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又要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了。
那条清晰注明时间和流程安排的通知,此刻就安静地躺在我的班级群消息里,也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头。我把它点开又关上,反反复复,好像这个动作能消化掉一些内心的忐忑。看着桌上的手机,我心里那片熟悉的涟漪又开始一圈一圈地向外扩散——明天,又要坐在那间教室,直面那些数字、那份排名,还有那个一直系在心里的结。

我的孩子,他很聪明,但不是所谓的“学霸”,成绩单上的数字这几年来一直不温不火。长久以来,它们像一根细小的刺扎在我这个当妈的心头。我清楚地知道自家孩子的暖心、善良,可每当面对期中期末的成绩和排名,我心里还是会泛起一丝难以言说的失落。
理智上,我比谁都清楚,学习不是为了那个数字;情感上,却总忍不住去想:如果他再努力一点,是不是就能更靠前?这种矛盾,每年期中和期末成绩出来后都会准时上演,周而复始,就是一个逃不出的循环。
我相信,这份矛盾你也不陌生。或许,家长会时坐在教室里的大多数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在老师念到前几名时微微屏息,会在优秀家长被表扬时下意识地低下头。我们共享着同一份无声的焦虑——明明不想比较,却总忍不住在意。

为什么我们会集体陷入这样的情绪?
心理学中的社会比较理论已经给了我们答案。费斯廷格说:当缺乏客观标准时,我们便会不自觉地与他人比较。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孩子的成绩单,无形中成了衡量我们为人父母成功与否的标尺,也无形中成了一张张最显眼、也最伤人的“记分牌”。
同时,投射心理也在我们身上悄悄作祟。我们将自己人生中未尽的期待、对完美的追求,乃至一丝若有若无的遗憾,都不自觉地投射到了那个小小的身影上。我们当年或许也曾为了一纸成绩苦战到深夜,我们渴望孩子能绕过我们曾走过的弯路,抵达我们未曾到达的彼岸,我们害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害怕他们将来过得不如意……这份源于爱的恐惧,让爱裹上了焦虑的外衣,让我们成了自己最不想成为的父母。
可是,亲爱的爸爸妈妈们,我们是否这样问过自己:
当我们执着于成绩单和排名时,可曾看见孩子因为搞不懂一个知识点而苦恼无助的内心?当我们比较“别人家的孩子”时,可曾留意自己孩子身上那些独一无二的美好,或是他在小伙伴中那份天然的号召力?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曾说:“正确的教育,不在于关注他人的所言所思,而在于发现真实的自己。”这句话,何尝不是说给我们听的?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独特的种子。成绩,不过是成长路上的一处风景,远不是全部。心理学中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学习成绩考察的只是其中一部分。那个成绩中等的孩子,可能拥有我们未曾发现的闪光点——或许是画纸上灵动的色彩,或许是运动场上的矫健,或许是同伴遇到困难时伸出的温暖小手。
是时候,学习“无条件接纳”这门功课了。
无条件接纳,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全然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无论成绩好坏,无论是否出众。我们知道这很难,但请相信,这份接纳,恰如肥沃的土壤,能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茁壮成长。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坚信,当一个人被无条件接纳时,他才能够摆脱外在条件的束缚,发展出健康真实的自我。你的接纳,会成为孩子心灵的安全港湾,让他们敢于探索,不怕失败,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试着换一种眼光看待孩子的成绩,试着换一种心情看待家长会。它不该是“记分牌”或者“比较大会”,而是了解孩子成长状态的途径,是与老师沟通如何更好支持孩子的机会。
把注意力从“孩子考了多少分”转向“孩子这段时间开心吗”、“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我怎样的帮助”……这样的转变,不仅解放了孩子,更重要的是解放了我们自己。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有句台词:“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终会以自己的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路。”与其焦虑着帮他们规划未来的路线,不如学会像等待不同花期的园丁——不必羡慕邻家花园的早开之花,只需悉心照料自己的幼苗,相信每朵花都会在属于自己的花园和时节绽放。

《地球上的星星》
请停下脚步给孩子一个真心的拥抱吧,告诉他,也告诉自己:无论成绩如何,你永远是我最爱的孩子。这份爱,不需要任何条件。
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那盏温暖的灯——不是催促和驱赶,而是照亮;不是比较和责备,而是陪伴。因为,最终孩子要奔赴的,是他们自己的人生,我们要做的,是成为他们永远可以回望的港湾。
此心,愿与所有忐忑的父母共勉。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