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糖+武汉酒博会闭幕,酒业掀起静水深流式反思 | 酒道评论

南京秋季糖酒会与武汉酒博会相继收官,在酒业掀起一场静水深流式的反思。尽管现场“展商多过观众”的直观感受引发对展会价值的疑问,但恰恰是这种表象上的“降温”,映射出中国酒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转型。

正如刚刚升任珍酒李渡集团总裁的汤向阳所言,这类会议仍值得参与,因为“学习”才是核心价值。他自执掌李渡之初就强调,每月至少外出学习三至四天,“一只脚踩在企业,一只脚踩在行业平均水平——光靠在企业喝酒是卖不出去酒的。”

糖酒会与酒博会,依然是酒业不可或缺的对话平台。它们的价值,源于企业、经销商、媒体、经济学家等多方角色的共同参与,构建了一个“多边交流”的场域。有心者自可从中捕捉行业“平均水平”的趋势动向——立足“平均”,才不至于掉队。

那么,今年的“糖酒双会”为中国酒业投射出怎样清晰的镜像?笔者试从“场景-事件-人”三个维度略作剖析。

首先应当看到:选择日益多元,而做选择的人愈发理性。

酱酒热显著退潮,品类多元化格局渐显。今年秋糖现场,低度浓香、清香光瓶酒、精酿啤酒、蜂蜜酒等产品百花齐放,行业正逐步摆脱对单一品类的依赖,拓宽消费边界。然而趋势未明之际,经销商反而更为审慎。多家媒体的会后报道与直播均指出,企业现场招商效果普遍不及预期。

其次必须关注:认知在喧哗中升维,“真理”越辩越明。

以“低度酒”为例,秋糖涌现多款相关新品,讨论焦点仍在“低度白酒是趋势,但不是风口”;武汉酒博会上,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则站上产品与标准之上的“第三层”,提出产业发展的深度思考——未来酒业不应简单区分高度与低度,而应追求“度数与风味的融合”,即“最低的度数,最好的风味”。

这正是认知升维的典型体现。只有当产业真正从“生产导向”转向“用户导向”,从研究酒体转向研究餐桌上的“人”,中国酒业才算真正迈入快消品竞争轨道。

再次不可忽视:跨界力量往往成为行业“隐形颠覆者”。

数字化转型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成为企业破局的关键路径。秋糖展厅内,“直播秀场”已从去年的零星尝试升级为行业标配。即时零售的参与同样值得关注——尽管茅台、五粮液、国台等企业明列渠道“灰名单”,武汉酒博会期间,淘天、京东等平台却积极设展介入,重新定义何为“品效合一”。

显性的外部挑战是行业共同课题,而“隐性跨界力量”中更蕴藏大量机遇。武汉酒博会期间,中国酒业协会成立酒吧专委会,推动东方特调走向标准化;劲酒则邀请百家酒吧现场摆摊调酒。这类场景创新也渗透至传统酒企——五粮液与牛栏山展位均设置了专业调酒区。

最后应聚焦自身:放低期待,学习名酒更务实的风格。

流量下滑背后的心态转变,是本届秋糖的显著特征。与往年企业热衷举办论坛、晚宴的“攀比风”不同,2025秋糖的品牌活动大幅缩减,仅洋河、汤沟、今世缘等江苏企业保留了线下动作,“有效性”成为共同追求。

尽管名酒企业与掌门人齐聚武汉,但无论展位或论坛,核心目的并非招商,而是展示品牌形象、传递企业姿态。长江酒道观察到,当前企业普遍“少言多行”。武汉酒博会期间,茅台、五粮液、汾酒三大龙头未作公开分享,洋河新任掌门仅出席而不发言。然而在“酒业两会”之外,这些企业正密集推进创新营销与精细管理的实际动作。

南京秋糖与武汉酒博会给行业的最大启示在于:中国酒业正告别“依赖品类红利与渠道扩张实现增长”的旧时代,迈入“依靠价值竞争与精耕细作谋求发展”的新阶段。当下,企业向外探寻发展路径,从挖掘需求、激活细分市场入手,正是打破经验惯性的关键窗口。

身处变局中的我们,理应如汤司令所言:持续学习,踩准“平均水平”,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竞争策略。

(来源:长江酒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5

标签:美食   水深   武汉   酒业   企业   中国   行业   品类   现场   价值   度数   长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