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奢靡的统治者,慈禧太后生前穷尽天下珍宝,死后更以价值亿两白银的陪葬品长眠于清东陵。然而,这座“清东陵最精美的陵墓”仅安息20年便遭军阀孙殿英洗劫,无数奇珍异宝自此散佚四海,成为历史悬案。如今,这些珍宝究竟流落何方?让我们揭开这段惊心动魄的百年追踪史。
慈禧陵墓的奢华程度远超其夫咸丰帝。据慈禧贴身太监李莲英所著《爱月轩笔记》记载,其棺椁内仅“填空”的4升珍珠与2200块宝石便价值223万两白银,而整棺珍宝总估值高达亿两白银。棺内金丝锦褥镶嵌珍珠12604粒,尸身覆盖的陀罗尼经被缀有820粒珍珠,另有夜明珠、翡翠西瓜、九玲珑白玉塔等稀世之宝。这些珍宝的工艺与数量,折射出晚清宫廷的极致奢靡,也为后世盗墓者埋下祸根。
1928年,军阀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名,用炸药炸开慈禧陵地宫,上演近代最猖獗的盗墓事件。士兵们劈棺取宝,甚至为争夺珍珠撕碎经被,将尸身弃于污秽之中。据目击者描述,孙殿英仅从慈禧陵便征调30辆大车运载赃物,乾隆裕陵亦遭洗劫,所得珍宝数量之巨难以估量。
盗宝后的“销赃网络”迅速铺开:
行贿权贵:为平息舆论,孙殿英将慈禧口含的夜明珠赠予宋美龄,翡翠西瓜送宋子文,乾隆朝珠佛头献戴笠,另向阎锡山、孔祥熙等权贵输送珍宝,成功转移追责焦点。
黑市流通: 师长谭温江将大批玉器卖至北京琉璃厂“尊古斋”,士兵则在天津、青岛等地贱卖散碎珍珠,甚至引发上海青帮黄金荣截获赃物。
走私海外: 部分珍宝经天津、青岛港口流向欧美,或通过文物贩子流入日本、东南亚,成为国际拍卖行的“天价标的”。
孙殿英盗案仅是珍宝流失的起点,后续的政权更迭与战乱加剧了文物的离散:
国内藏家与博物馆: 台北故宫的翡翠白菜、北京故宫的陀罗尼经被残片等,被推测为慈禧陵旧物;民间偶有珍宝现身,如辽宁一老人凭溥仪侍卫后裔身份上交《十咏图》,最终以1800万元被故宫拍回。
十咏图
海外博物馆与私人收藏:法国枫丹白露宫中国馆藏有3万余件圆明园珍宝,其中不乏与慈禧陪葬品同源的清代宫廷器物;挪威伯尔根博物馆更以“圆明园展厅”陈列建筑石雕,暗示着文物外流的庞大网络。
隐秘的“地下市场”:2012年英国邦瀚斯拍卖行试图拍卖圆明园玉玺,因舆论压力撤拍,却折射出文物黑市的猖獗——持有者常以“圆明园”标签炒作,令珍宝身价暴涨却更难追索。
陪葬品:翠玉白菜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尽管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捐赠、回购等途径收回部分文物(如颐和园南迁文物),但慈禧珍宝的主体仍下落成谜。究其原因:
记录缺失:清宫“陈设清册”毁于战火,导致精准追索缺乏依据;
法律障碍:国际公约对1970年前流失文物无追溯力,使得海外追索举步维艰;
利益博弈:部分藏家与机构以“保护文物”为由拒绝归还,如法国曾强硬拒绝归还枫丹白露宫藏品。
然而,近年来民间力量与官方合作渐显成效。圆明园学会专家刘阳十年追踪400余件流散文物,丹麦龙锦、养雀笼石刻等陆续回归,印证“水到渠成”的曙光。
慈禧嘴含夜明珠下落不明
慈禧的满棺珍宝,既是封建皇权奢靡的见证,亦是民族伤痕的缩影。它们的流散轨迹,映射着近代中国的动荡与屈辱;而每一件文物的回归,则承载着文化血脉的重连。或许终有一日,这些“流浪者”将跨越时空,在故土重现光华——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告慰,更是对文明的致敬。
(注:图片来源网络)
#我的宝藏兴趣##慈禧#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