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中状元后大清就亡了,他在民国受怎样待遇?

1904年,慈禧太后亲划朱笔,钦点刘春霖为状元

但他中状元之后,不是平步青云,而是亲历大清覆灭,民国崛起。

那么,作为科举史上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在民国受到了怎样的待遇?

春风得意

1904年的夏天,紫禁城保和殿外鸣钟三声,殿试正式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贡士齐聚大殿

大殿之上,光绪皇帝神色恹恹,明知大势已去,却仍端坐龙案之旁,象征性地履行皇权职责

慈禧太后坐在屏幕后,手执玉笏,眼神冷峻。

此时,河北肃宁的一介书生刘春霖正跪坐案前,神情专注。

刘春霖出身寒微,祖上为农,父亲做过衙门皂隶,母亲曾为官宦人家女仆。

按祖制,皂隶之家不得应考,若非乡绅保荐、莲池书院相助,他恐怕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

可就是这样一位“下九流”出身的寒门子弟,凭着满腹诗书与一手清秀小楷,闯过县、府、院三级考试,一路登堂入殿。

殿试结束后,主考官照例将卷宗按文理评定,呈送上御案。

那份排名第一的试卷,署名“朱汝珍”,光绪皇帝原本打算照例依序定夺,谁料慈禧太后一见卷名,脸色顿变。

“朱”字是明朝国姓,而“珍”字让她想起了被自己赐死的珍妃。

更巧的是,这朱汝珍还是广东人,与康有为、梁启超同乡,在慈禧眼中,简直是“乱臣贼子”的代名词。

她冷哼一声,合卷扔到案边,连读都懒得读第二遍。

翻开第二卷,“刘春霖”三个字映入眼帘,春霖,意为春雨。

恰在此时,北方久旱未雨,民怨四起,朝廷焦头烂额,慈禧太后相信一切征兆皆由上天指示。

这个名字,在她看来就是上天的暗示:春雨将至,万物复苏,连国运也能重焕生机

再一看籍贯,“肃宁”,肃静安宁,保京护国之地,慈禧抚掌轻叹:“好个吉祥之名。”

遂朱笔一勾,钦定刘春霖为一甲第一名状元,刘春霖跪接圣旨那一刻,满心感激天恩。

中状元之后,刘春霖受命入翰林院为编修,他原以为可以像前辈那样,以笔为剑、以才报国。

但彼时的大清制度空转、礼仪僵化,官场腐败,他常独自夜坐,望着宫墙外的灯火,心中涌起深深的迷惘。

读书十载,寒窗苦读,原以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如今,大清朝气数已尽,他的功名,又能有几分意义?

更讽刺的是,仅仅一年之后,清廷便宣布废除科举,改行新学。

那年,刘春霖才刚在翰林院挂上名籍,转眼间,他的头衔已成绝响。

从此以后,再无进士,再无状元,刘春霖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

半生为官

1912年,宣统皇帝溥仪颁下退位诏书,清王朝覆灭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只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对刘春霖而言,却是一场信仰的坍塌。

他是状元,是翰林院修撰,自幼便被教导“君为臣纲”,被灌输“忠君报国”的理想

而如今,君已退位,国亦不存,他的身份在一夜之间变得滑稽而空洞。

自此,他脱下官服,闭门不出,有人劝他出仕新政府,也有人劝他远遁乡里,他都摇头不语。

1914年,袁世凯派人前来拜访,说是请他入总统府任职

那人言辞恭敬,称大总统十分仰慕“末代状元”的才名,希望他出山辅政

刘春霖本不欲应,但想到“为国尽忠”四字,终究未能拒绝,于是,他重新穿上官服,踏入了一个新政权的门槛。

他被任命为总统府内使,名义上是秘书长,实则是一个供人观瞻的“文化符号”。

袁世凯对他客气,见面总称“刘状元”,请他讲讲经史大义、治国之道。

但刘春霖渐渐发现,那些看似尊重的请教,不过是装点门面的姿态。

有一次,袁世凯问他:“你看皇帝这个名号,还能不能复立?

刘春霖微微一愣,仿佛又看见了殿试时的慈禧、听见了皇宫内那句“传卷”。

他沉默良久,只低声道:“天命不可逆,民心不可欺。

袁世凯没再问,但几日后,报上就传来“筹备称帝”的消息。

尽管如此,刘春霖还是生出一丝侥幸,也许,这个自称“洪宪皇帝”的男人,能让帝制再度复燃。

于是当袁世凯正式登基时,他披上旧朝官服,跪在丹墀之下,亲口喊出那句“万岁”。

可帝制复辟不过八十三天,袁世凯便众叛亲离,仓皇退位

那年夏天,刘春霖站在总统府的台阶上,看着那面“中华民国”的旗帜重新升起,他的心彻底凉了。

那一刻,他明白,旧世界终究再也回不来了

此后数年,他陆续在不同政府任职,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都留他在身边,给他挂个名头,让他主持祭孔、掌教务、管农事。

他表面上风光,实则清楚,这一切不过是政治的点缀,别人看重的不是他的才,而是他“状元”的光环。

帝制彻底破碎之后,刘春霖再未提“君臣之义”,他开始静静地思考:那些儒家经典中所推崇的“忠君爱国”,是否在新的时代里还能立得住脚?

他看到民国的军阀混战,看见政治的腐败,也看见知识分子开始谈“科学与民主”,他不再愤怒,只是叹息。

他辞去一切职务,回到北平,潜心写字、读书、教子

半生为师

刘春霖五十出头那年,外出散步,偶然见一群孩子围在街角争抢一张旧课本,书页破烂、字迹斑驳,却被他们当作宝物。

那一刻,刘春霖心头猛然一震,他想起自己当年如何从皂隶之后考取功名,靠的正是一页页苦读的课本。

自此,他便下定决心,捐出积蓄,回家乡肃宁创办小学,取名“尚德义学”,亲自题匾、亲自讲课。

学校草创初期,桌椅简陋,屋顶漏雨,他便亲自修缮;学生交不起学费,他便自掏腰包提供文具;家长不愿让孩子读书,他便挨家挨户上门劝说。

有一次,他为说服一户人家送女儿读书,三进其门、六次赔笑,终于打动了顽固的父亲,从此,肃宁有了第一位女学生

1920年代末,北平学界风气渐开,燕冀中学、通州师范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邀他担任教务、授课

他本想婉拒,却拗不过师生盛情,终决定兼课讲授《论语》《孟子》《春秋》。

他的课堂常常挤满旁听者,连邻校师生也纷纷前来。

刘春霖最看重“寒门子弟”,他自己出身贫微,深知底层孩子求学之难。

他每年定期资助贫困生,从书本到饭食都亲力亲为。

他的学生中,有后来的教授、教育家、抗日义士,也有普通工匠、乡间教员。

他们在各自的位置上,传承着这位老儒者的精神:慎言、正行、有耻、敢为

拒绝日寇

1937年,卢沟桥枪声划破北平天际,战火蔓延华北,北平陷落,山河破碎,百姓流离。

而那一年,刘春霖已经六十七岁,青丝早白,气息渐衰。

日本人很快注意到这位“末代状元”,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张宣传牌。

于是,伪满政权与北平日军宪兵队三番五次登门拜访,以“东亚共荣”“安定民心”为名,软硬兼施,力邀刘春霖出任“文化顾问”

初来时,日方派遣了一位中文流利的翻译,带着精装的文具、厚重的聘书,还有一张赫然盖着“伪政府印章”的任命状。

他们奉上高官头衔、巨额月俸,更允诺为他修缮故居、供养全家,只求其在报纸上题写几个字,为“和平建设”背书

刘春霖听后不语,只将那封任命书放在案前,一把火点燃,那位翻译愕然,讪讪退去,未敢多言。

此后数月,日本人并未罢休,他们再度登门,甚至带来了金条,一字一句明说:“只需您题字一幅,赞一句‘中日亲善’,这十根金条就是您的。

刘春霖缓缓站起,拄着拐杖一步步走向门口,说:“金子你们拿回去,我不写‘亲善’二字给侵略者。

这不只是一次题字的较量,更是一次命运的选择,他可以选择苟安,活得体面,但他选择了不写,哪怕饿死

不久后,日本宪兵真的动手了,某日清晨,他一家人正在后院晒被,忽有十几名日军荷枪而入,喝令全家立即搬离,理由是“此宅将划为军部办公场所”。

他儿子试图交涉,却被推搡在地,刘春霖颤巍巍走出,面对刺刀,不卑不亢,他怒斥:“这是我祖宅,我不搬,你们要么刺死我,要么滚出中华土地!

日军哄笑一声,将他们连夜赶出,妻儿老小拖着行李,颠沛流离,只能暂居友人寒舍。

他本人则辗转入驻一座偏僻的胡同小院,屋漏墙破,连炊烟都难得升起,可他始终未求过日方一句。

甚至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他仍坚持每日练字读经,不为别的,只为不让文化火种熄灭

1942年,他悄然立下遗嘱:“若我不幸去世,书画可焚毁,不可落入敌手。

不久后,他便因病去世,享年70岁

在那个国破家亡的年代,他没有战刀,却以笔为刃;没有军功,却保住了文化与气节的最后火种,这,便是中国最后一个状元,留给后人最沉甸甸的背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历史   状元   民国   待遇   刘春   北平   肃宁   翰林院   皂隶   殿试   帝制   官服   皇帝   光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