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随着工作人员松开手中的瓷盘,瓷盘与地面碰撞发出清脆的声音。但令人意外的是,瓷盘竟毫发无损,完好如初。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瓷器易碎,磕磕碰碰也难免出现破损。然而,淄博一家企业生产出了“摔不破的瓷盘”,在央视近日播出的节目中火爆“出圈”。
在山东,诸如此类的“意料之外”还有很多。瓷器易碎?电车充电慢?塑料太软?这些刻板印象,正被山东企业用实实在在的“黑科技”打破。
1米自由落体
摔不破的瓷盘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瓷器也是如此。而淄博中强瓷业有限公司生产出了不怕摔的瓷盘,打破了这一认知。
高强度镁瓷,材质细腻,透光性好、白度高,釉面光滑、便于清洗,这种被中强瓷业倾注30年心血的“摔不破”的瓷器,经过1350℃高温烧制而成,热稳定性好,能达到180℃到220℃的高温不炸不裂。
“摔不破”的关键,便在于瓷器超高的强度, 每平方厘米达到1500公斤以上,换句话说就是耐磕碰、不易破损。如此一来,即便是从近一米高的距离掉在水泥地上,瓷盘也不会轻易摔碎,正常使用过程的产品破损率低至5%。酒店一年下来,用瓷成本至少节约70%—90%。
正是因为对产品质量足够自信,中强瓷业承诺,只要瓷器在正常使用中年破损率超过10%,他们包赔,这放眼全国也是唯一一家。
“摔不破”的密码,深藏于材料与工艺的千锤百炼之中。中强瓷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独特的镁质强化瓷专利配方。1978年,淄博陶瓷科技人员巧妙利用本地原料,成功研制出镁质强化瓷。历经每一道精细工序打磨,有效去除矿物杂质,从源头上确保了瓷器的高品质。
目前,中强瓷业是全国较大的专业生产酒店陶瓷餐具的企业,产品品种多达6000种以上。
中强瓷业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出色,在国际市场上也大放异彩,其产品远销欧美、日韩、中东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1月18日,罗汉系列高强度镁瓷餐具交付美国川普国际酒店,今年首个海外订单完美收官,再次彰显了“中国制造”的魅力。
5分钟→400公里
续航焦虑的“终结者”
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续航问题一直是新能源汽车的一大痛点。
青岛瓷兴新材料有限公司给出了全新解法,让新能源汽车在充电方面产生了颠覆性的变革——仅需充电5分钟便可续航400公里,相较于原来续航400公里需要充电一小时的速度有大幅度提升。其中,核心关键部件就是使用了瓷兴新材料所生产的氮化硅粉体制成的氮化硅基板。
瓷兴新材料生产的氮化硅粉体氮化硅被称为“结构陶瓷之王”,以它为原料生产的氮化硅基板主要用来搭载高铁、智能电动汽车电控系统芯片。相较于此前行业所用的氧化锆增韧氧化铝基板,使用氮化硅基板充电续航里程能提升5%—10%,这对于解决新能源汽车续航痛点来说至关重要。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车企对高端氮化硅粉体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瓷兴新材料作为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认证的氮化硅粉体生产企业,突破技术壁垒,打破了日本和瑞典企业的垄断,成功进入国际电动汽车高端产业链,目前在氮化硅粉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20%,排名全球第二,是山东省走出的氮化硅领域的瞪羚企业。
替代钢筋铁骨
软塑料的“硬”功夫
提起塑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软而轻,更是很难将其与汽车联系在一起。
然而,山东京博控股集团发挥聚丙烯产能优势,通过持续创新,研发出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高性能聚丙烯新材料,在塑料构件替代钢筋铁骨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
一辆新能源汽车的前、后保险杠,车门内饰板,A、B、C柱覆盖板,甚至电池的隔膜都是用聚丙烯做成的。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京博迅速找准定位,卡位入链。
新能源汽车追求轻量化,正是橡塑行业的优势所在。但是,用塑料覆盖件替代钢铁筋骨,减重的同时需要做到不减耐冲击强度。为此,京博组建科研团队,经过上千次试验,推出了高性能车用聚丙烯新材料。
京博通过对聚丙烯中乙烯含量及分子量等参数进行精准调控,来形成更小和更分散的橡胶相,实现更好应力传递效应,从而在满足轻量化的同时提升抗冲性能。
京博推出的LA640T等高性能聚丙烯,密度低至0.90g/cm³,可以让汽车门板内衬成功减重18%,而整车每减重100kg,百公里电耗会减少约7.5%,年均可节省充电能耗320kWh。
据京博聚烯烃技术服务部经理贺金正介绍,EPP珠粒发泡聚丙烯新材料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技术,能实现阻燃、吸音、高回弹等特性,非常适合现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的使用场景。
根据测算,一辆新能源家用小汽车,组合应用聚丙烯新材料的整体用量80多公斤,能够替代约200公斤钢材。
目前,京博针对汽车、道路、医疗、低空等多个场景,已开发集成多种绿色创新材料技术的定制化解决方案。2024年,京博全球销售收入达1030亿元,创新投入18亿元,稳居中国企业500强前列。
500万元+100项
更多前沿技术将加速转化
层出不穷的“黑科技”背后,频频出台的政策为企业注入了强心剂。仅就今年而言,500万元、100项成为关键词——
2025年3月,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等部门发布《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若干措施》,提出六大方面20条举措,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按规定给予分档分类后补助,单个企业年度最高补助500万元,发挥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再贷款、省级技改专项贷等政策牵引作用,支持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作为山东首个以企业科技创新为主体的省级政策文件,为全国科产融合发展提供了“山东方案”。
三个月后,山东省财政厅印发《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财政政策》,鼓励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每年支持实施100项左右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鼓励民营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重大科技攻关,突破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支持民营企业牵头创建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随着政策文件接连落地,更多前沿技术将加速转向产业化。
从酒店餐桌上摔不破的瓷盘,到终结电车续航焦虑的氮化硅基板,再到能够替代钢筋铁骨的聚丙烯……看似神奇的“黑科技”背后,是十几年如一日对材料配方的钻研,是上千次实验室里的反复打磨,以及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未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黑科技”从实验室走进“日常”,让前沿创新的温度触手可及。(来源:大众新闻)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