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常年关闭的世界文化遗产明中山王陵园(徐达墓)、明岐阳王陵园(李文忠墓)对公众开放,当天上午9时便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往参观游览,也有明代功臣后裔从外地特意赶来祭拜。据悉,这两处明代功臣墓一年仅开放三天,分别是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以及每年6月第二个周六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9点已排长队,专家讲解吸引无数市民游客
当天上午9时,现代快报记者在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板仓街190号的徐达墓门口看到,市民游客已经排起了长队,进行简单的身份信息登记后便可免费入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8点多就有很多人来了,我们甚至还提前了一点开门的。”
进入陵园内,便可看到明太祖御笔亲题的神道碑,碑文中还藏着中国古代碑刻中罕见的“标点符号”。在约400米长的神道上,两侧分布有序列齐整的石象生,依次是石马、石羊、石虎、武将、文臣各一对。石象生阵列肃穆,文臣武将衣袂间仍带着金陵王气。
“朱元璋把孝陵位置定好以后,就把钟山之阴作为陪葬墓的区域,最早入葬的是洪武二年在富贵山隧道口的常遇春墓……”现场,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副院长龚巨平的讲解,吸引了很多市民游客聚拢而来。
钟山南麓坐落着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而在钟山北麓,还分布着一批明代功臣墓,包括徐达、常遇春、李杰、邓愈、李文忠、仇成、吴良、吴桢等明代早期功臣的墓葬。这些明功臣墓呈拱卫状护卫着明孝陵陵寝,形成众星捧月的布局,为历代帝陵中所独有。
据龚巨平介绍,在2003年明孝陵成为世界遗产的同时,六处功臣墓也就变成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徐达墓石刻是目前明代功臣墓里保存得比较好的一组,除了入口的牌坊是后来修复重建的,其他包括神道碑、石马、石羊、石虎、文臣、武将,这些都还在原来的位置上,600多年来一直没有移动过。“这些石刻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雨,还是会有自然沉降、病态裂隙等问题。我们每年都在做一个科学的监测,如果常年对外开放,对这几年的监测数据会有一些影响,所以每年仅开放三天,是为了能够获取更科学精确的数据,为后续的石刻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大败陈友谅,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残暴黑暗的统治。他去世后,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葬钟山。
龚巨平表示:“这些年来,也发掘了大量的徐家后裔的墓葬,在南京市博物馆的展厅里,可以看到很多徐达家族墓出土的精美文物。我们通过这个地面上的石刻和地下的出土文物,可以构建一个明代社会的整体面貌,为我们研究明代的历史、文化、经济、科技都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实物资料。”
带上鲜花和酒,后裔赶来南京祭拜李文忠
当天上午,徐达墓不远处的李文忠墓也迎来了它今年的第一个开放日,大量市民游客涌入,一探究竟。南京市民齐先生说:“我在这附近住了几十年了,也是第一次进来,比较好奇里面究竟是什么样。”
李文忠墓坐北朝南,分前中后三部分。前为神道,有一个神道碑,上面尚有一些字迹依稀可以辨认,两个望柱矗立在神道左右,一个石马,石羊、石虎、武将、文臣各两个,依次排列。顺着神道拾级而上,可以看到享堂遗址,多个石柱础散落草地中,再往后走,便是墓冢。
现代快报记者看到,墓冢前摆放着一束菊花,还有酒。原来这是李文忠第二十三世孙李龙带来的,“为了今天能早点过来,昨天我就坐火车从安徽滁州的明光赶到南京了,今天一早8点就到这里来了,感觉很亲切。”李龙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去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他们组织了李氏宗亲到这里来,朗读祭文,送上鲜花,还带来了当地的酒。
李文忠(1339年-1384年),明朝开国元勋。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自幼丧母,14岁投靠朱元璋并被收为养子。李文忠英勇善战,且通晓经义。19岁时他就以舍人身份领兵作战,在池州击破徐寿辉的天完军,此后转战各地,为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朱元璋追封其为岐阳王,谥号“武靖”,赐葬于钟山之阴。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然/文 赵杰/摄
更新时间:2025-04-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