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又爆大雷!暗藏后门针对中国用户,国产安全软件遭打压

当你连电脑上的默认浏览器都不能自己决定时,你还有多少“选择自由”?

当用户反复将默认浏览器改为国产软件,却总在系统更新后被强制跳转回微软 Edge;当设计师精心配置的图片查看器关联,被莫名重置导致创作流程中断。

你以为这是“系统bug”,实则不然,这也许是微软通过隐藏组件布下的 “数据陷阱”。

此前,微软UCPD驱动在Windows系统上线。

微软声称这个驱动是为了“保护用户选择”,防止恶意软件篡改默认设置。

但技术分析发现,它的实际作用远比表面复杂,这个驱动并非只保护设置,而是直接干预了用户对浏览器、PDF阅读器等默认软件的选择权

并且只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用户生效,这让不少人感到不安。

例如,用户刚刚设定好使用国产浏览器打开下载链接,系统更新后却被默默切换回了微软自己的Edge浏览器。

而在欧盟,用户却可以自由卸载Edge和必应搜索。这种差异化处理方式,让许多安全专家认为,这已不再是用户保护,而是一种区域性操控。

不止如此,国产安全软件也成了“被打压”的对象。

包括360安全卫士、金山毒霸等主流国产软件,在尝试干预UCPD.sys行为时,频繁遭遇“拒绝访问”的提示。

微软甚至通过系统级权限,阻止这些软件的安装与运行。

技术人员指出,这些安全软件原本具备检测和拦截恶意注册表修改的能力,是用户抵御系统级干预的关键工具。

一旦这些软件功能被限制,用户将失去对操作系统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

微软并非首次被质疑系统存在“后门”行为。

从2019年的“SockDetour”后门事件,到2024年曝光的“BITSLOTH”后门,再到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期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利用微软系统对中国关键基础设施发起的27万次攻击尝试,这些事件都指向一个共性:系统级后门一旦被植入,影响的不只是个人隐私,更是企业机密甚至国家安全

不止这些,UCPD.sys 的代码中还包含对常见办公文件格式如 .doc 和 .xls 的识别逻辑。

这意味着,未来微软可能会在系统层面强制绑定自家Office软件,限制用户使用WPS等国产替代工具的自由。

一些观点认为,这种行为是出于全球技术竞争中的“生态闭环”策略,像苹果那样建立封闭系统以确保用户粘性。

但区别在于,微软在中国市场占据着数以亿计的操作系统终端,用户没有太多选择,而系统级“后门”行为一旦被滥用,后果远比商业竞争更深远

目前,国内已有部分技术社区呼吁加强对国际软件厂商的独立验证机制,避免将所有核心系统权限交由外企控制。

一旦系统底层的“钥匙”被掌控,数据的去向就不再由用户决定

回看整个事件,从用户设置被重置、国产软件功能受限,到区域性激活机制被曝光,这一系列现象已经清楚地勾勒出一个轮廓:微软在其系统中部署了一个对中国用户具有强制性和隐蔽性的控制机制,而这种机制的存在,正不断削弱用户的数字主权。

现如今如何确保自己的数据不被系统性收集,如何确保自己的软件环境不被单一厂商垄断,已成为每一位用户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们不能再单纯把国际巨头的产品视为“绝对安全”,我们需要更独立的判断,也需要更完善的技术监管机制。毕竟,信息安全从来不是小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9

标签:数码   微软   后门   中国   用户   软件   系统   浏览器   机制   国产软件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