里,却忽略了“看清战场”的战略眼光。 大家默认了高考就是一座必须正面强攻的堡垒,只顾埋头冲锋,却忘了抬头看看这座堡垒的结构、弱点,甚至旁边有没有其他登顶的路径。
儿子问道
“爸,你说的‘研究敌人’,是指研究考试吗?可我们天天都在做题、考试啊!”
我解释道,
“做题是‘练兵’,是熟悉‘敌人’的招数,但这远远不够。真正的‘知彼’,是要看清这场战役的全貌:
高考考什么? 仅仅是课本知识吗?不!它考的是知识点的筛选、组合、应用能力,考的是在特定时间、高压下的稳定发挥,甚至考的是答题策略和应试技巧(比如时间分配、取舍之道)。历年真题的命题趋势、高频考点、冷门陷阱,你研究过多少?
升学怎么升? 高考是华山一条道吗?强基计划、综合评价、专项计划、艺体特长生、甚至不同层次高校的录取偏好、专业级差……这些政策红利和多元路径,你了解过吗?它们可能为你打开另一扇门,或者让你的努力事半功倍。
‘敌人’的弱点在哪? 高考命题有其规律性,评分有其标准。哪些题型是“纸老虎”,掌握套路就能稳拿分?哪些知识点是“硬骨头”,投入产出比低需要战略放弃?评分标准里,哪些步骤分是“送分题”必须抓住?这些,都是“敌人”暴露的弱点,等着你去发现和利用。
说到这,可能有人要反驳了:高中生时间那么紧,刷题都来不及,哪还有空研究这些‘虚’的?
这正是最大的误区!磨刀,真的会耽误砍柴吗?
想象一下:两个樵夫进山砍柴。一个拿到钝斧就埋头猛砍,累得筋疲力竭,柴砍得又慢又少;另一个先花点时间,仔细研究哪片林子柴好、路近,再把斧头磨得锋利,规划好路线和发力技巧,结果事半功倍,轻松砍回更多更好的柴。
研究高考和升学政策,就是这场高考战役前的“磨刀”和“勘察地形”。
花几天时间,深入研究目标大学、目标专业近三年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你就知道自己离“山顶”还有多远,努力更有方向,而不是盲目刷题。
透彻分析近五年高考真题,把握核心考点和命题逻辑,你的刷题就能从“题海漫游”变成“精准打击”,效率倍增。
了解多元升学途径,或许就能发现一条更适合你、竞争压力更小的“登山小径”,避开千军万马的独木桥。
这些“研究”,看似花了时间,实则是最高效的时间投资。它让你跳出“低头拉车”的疲惫,学会“抬头看路”的智慧,把有限的、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精准地投放到最能撬动分数的关键环节上。
儿子听完,沉默了许久。他默默收起了那份只关注“练内功”的计划书。
“爸,我明白了。‘知己’是基础,‘知彼’才是关键。高考这场硬仗,不能只想着把自己练成‘超人’,还得把‘敌人’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磨好刀,看好路,再用力,才不白费力气。”
看着儿子眼中重新燃起的光,我知道,他这次是真的“开窍”了。
各位家有考生的父母,不妨也问问孩子:你们的学习计划里,花了多少心思在“研究敌人”上?千万别让孩子在战术的勤奋里,掩盖了战略的懒惰。磨刀不误砍柴工,看清“战场”,才能赢在终点!
更新时间:2025-08-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