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听“医”说丨AI学不来老中医的“手感”,因为人手会“读心”

年轻的医生进入中医推拿科,如何快速入门、“出神入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推拿科主任吕强说得很直接:靠老师傅,要手把手教。“手把手”并非比喻,而是真切存在的场景。

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生,能在操作时捕捉到手掌下肌肉的“跳跃感”或轻微弹响——这是操作“到位”的信号。“教导年轻医生时,我会让他把手放在病人身上,我再压住他的手一起推,让他感受手下肌肉的反馈。”吕强说,看着他们眼前一亮,惊喜喊出“原来是这样”,他也会跟着一起高兴——这就是推拿科传统教学的意义。

然而,要真正走上这条路,并非易事。近年,曙光医院推拿科门诊量逐年攀升,月均已超过7000人次,人均接诊量比五年前增加了1.5倍。对年轻医生而言,这意味着既要在紧张的诊疗中快速成长,还要在繁重的科研与教学任务中不断积累。也正因此,不少医学生毕业后,考虑转向针灸或康复方向,能长期留在推拿岗位的年轻人不多。给病人推拿,这份工作着实有点累。

而推拿的挑战,不止于脑力和体力双重消耗,还伴随着职业风险。除了公众熟知的腰肩颈椎劳损,不少推拿科医生自己也会出现心脏问题。“推拿是一种持续、偏无氧的高频用力,长期下来会给心肌增加负担。”吕强解释,“老前辈曹仁发教授曾提醒,做手法不要‘用心力’,一旦觉得‘心累’,其实就是身体在报警。”

那么,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出现,是否能减轻医生负担、助力传承?其实,不少科研团队已在尝试,用传感器和力学模拟记录名家手法,甚至开发“手法机器人”。但吕强心里很清楚,目前更多还是“类人的力学模拟”,直白地说,就像高阶的按摩椅,虽可采集名家手法的生物力学信息,但与真正的“医者之手”还有很大差距。

“人手的价值不只是完成动作,更在于‘手摸心会’的瞬时判断。现有传感与材料学,还无法替代这种触觉分辨。”吕强期待,传统的中医推拿与现代科技之间产生更多结合空间,并希望更多年轻人接过这一中医传统薪火。

医者之手,托举起患者的健康,也托举起医学的薪火相传。

原标题:《医师节听“医”说丨AI学不来老中医的“手感”,因为人手会“读心”》

栏目主编:樊丽萍

来源:作者:文汇报 张菲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9

标签:养生   人手   手感   医师   医生   手法   力学   曙光   薪火   医者   中医   手把手   传统   年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