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登顶!北伐前夕,还是校长的蒋介石如何问鼎民国最高权柄?

1921年1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就任非常大总统,算是和北洋军阀分庭抗礼。

另一边,随着旧桂系陆荣廷的倒台,黄绍竑、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和老桂系之间爆发了内战,获胜的李宗仁等人尊奉孙中山,有了新桂系的支持和本身的嫡系粤军,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算是迎来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局面。

谁知曾经同盟会元老陈炯明不赞成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甚至主张用联省自治代替北伐,这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背道而驰,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

1922年3月,孙中山撤销了陈炯明粤军总司令的职务,陈炯明不满,在吴佩孚的招揽下直接叛乱,不仅派4000粤军围攻总统府,更炮轰孙中山先生住的粤秀楼,而得到风声的孙中山则来到达永丰舰上避难。

1923年,孙中山和蒋介石在广州车站

危机时刻,在上海被股票割的一无所有的蒋介石得到消息后,认为这是一个机会,立即南下登上永丰舰护卫孙中山。

此后的四十多天的时间里,蒋介石在孙中山身边寸步不离,给孙中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也仅仅是留下深刻印象而已。更多的时间是放在和苏联方面的交谈,定下了联俄容共的政策,而苏联则派顾问团来帮助革命。

苏联的到来除了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之外,还建议广州成立一所军校培养军事人才,这个提议得到了孙中山的认可,并打算派考察团去苏联学习。

01

一开始打算派许崇智带考察团去,但许崇智身为粤军军长,害怕有人顶替自己的位置,找各种理由拖延,眼看许崇智赖着不去,孙中山又找到了廖仲恺,但廖仲恺又要忙于其他事务,无暇分身,这让蒋介石看到了机会。

此时的蒋介石不过是大元帅府行营参谋长,相当于孙中山身边的警卫队队长,以他的身份是没有资格去苏联考察的。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和蒋介石

但对于蒋介石而言,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靠这个机会镀金,说不定还能和苏联搭上关系,以现在苏联的影响力,说不定能帮助自己高升,说干就干,回头就给孙中山写了一封信毛遂自荐:“为今之计,舍允我赴欧外,则弟以为无一事是我中正所能办者……如不允我赴俄,则弟只有消极独善,以求自全。”

话里话外就是如果不派我去,我还不如死了算了。

孙中山正考虑到底派谁去苏联呢,加上对蒋介石印象也不错,就真的让他带着孙逸仙军事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前去苏联考察。

在苏联考察期间,蒋介石倒是认认真真研究了俄国的革命和马克思学说,也和苏联搭上了关系,回国后认为俄国的革命值得效仿,多次建议孙中山学习俄国的革命经验。

虽然回国后的蒋介石没有高升,但苏联的这场考察学习,让他日后受益颇多。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开始。

国民党一大召开

会议上,一共选举了24个正式委员和17个候补委员,其中10个人都是共产党员,而毛委员则是17个候补委员之一,至于蒋介石?仅仅是到场的165位国民党党代表之一,坐在下面听着发言。

过蒋介石也不是没有收获,毕竟这次大会会议上还商议筹办黄埔军校,蒋介石就被安排副校长参与筹办,校长则是程潜。

不过副校长这个职位显然不符合蒋介石的心意,况且还有另一个副校长李济深呢,为此他又学之前的手段,给孙中山写了一封信,信中先说对孙中山“无难不从、无患不共”,提了当年的“永丰舰”护卫之事,而后又表示:“先生今日之于中正,其果深信乎?抑未深信乎?中正实不敢臆断。”

先表忠心再卖个惨,属实拿捏了人性。

只是他的军事水平显然让孙中山先生拿不准,毕竟他之前只是在保定军校的前身,陆军速成学堂学习半年的炮兵,而后在日本振武学校学习一年多,所以对于他能否领导黄埔军校,孙中山是有疑虑的。

关键时刻,蒋介石的结拜兄弟张静江极力向孙中山推荐,另一边许崇智不想让程潜担任校长,一番运作下,蒋介石这才得以成为黄埔军校的校长。

黄埔军校开校典礼

尽管蒋介石已经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但他在党内的位置并不高,因而格外珍惜这个校长职位,将其视为培养心腹的地方。

考虑到国民党这边军事人才不够,苏联派了柳赫尔为首的军事顾问团帮助办校,有了专业的军事顾问,蒋介石的校长工作非常轻松,要么监督训练,要么组织讲话,很快和学生打成一片。

1924年10月,广州商团叛乱,蒋介石带着黄埔军校的学生们轻松平叛,黄埔学生如此出众的战斗力,让蒋介石愈发重视这支队伍。

02

1925年,北上洽谈的孙中山先生突然去世,由于生前没有确认具体的接班人,当时最有资格接班的只有三个人,分别是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其中胡汉民的身份是代理大元帅,相当于古代监国,由他继任,问题应该不是很大。

胡汉民

问题是此时的国民党内部存在左派和右派之分,胡汉民是右派,反对联俄联共,与孙中山先生生前的理念背道而驰,他上位,真的能延续此前的政策吗?

至于廖仲恺则是左派,坚定支持孙中山的联俄联共之策,和苏联关系不错,不过廖仲恺是坚定的革命者,对于权力并不是很热衷,蠢蠢欲动染指权力的其实就是汪精卫。

汪精卫担任国民党的宣传部部长,深受孙中山的信任,不仅和孙中山北上,还起草了孙中山的遗嘱,地位可见一斑,至于其立场方面则是偏左。

当然不管是胡汉民还是汪精卫,真正决定接班的则是背后支持的苏联人,毕竟苏联援助钱和武器,甚至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在国民党内部有着很深的话语权,尤其是政治顾问鲍罗廷,他掌握苏联援助的分配权,其看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鲍罗廷

对于鲍罗廷而言,新上位的掌权者必然得和苏联交好,这么一来,胡汉民必然出局。

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其中汪精卫担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担任外交部长,许崇智为军事部长,廖仲恺任财政部长。

1925年的蒋介石

为啥不让廖仲恺担任主席呢?一方面廖仲恺对于权力斗争并不热衷,一方面他和鲍罗廷私交密切,属于盟友,尽管是财政部长,但有了鲍罗廷的支持,其话语权其实高于汪精卫的。

另一边还是小透明的蒋介石呢?虽然没有进入权力中枢,但蒋介石有考察苏联的经历,加上前后发表了不少支持联俄联共政策的言论,让鲍罗廷误以为他是一个左派人物,打算扶持他,用以制衡旧军队出身的许崇智。

03

鲍罗廷的制衡心思虽好,奈何随后出现的变故,让他有些始料不及。

1925年8月19日,盟友廖仲恺被刺,舆论震惊,鲍罗廷下令彻查,最终组建了以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为主的特别调查委员,全权处理这起刺杀案,其中鲍罗廷担任特别委员会顾问。

廖仲恺被刺

经过调查,凶手是粤军旅长朱卓文收买的歹徒,朱卓文又是粤军军长许崇智的部下,加上胡汉民的弟弟胡毅生也有很大的嫌疑,因而这起刺杀案的背后与右派脱不了干系。

至于胡汉民到底有没有下令动手不得而知,但不妨碍鲍罗廷清洗右派和许崇智。

鲍罗廷直接找了理由让胡汉民去苏联考察,实际上就是软禁和驱逐,由于胡汉民长期反对联俄,鲍罗廷实际上想要往死里整,但汪精卫想到当初刺杀摄政王被捕的时候,胡汉民对他有营救之恩,不忍心下死手,夺权即可。

至于许崇智?则是蒋介石主导排挤的。

许崇智

许崇智和蒋介石也是拜把子的兄弟,当初也是许崇智力推让他担任黄埔校长的,但利益当前,亲兄弟也不好使。

查到朱卓文身上后,蒋介石又深入调查,结果越来越多的粤军官兵都被牵扯了进来,蒋介石索性往大了闹,从刺杀案开始扒,将贪污腐败、伪报军饷、买卖军火这些事都抖搂出来了,借这个机会,将部分粤军换上了黄埔的人。

眼看蒋介石要夺军权 ,许崇智也不甘心,可谁知道准备保护他的两个师实在太杂牌,在广州城外就被黄埔军给缴械了。

要是此时的许崇智心狠一点,胜负犹未可知。

就在他犹豫的时候,蒋介石找到了他,先陈列了粤军的罪状,又威胁说负隅顽抗,难保部队哗变,一番威胁后,蒋介石又支了个招,说不如先离开广东避避风头,等风头过去再回来,位置也给他留着。

许崇智一听,有道理,当即拿着蒋介石的二十万银元离开了广东,只是这一去,广州就再无其立足之地了。

至此,蒋介石不仅赶走了粤军大佬许崇智,还收编了粤军部队,成为广州内部的实权派。

03

1926年2月,国民党二大召开,汪精卫如愿成为一把手,至于蒋介石则靠军权成为二把手,从当黄埔校长到掌握军权进入权力中枢,其实还不到一年,上位堪称神速。

当然,这一切都有鲍罗廷的影子,鲍罗廷不想汪精卫和蒋介石一家独大,汪精卫资历、声望和人脉都远胜于蒋介石,但军事不行,蒋介石掌握军权,但其他方面不如汪精卫,一文一武,互相制衡。

鲍罗廷算得好,但忘了这两个都是野心家,汪精卫开始将手伸向军队,而蒋介石则打算通过北伐获取政治地位,甚至信心十足的表示:“从敌人内部情形看去,崩溃一天快似一天,本党今年再加努力可以将军阀一概打倒,直到北京。”

汪精卫

可惜苏联方面并不支持广州国民政府现在北伐,毕竟此时的北洋军阀背后都有列强的影子,贸然北伐,搞不好连广州都要丢,为打消蒋介石的北伐之名,苏联将支持北伐的鲍罗廷和柳赫尔调走,取而代之的是反对北伐的顾问团团长季山嘉。

刚到广州,季山嘉就开门见山:“军队中缺乏完善的政治组织,将领们个人仍然拥有很大的权力,在不利情况下,他们很可能背叛国民政府......还有,国民革命军在对北军上是否具有技战术上的优势还很难说,一旦失败,将会给内部反革命者以良机。”

这番话,如同冷水一样,浇在蒋介石头上。

而苏联之所以一反常态,纯粹是在北方找了两个新的盟友,分别是冯玉祥和郭松龄,冯玉祥已经响应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现在只要郭松龄成功拿下奉军,即可成功控制北方,一南一北,现在都是苏联的盟友,没必要打起来,苏联这才反对蒋介石的北伐。

眼看苏联不支持,蒋介石打算故技重施,把用在孙中山身上的那一套用在汪精卫身上。

不久他就上书向汪精卫请辞,说“北伐无望,身心俱疲,万念俱灰,故请求辞去自己军事委员会委员、广州卫戍司令的职位,只保留中央政治委员还有黄埔军校校长”,让他“赴俄休养”。

谁知汪精卫看到后,打算将他一撸到底,甚至让秘书送个话,为他准备貂皮大衣,这让蒋介石十分的尴尬。

既然以退为进不行,他还有一招:结拜。

蒋介石这辈子结拜兄弟很多,前前后后拜了好多把兄弟,可惜汪精卫又没搭理他。

苏联不搭理他,汪精卫有意和他划清界限,这让他有些骑虎难下,更让他吃惊的就是汪精卫已经将手伸到了自己后院。

04

一直以来,第一军一直是蒋介石最大的依仗,也是黄埔军校前几期毕业生的根基,但组建的时候成分复杂,只有一师才是蒋介石的铁杆部队,其余三个师都是合并其他部队。

谁知汪精卫看到第一军成分复杂后,将手伸了进来,被他拉拢的就是二师师长王懋功。

王懋功原先是许崇智下面的一个旅长,反了许崇智后在蒋介石下面担任师长,而后蒋介石辞了广州卫戍司令后,这个职位就交给他,当上广州卫戍司令后,王懋功就利用职务之便和汪精卫搭上了线。

更让蒋介石不安的是,王懋功宗室绕过自己找季山嘉,二人的关系也不错,眼看麾下要叛变,蒋介石有些惴惴不安。

《问苍茫》剧照

1926年2月24日,广州国民政府收编了广西来的两个军,给的序列号是第八和第九,空了一个第七,这让蒋介石误以为第七军的番号是留给王懋功,又联想到此前在批军费的时候,军委会将蒋介石的30玩军费压缩到27万,而王懋功的12万元则上升到15万,所有的信号都暗示王懋功要反。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蒋介石直接扣了王懋功,将二师师长留给亲信刘峙。

这是一招险棋,毕竟一个师级别的任命不能绕过军委会和苏联顾问团的,蒋介石的此举在外人眼里,就是把第一军当做私兵,要说借这个问题搞文章,蒋介石是理亏的,要受到处分的。

奇怪的是,汪精卫什么也没说,或许是不想和蒋介石撕破脸,但就是这种不作为,助长了蒋介石的野心,顺带着让很多人看出汪精卫色厉内荏的本质。

另一边,被打压的右派看到蒋介石和季山嘉矛盾,打算借这个机会赶走中共势力,且故意在广州城内散发反蒋的传单,内容都是蒋介石和苏联的矛盾。

种种动静,让蒋介石误以为苏联要真的放弃他,联合汪精卫扳倒他,就在他思虑的时候,中山舰事件爆发了。

05

1926年3月18晚上六点半,珠江上爆发了一起商船抢劫事件,事发紧急加上靠近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厅主任没有经过蒋介石的同意,要求黄埔军校管理科派巡舰一只去处理。

但当天黄埔军校没有巡舰,最终派出去的是一艘巡洋舰”,此时中山舰的舰长兼海军局代局长李之龙又不在,前来的欧阳钟也没细说,直接表示:“奉蒋校长命令,有紧急之事,派巡洋舰一二艘开赴黄埔,听候蒋校长调遣。”

半夜回来的李之龙得到这个命令后,立即派中山舰前往黄埔。

中山舰

3月19日早上七点,中山舰到达黄埔。

上午的时候,汪精卫突然打电话问蒋介石去不去黄埔,蒋介石一脸懵,就含糊其辞的说要去,但谁知此后汪精卫又连打两个电话,问他到底几点去,这让蒋介石有了疑心,好端端的,干嘛这么热情问。

而到下午一点的时候,李之龙又打电话给他,说中山舰已经到达黄埔,但苏联人要上军舰参观,是不是要开回来。

这让蒋介石更加疑惑,中山舰什么时候派到黄埔的?而汪精卫为何反复问今天去不去黄埔?加上李之龙的中共身份,让他笃定,就是苏联搞掉他。

越想越怕的蒋介石打算逃走,一旁的陈立夫认为不如先下手为强:“当机立断,机不可失,退让妥协,必贻后悔。”

次日凌晨,蒋介石逮捕李之龙在内的五十多名中共党员,而后宣布戒严,又包围了苏联顾问的住所,谁料蒋介石戒严后,发现苏联和中共一点动静都没有,毕竟想要扳倒他,不可能没有预案的,蒋介石又懵了,搞来搞去,叛乱的居然是自己。

另一边在广东的陈延年打算通电讨蒋,严办蒋介石破坏国共合作。

但后面的事情走向又出乎蒋介石的意料,关键时刻,汪精卫病倒了,只能将工作交给其他人署理。

而现在仅次于他的又是蒋介石,简直在给他机会。

得到消息的蒋介石立即找到苏联顾问团,苏联顾问团派代表前来商谈,问此次谋划是针对季山嘉还是苏联。

看有台阶下,蒋介石立即表示,此次行为只是针对季山嘉,还表示自己是坚决拥护联俄联共的政策,愿意和布尔什维克继续并肩作战。

李之龙

苏联顾问团这边的代表一听,既然针对个人,这件事就算了,毕竟合作要紧,就将季山嘉调回国内,安排老熟人鲍罗廷来广州,还支持蒋介石的北伐(当时冯玉祥下野,郭松龄反奉失败)。

另一边,苏联又劝中共放弃武装反抗,毕竟在苏联人眼里,只有国民党才能完成革命,让这边先妥协一下。

而次日,汪精卫才知道,苏联和蒋介石商议内容,认为苏联根本没把他当一回事,心灰意冷后加上身体不好,干脆撂桃子不干了,一个月后直接跑到了巴黎。

汪精卫走了,而蒋介石又一直表示坚决拥护联俄联共的政策,可以帮助打压右派,苏联就打算扶持他上台。

1926年4月16日,蒋介石被选为军事委员会主席,6月又成为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

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照

此后的蒋介石又趁热打铁,借北伐减少纠纷为由,开展“党务整理”,意图将共产党人排挤出权力中枢,一直坚信蒋介石的苏联人,只能选择接受,这件事标志着联共联俄的政策已经是名存实亡。

而蒋介石,则靠着苏联无条件的信任和汪精卫的懦弱,成功爬上了权力的巅峰。

1925年还仅仅是黄埔校长,1926年则攀上巅峰,权力的斗争,有时候就是这么让人出乎意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历史   权柄   蒋介石   民国   校长   苏联   黄埔军校   广州   国民党   国民革命军   顾问团   右派   权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