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理人门店集体凉凉,一杯冰卖50服务态度像施舍,年轻人开始清醒了

“不要叫我老板,要叫我主理人!”

一杯百元咖啡,服务态度却像是施舍,一块三四百的蛋糕,吃起来却像是隔夜面包,似乎冠上“主理人”“潮流”“品味”就可以随意报高价。

不过最近流行一时的“主理人”,突然被群嘲了,不仅如此,那些主理人门店甚至集体凉凉,那么这种店铺为何会大范围兴起,如今又为何集体凉凉?

主理人这个词,最开始是来自品牌创始人或者说是核心设计师的简称,原本只是在潮流文化中流行,一些明星自创的潮牌,他们就是这个品牌的主理人。

不过等到2020年左右,这个主理人的称呼开始泛化,不管是什么行业的“老板”都能称之为主理人,餐饮、文创、民宿、手作乃至小摊贩,都能称为主理人。

在如今的上海,主理人的定义更加简单粗暴:有点小钱+开个小资店=主理人品牌店,在上海随处可见的装修精致的咖啡店就是重灾区。

除此之外还有手作、小酒吧的经营者,这些人都会在网上发一些食品,晒装修、晒调酒和研磨咖啡豆、晒猫猫狗狗,展现自己的精致生活。

而这种开店不是为了谋生,只是表达个性和展现自我,往往会被标上个性化、潮流、小资、小众精致的标签,这就迎合了许多追求精致生活的年轻人的需求。

然而随着主理人乱象越来越多,主理人店逐渐从专业潮流符号就变成了“装腔作势”的代名词令人生厌。

尤其是当许多人冲着装修和产品去主理人咖啡店打算消费以及打卡的时候,许多人发现,一进去就看到“主理人”和一堆朋友在唠嗑,没有一个人搭理客户。

老板为聊天将客户晾在一旁,甚至有些“主理人”在客户点单的时候,还要考一考客户关于咖啡的知识,答不上来就赶出去。

店内的东西咖啡随随便便一杯就五六七八十,搭配一个甜品估计没个两三百下不来,然而就这么贵都得不到店主一点服务。

高冷的主理人以及复验的服务态度和虚高的价格,这些都在透支消费者的信任,尤其是高达50%的“主理人”溢价,却得到的是店主的冷眼和忽视。

许多主理人店对于客户都有“等级歧视”,将所有的客户分成三六九等,关系好的就对待的很好,新客户就会遇到冷遇。

还有预约制、会员专属服务、熟客专属服务甚至有些主理人会审视衣着品牌、穿搭来决定自己是什么服务态度。

也就是说暗示消费能力决定服务态度,一个人穿得好,就算消费金额低也能得到好的服务,一个人就算消费金额再高,穿的不好也会被冷待。

熟客和vip客户享有隐藏菜单和待遇,普通的客户甚至连厕所都不能上,想打卡多拍几张照片更是门都没有。

主理人的这种做法,本质就是想在店内制造出一种“差别对待”“阶级优越”,让消费者为了获得认同而被迫消费。

有些客户只是走进了一家咖啡馆,一进门就要接受主理人和他的朋友们一群人的注目礼,随后主理人在朋友的起哄声中用着塑料英语为客户点单。

语言中透露着高傲,行为举止一点也没有服务业的感觉,许多网友直呼感觉自己被霸凌了。

一些主理人店铺甚至打着“我们直接待朋友,不服务上帝”的口号吸引了一群人的关注,许多年轻人来打卡,结果发现门店服务员傲慢无礼。

随着越来越多奇葩主理人店铺的曝光,大家逐渐的对主理人店铺“祛魅”了,这些店铺就因为无人问津而倒闭关门。

那么为什么主理人被抵制,主理人店铺又纷纷倒闭呢?

其实消费者们抵制的从来不是“主理人”三个字,而是这背后的溢价、隐形霸凌

所有客户去主理人店铺消费都是为了图的情绪价值,结果店里不仅价格虚高,消费者需要花高价,结果还会被主理人嘲笑。

哪些吹的天花乱坠的产品,也压根不值那个价格,这些店铺服务不行、产品难吃、价格昂贵,到底是想怎么留下客户呢?

有些主理人在店铺倒闭之后,还十分文艺的在朋友圈感慨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和他有共鸣,这真是纯纯的矫情了。

这就像以前托尼老师那套,什么高级设计师,总监,还有面包换个名字叫“可颂”,烧鸡不叫烧鸡改叫“烧鸟”,娃娃也不叫娃娃改叫“手办”。

就是换个虚假头衔假装高级感抬高价格,其实东西没变,最终被消费者戳破之后只能走向关门倒闭的路。

参考资料:“主理人”这个词怎么就翻车了? 光明日报

“主理人”风评反转,小众审美应服务大众生活 中国青年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5

标签:美食   服务态度   清醒   集体   年轻人   客户   店铺   消费者   价格   精致   潮流   熟客   小众   溢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