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9月26日电 (陈贵洋)9月25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郑州航空港区)与郑州大学签署共建“环郑大科创圈”协议,抗疲劳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四大创新平台同步揭牌。这一重大举措标志着双鹤湖科创走廊“鹤首”片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为郑州航空港区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图为签署共建“环郑大科创圈”协议现场。郑州航空港区供图
“鹤首”起势:构筑核心科创策源地
作为郑州航空港重点打造的“黄金轴线”,双鹤湖科创走廊东西绵延20公里,串联四大功能区,是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而本次落地的“环郑大科创圈”正位于这条走廊的“鹤首”位置——郑州大学新校区所在区域。
这里将肩负起创新策源的重要使命。郑州大学党委书记李成伟表示:“‘鹤首’片区将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首发站’,推动创新资源在这里汇聚、转化,然后向整个走廊辐射扩散。”
据悉,该片区将依托郑州大学的科研优势,重点布局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打造成为科创走廊的智慧核“芯”。
双向赋能:校地合作破解创新难题
这场合作实现了优势的完美互补。郑州航空港区作为国家级实验区,拥有独特的体制优势和产业基础,2024年GDP增速达13%,对科技创新需求迫切。而郑州大学作为“双一流”高校,在科研人才和基础研究方面实力雄厚。
“我们急需产业场景来转化成果,郑州航空港区正好提供了最佳舞台。”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杨天若表示,“航空港提供的算力平台、实验室空间让我们能‘拎包入住’,极大提升了研发效率。”
此次合作创新机制,双方将推行“人才双聘双引机制”,郑州大学教授可到企业任科技副总,企业骨干也能到学校担任产业导师,真正实现人才双向流动。
平台落地: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仪式上揭牌的四大平台备受关注。其中,小分子药物中试转化基地直指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从中试到产业化是最难的一步,”基地主任吴俊良说,“我们就是要专门破解这个瓶颈,让更多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健康大数据与智能医学研发中心将依托郑州大学附属医院的数据资源,推动医疗AI创新发展;抗疲劳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入驻河南航投航空制造产业园,聚焦高端装备研发;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中心则致力于打造全链条服务平台。
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这些平台的落地,“环郑大科创圈”将率先形成示范效应,推动“全国研发、港区转化”新格局的加速形成,为中原崛起注入新的创新动能。(完)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