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今年72岁,姓王,退休前是个老师。每天早上六点不到,他就拉着老伙计去跑步,晚上还要绕着小区快走好几圈。
前两天,他突然觉得胸口闷,差点晕倒,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心脏负荷太大。
医生一句话让我妈直摇头:“老王这不是养生,是折腾。”
不少老人都坚信“动得越多越健康”,可真相并非如此。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65岁以上人群里,因过度运动诱发心律失常、心梗的比例并不低。
国家卫健委2022年的监测数据显示,知道“运动也有过量风险”的老年人,不到15%。
古代医书《黄帝内经》里早就有记载:“劳则气耗,过则伤身。”意思就是再好的事,做过了头,就会反伤身体。
所以问题来了,天天坚持大强度运动,到底是“延寿”还是“折寿”?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不妨从三个角度聊一聊。
一、科学运动的“黄金剂量”
专家普遍建议,老年人每天以中等强度运动为宜,时间累计60分钟左右。
1.那怎么判断是不是“中等强度”呢?很简单:
运动时呼吸加快,但还能边走边说话,不会上气不接下气。
心跳有点加快,但不至于胸闷心慌。
运动后能在半小时内恢复平稳,不觉得透支。
2.合适的运动方式包括:
快走:比散步快一点,但不会喘得厉害。
太极拳、八段锦:动作缓和,适合心肺功能一般的老人。
游泳、慢骑车:轻松舒展,不伤关节。
广场舞(非爆发型):轻松跳,保持节奏,不要猛蹦猛跳。
《养生论》里说过:“动静合宜,则长生久视。”运动的关键就是“适度”,多了伤身,少了养生效果也打折。
二、常见的错误运动会带来哪些风险?
很多老人觉得自己“不服老”,结果运动没养生,反而成了“透支”。
1.迷信“万步神话”
有的老人每天非要走够一万步,结果膝盖肿胀、脚底筋膜炎找上门。研究表明,老年人最佳步数并非“一刀切”的一万,而是6000~8000步就够。
2.清晨空腹暴走
很多人爱早晨五六点出去跑步,但凌晨时段血压、血液黏稠度都处于高峰,反而容易诱发心梗和脑梗。专家建议,老人运动最好安排在上午九点以后或傍晚。
3.突然“爆改式”锻炼
有些退休老人突然迷上健身房,一口气举铁、跑步机开到最大。这种强度对心脏和关节伤害极大,南京鼓楼医院就曾统计:65岁以上因运动猝死的患者中,七成以上是在高强度锻炼后。
4.把出汗当“健康信号”
很多人觉得“出一身汗就是排毒”,其实过度出汗会带走大量电解质,导致头晕、心慌、低血压。
医生提醒:适度出汗才是健康,汗如雨下未必是好事。
三、运动要分人,不能一概而论
1.高血压人群
适合快走、太极、慢骑车,避免爬楼梯和负重运动。
2.糖尿病人群
饭后30分钟慢走半小时,有助于稳定血糖,但不能空腹剧烈运动,防止低血糖。
3.骨关节退化的人
要远离爬楼、跳操,可以选择游泳、八段锦,减少关节磨损。
4.有心脏病史的人
必须热身,结束时要慢慢降速,绝禁止停。最好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运动方式。
5.肥胖人群
要先控制饮食,再配合低冲击运动,比如游泳或快走。千万别一上来就跑步、跳绳,很伤膝盖。
结尾部分:
运动到底是“延寿”还是“折寿”?其实答案不在“多”或“少”,而在“对”与“错”。
运动后30分钟内能恢复平稳,不头晕、不心慌,就是适度。
运动能让你晚上睡得香,第二天精神足,那就是正确的运动方式。
如果运动后出现关节疼痛、胸闷、血压异常,那就是过头的信号。
《黄帝内经》有句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就是养生要讲究平衡,运动也一样。
老年人的长寿秘诀,从来不是“越多越狠”,而是量力而行、适度而动。
别把运动当成负担,更不要变成“折腾”。健康的路上,不是拼命快跑,而是舒服地走下去。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