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纵队创始人黎玉,地位与罗荣桓相当,建国后职务为何一落千丈

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中,黎玉和罗荣桓是两位在山东战场上赫赫有名的领导人。

作为山东纵队的创始人之一,黎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与罗荣桓的地位可以说不相上下。

然而,建国后,黎玉的职务却出现了戏剧性的下滑,从军中要职变成了政府部门的副手,而罗荣桓则一路高升,成为元帅级人物。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黎玉是谁?

黎玉,1906年出生在湖南浏阳,家里条件一般,算是典型的穷苦出身。1927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赶上了秋收起义的大潮,后来跟着毛主席上了井冈山。

在红军时期,他干过连指导员、团政委,一步步爬到了师政委的位置,军事和政治工作都抓得挺牢靠。长征路上,他跟着红一方面军走完全程,吃苦耐劳,脑子也活泛,算是块打仗的好料子。

1938年,黎玉被派到山东,担任山东纵队政委,和司令员张经武搭档,负责把这支队伍从无到有拉起来。山东纵队是八路军在山东的主力部队,专门对付日本鬼子和国民党顽军。

黎玉到山东后,没闲着,带着队伍四处开花,打游击、建根据地,像鲁南战役、泰西战役这样的硬仗,他都亲自参与指挥,愣是把山东抗日根据地搞得红红火火。

到了解放战争,黎玉也没掉链子,济南战役、淮海战役这些大场面,他都掺和了一脚,帮着解放军把山东彻底拿下来。

说白了,黎玉在山东的贡献不小。他不是光会喊口号的政工干部,真刀真枪的仗没少打,军事指挥和组织能力都在线,跟山东纵队的成长和胜利脱不了干系。那时候,他跟罗荣桓在山东战场上配合得挺默契,地位上真不分高下。

二、罗荣桓是谁?

罗荣桓比黎玉大几岁,1902年出生在湖南衡山,跟黎玉一样,也是穷人家出来的。

1927年入党后,他也参加了秋收起义,后来在井冈山跟毛主席混熟了。红军时期,他干过军团政委,长征路上也没落下,算是根正苗红的老革命。

1939年,罗荣桓被派到山东,担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和师长陈光搭档。这支部队是山东抗日的顶梁柱,罗荣桓来了之后,既管政治思想,又掺和军事指挥,脑子清楚,手腕硬朗。

他跟黎玉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后来升得更高,1945年直接当上了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把山东的军政大权一把抓。

在解放战争中,他带着山东军区打了大大小小的仗,尤其是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战功显赫,为全国解放立了大功。

罗荣桓在山东的影响力不用多说。他不光是政治工作的专家,打仗也有一套,战略眼光看得远,执行力也强。山东战场能稳住,很大程度上靠他撑着。

跟黎玉比,他的位置更显眼,管的事儿也更多,但俩人在山东打鬼子、解放山东的时候,地位确实差不多,都是核心人物。

三、建国后俩人的职务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黎玉和罗荣桓都迎来了新阶段,但他们的路子却越走越不一样。

黎玉刚开始还挺风光,建国初期当过华东军区副政委、山东军区政委,这些都是军中实权位置。可到了1950年代中期,情况变了。

1955年,他突然被调出军队,去农业部当了副部长,后来又辗转到国家科委当副主任。虽说这些职位在政府里不算小,但跟他在军中的地位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从带兵打仗的政委,到管农业、搞科研,这落差谁都能看出来。更别提1955年授衔的时候,他连上将都没捞着,只得了个中将,军衔上也比不上罗荣桓。

罗荣桓的路子就顺多了。1950年,他当上了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管全军的政治工作。1954年,又升到中央军委副主席,成了军方的大佬。

1955年授衔,他直接被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个元帅里就他一个,地位稳得不行。一直到1963年去世,他都在高层干得风生水起,没掉过队。

俩人建国后的差距一目了然。黎玉从军中要员变成了政府副职,罗荣桓却从山东军区一把手升到了全国军方的顶层。这里面到底啥原因,让黎玉的职务一落千丈?

四、职务下滑

建国初期,国内政治风向变化快,尤其是1950年代,各种运动接连不断,弄得不少老干部都站不稳脚。黎玉在山东纵队干得不错,但到了和平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超出了战场上的较量。

有资料说,黎玉在山东的时候,跟一些地方干部关系不太融洽,可能是因为他性格直,说话不拐弯,容易得罪人。建国后,派系斗争和权力调整难免波及他,他可能没站对队,或者没适应新环境,被边缘化了。

再看罗荣桓,他政治嗅觉更敏锐,跟高层领导关系也更紧密。毛主席对他信任有加,他在军队里的根基深,政治斗争中站得稳,自然就没受啥冲击。

黎玉打了几十年仗,身体早就透支了。有记载说,他1950年代身体不太好,经常生病。军队工作强度大,尤其是带兵打仗,需要体力脑力都跟得上。

黎玉可能干不动了,组织上就把他调到政府部门,相对轻松点。农业部副部长这活儿,虽然不如军中显赫,但好歹能让他喘口气。

罗荣桓也有健康问题,但他扛得住。直到1960年代,他才因为癌症恶化退下来,之前一直硬挺着干大事。身体这块,黎玉确实吃了亏。

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军队和政府都需要人手。黎玉是个全才,打仗行,管事儿也行,组织上可能觉得把他放政府,能发挥更大作用。

1955年调他去农业部,正赶上国家搞农业合作化,需要懂组织、有经验的老干部顶上去。黎玉被选中,可能就是因为他能力强,又听安排。

罗荣桓就不一样了。他在军队干了几十年,政治工作是他的看家本领,留在军中更能发挥特长。组织上也愿意让他继续带兵,毕竟他管得好,威信高。

黎玉有没有主动想换个跑道的可能?不好说,但不能完全排除。他打了半辈子仗,建国后可能也累了,想换个地方干点实事。农业和科研虽然不显眼,但对国家建设一样重要,他愿意干,也不算丢人。

罗荣桓就没这心思。他对军队有感情,也擅长这块,留在军中是他最好的选择。俩人性格和追求可能不太一样,路子自然就分开了。

五、历史怎么看黎玉和罗荣桓

黎玉和罗荣桓都是革命的功臣,谁也别贬低谁。黎玉在山东纵队打下的基础,帮解放军站稳了山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缺不了他。

建国后职务下滑,不代表他能力不行,更不说明他犯了啥错。他后半辈子在政府干得也踏实,没怨天尤人,这份韧劲挺让人佩服。

罗荣桓的贡献更不用说了。他在山东打得好,建国后管军队管得更好,元帅称号实至名归。他的成功,除了能力强,跟机遇和政治环境也有关系。

俩人历史地位没法简单比。黎玉是山东纵队的开山鼻祖,罗荣桓是山东军区的定海神针,各有各的功劳。黎玉职务下滑,有客观原因,也有时代局限,不能拿这个否定他的价值。

黎玉和罗荣桓的命运差别,归根结底还是能力和环境的双重作用。黎玉军事上没问题,但在政治博弈中不够圆滑,身体又拖了后腿,错过了建国后的上升期。罗荣桓正好相反,他政治上稳,身体撑得住,又赶上了军队大发展的好时候,自然越走越高。

再往深了说,建国后军队和政府的分工越来越细,黎玉被分到了政府线,罗荣桓留在了军队线。两条线地位不一样,军队的显赫程度天然高过政府副职,这也拉开了俩人的差距。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纵队   山东   解放战争   地位   政委   军中   军区   俩人   创始人   职务   军队   政府   历史   黎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