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你读过这封感人的家书吗?
近日,纪录片《烽火侨“批”》开播,聚焦抗战时期福建华侨寄给家乡眷属的珍贵信件。在开播前的沉浸式朗诵会上,总台主持人海霞深情诵读了白雪娇的《抗战家书》。今晚,让我们跟着诵读声,一起回到烽火年代,走近闽籍华侨女英雄白雪娇的故事,感受那份浓烈、真挚的家国情怀。
01
白雪娇祖籍福建泉州安溪县,1914年,她出生在马来西亚槟城一个富商华侨家庭,父亲经营一家橡胶公司,是陈嘉庚在槟城分公司的代理,家中拥有两部福特汽车,可见生活优渥。
白雪娇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1937年,她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却在“卢沟桥事变”的炮火中被迫中断学业,回到马来西亚,成为槟城协和学校的教师。
年轻时的白雪娇。图源:花城+《父辈的故事》
白雪娇的父亲和叔叔,都是爱国华侨,耳濡目染,爱国主义的种子早早在她心中种下。
回到马来西亚后,她当即投入当地的抗日救国活动,担任槟城筹赈会妇女委员,奔走宣传抗战,参与组织义卖、义捐活动,动员华侨购买抗日救国公债......成为槟城妇女抗日救国的骨干。
02
1938年下半年,为了抢运补给物资,打破日军封锁,二十多万华夏儿女在云南与缅甸相接的穷山恶水中艰难开辟出了一条一千多公里的简易公路——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图源:中国华侨出版社
可因地势极为险恶,行车艰难,而当时国内连会开车的人都不多。1939年,国民政府紧急向陈嘉庚任主席的南侨总会求援,请求协助在南洋招募熟练的司机及汽车机修人员回国服务。南侨总会随即发出招募通告。3000多名南洋华侨热血青年响应祖国的召唤,他们就是后来著名的“南侨机工”。
获悉这一消息,白雪娇决定弃笔从戎,她瞒着父母,偷偷辞去教员的工作,化名“施夏圭”报名。“施”是她母亲的姓,“夏”指华夏,“圭”是“归”的谐音,寓意为了华夏而归。
她悄悄将衣物一件件搬到同学家,积攒路费,直到出发当日回家取钱时被父亲“逮”个正着。父母说什么都不肯她去,但她心意已决,甚至请来槟城华侨团体负责人帮忙劝说。最终,父母只得尊重她的决定。
离别时父母眼中的不舍、担忧,白雪娇一生都未曾忘却。她回忆说,轮船起航时,父亲冲她挥了挥手,那一刻,“父亲孤零零一个人站在码头,衬着血红的夕阳,向我挥手。我望着他孤独的身影,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
03
“所以虽然几次的犹豫踌躇,到底我是怀着悲伤的情绪,含着辛酸的眼泪踏上征途了。”白雪娇出发前,写了一封家书,嘱咐同事在她出发后寄给父母。
亲爱的父母亲:
别了,现在什么也不能阻挠我投笔从戎了,我知道父母亲一向是明情达理的,对子女的行动,是不会有异议的。我之所以不别而行,这是女儿勇气不够的缘故,因为骨肉之情,总是难免的,我深恐突然提出这意思,母亲一定会激动而流泪的。
我虽然是立志报国,为了这天生易感动的弱质,或许是会被私情克服的,所以为补救这劣点,只得硬着心肠,瞒住你俩走了。我知道母亲是会因此伤心一场,但是我相信,父亲是不会因而责怪女儿的,相反的,一定是引为荣幸的事。
走之前,我是难过极了,在每分钟内,我的心起着往复数次的矛盾冲突,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所以虽然几次的犹豫踌躇,到底我是怀着悲伤的情绪,含着辛酸的眼泪踏上征途了。
这次去,纯为效劳祖国而去的,虽然我是社会上一个最不注意的虫,虽然在救国建国的大事业中,我的力量简直是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亲爱的双亲,此去虽然千山万水,安危莫卜,是不免凄怆心酸,但是以有用之躯,以有用之时间,消耗于安逸与无畏中,才更是令人哀惜不置的,因为生活就是斗争,尤其是在祖国危难时候,正是青年人奋发效力的时机。这时候能亲眼看见祖国决死争斗,以及新中国孕育的困难,自己能替祖国做点事,就觉得此世不曾辜负了。
现在你俩所可怀虑的不是我,而是弟妹的读书,他们太不懂事了,把上学当作消遣,这是急需督促教导的,因为“玉不琢,不成器”。
女儿是不孝的,望双亲宽怀自慰,善自珍重。临行匆匆,谨留此作别,后会有期。
叔父母均此,恕我不另。最后,敬祝健康。
女儿 雪娇 留书
廿八年五月十八日
上下滑动查看
这封饱含着爱国热情、可是到走都没能送到家人手里的家书,被刊载在了《光华日报》《南洋日报》上,激励了无数南洋热血青年奔赴前线回国抗日。
1939年5月19日,马来西亚《光华日报》刊登的白雪娇家书。图源:龙门新城
当这封家书传遍南洋时,白雪娇已行进在滇缅公路上。
行走在滇缅公路不仅危险,而且生活十分辛苦,风餐露宿,医药缺乏,常有机工饥寒一两天还在工作,“洗脸喝水,都是到山坡上接一杯杯的黄泥水,沉淀了再用”。
但是,这些没有吓怕从小生活优裕的白雪娇,她仍一心想着要到一线参加抗战。
当她辗转抵达重庆,想奔赴延安时,邓颖超的一番话让她留在成都:“什么地方都可以抗日,不一定要去延安”。
于是她以笔为枪继续战斗,在齐鲁大学读书,加入学生宣传队,翻山越岭赴川北从事抗日宣传、慰问伤病员活动。她还为南洋报刊采写抗战报道,让海外华侨听见祖国的呐喊。她并不知道,白雪娇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响彻槟城的巾帼英豪。
白雪娇齐鲁大学毕业照。图源:闽姐姐
04
抗战胜利后,1946年白雪娇重返槟城任教。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白雪娇从报纸上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样式,便请一位熟悉的裁缝,偷偷做了一面。10月1日当天,她带着老师在学校升起了槟城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这个举动导致她被英国殖民当局以“中共嫌疑”之名关押一年,1951年被驱逐出境,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白雪娇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教师,将自己的知识和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
1962年,白雪娇在中山图书馆演讲《红岩》故事。图源:花城+《父辈的故事》
她桃李满天下,数十年前的学生、远在马来西亚的孩子们都尊她一声“白先生”。她还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给刚刚分娩的同事送去油和奶粉。
她的两个女儿取名耿平、耿凡,寓意“忠心耿耿为国,平平凡凡做人”。女儿陈耿凡说,白雪娇非常低调,几乎不说抗战时期的事,只是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
晚年白雪娇。图源:泉州晚报
2014年,百岁的白雪娇安详离世。按照遗愿,她的骨灰融入祖国大海。
白雪娇将其一生奉献给祖国,可她却这样评价自己:“一生碌碌,有愧祖国”。
在烽火岁月里,无数像白雪娇一样的进步青年秉承爱国之志,舍弃小家、奔赴国难。
他们用生命书写的爱国史诗,早已融入民族血脉,化作照亮复兴之路的不灭火种。
铭记历史,致敬英雄!
来源:新福建综合泉州晚报、龙门新城、厦门大学、闽姐姐、福建纪检监察、花城+《父辈的故事》等
头图来源:中国军号、中国军事网
编辑:吴妃、林姿妤(实习生)
审核:严顺龙、方婷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更多《夜读》文章,请持续关注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来源:新福建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