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笑贾跃亭“下周回国”,却少有人关注孙宏斌“哭了”。
这位曾为乐视注入150亿真金白银的英雄,通过“切割手术”救活了400多名员工的饭碗,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更深的泥潭。
为何救人者无法自救?他的悲剧给创业者什么启示?

编辑:LL
2017年的那个春天,孙宏斌走上台前,他或许未曾想到,自己正走进一个英雄的剧本。那时的乐视,像一艘千疮百孔的巨轮,贾跃亭跑了,留下一地鸡毛和200多亿的巨债。
供应商围堵,员工惶恐,这个曾经的互联网帝国眼看就要沉没,连敲响丧钟的人都找不到了。就在这时,孙宏斌带着融创的150亿来了,像个白衣骑士,意气风发,说要“该出手时就出手”。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投资,是救命钱,是续命仙丹,直接把乐视从ICU里拽了出来。更难得的是,孙宏斌不是傻白甜地撒钱,他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手持最锋利的手术刀。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切割,动作果断,毫不犹豫。他把乐视分成了两块,一块是还能赚钱的上市体系,像是乐融致新,主营电视和手机;另一块,是背着烂摊子的非上市体系和汽车梦。

这个手术堪称完美,把好的肉留了下来,烂骨头扔到了一边,乐视的核心业务底盘就此保住。接着他开始输血,150亿真金白银砸进去,稳住了军心,也让供应商们暂时安静了。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他动手止血,亲自梳理债务,优先还掉了银行的钱。到了2025年,乐视竟然奇迹般地实现了银行欠款清零,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成就。靠着这些老本,乐视真的活了下来,甚至活得还挺滋润。

2025年,一部压箱底11年的老剧《大国船梦》居然在乐视视频独播了,这说明它的版权库依然能下金蛋。
更重要的是,那400多名员工,工资照发,公积金顶格交,一周只上四天半班,没有KPI,简直是打工人的人间仙境。

他们甚至开玩笑说,要想尽一切办法阻止老板回来,这听起来魔幻,却又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孙宏斌的这场手术,从商业角度看,毫无疑问是成功的教科书案例。

这场手术堪称完美,乐视活了。但这位主刀医生孙宏斌,却发现自己病得更重,甚至无药可医。
他可以干净利落地切割乐视,因为乐视相对“小”,它的病灶虽然致命,但还算局部。他就像面对一个坏死的肢体,只要下决心,截肢就能保命,虽然痛苦,但有效。

可当他想对自己掌舵的融创也动刀时,却发现刀太小了,病太大了,根本无从下手。融创,这艘他亲手打造的地产巨轮,如今面临着7000多亿的巨额债务,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人感到窒息。
它的规模太大了,业务线太长了,就像一个全身衰竭的病人,每个器官都出了问题,你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先切。

想切割优质资产?可优质资产背后连着更复杂的担保和债务,一环扣一环,牵一发而动全身。
想彻底剥离不良业务?可房地产行业寒冬已至,所谓的“不良”资产,在市场上根本无人问津,连个像样的买家都找不到。

孙宏斌陷入了典型的“大而不能倒”的陷阱,规模曾经是它最锋利的武器,如今却成了最沉重的枷锁。他能救乐视,是因为他站在局外,可以冷静地分析,然后精准地操作。
但他救不了融创,因为他身在其中,融创的每一个痛点都与他息息相关,他无法像对待乐视一样,做一个无情的“外科医生”。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融创的困境,本质上不是孙宏斌个人的决策失误,而是整个房地产行业系统性风险的集中体现。
当时代洪流袭来,海啸吞噬一切时,个人的能力显得如此渺小,即便是孙宏斌这样的英雄,也无法逆天改命。这不是一场局部手术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种无药可救的绝症,无人能治。

孙宏斌的悲剧,只是近年来众多商业案例中的一个缩影。我们看到太多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家,在时代的巨变面前,显得那么无能为力。
有些人和孙宏斌一样,试图通过“断臂求生”来拯救企业,却发现胳膊还没断,心脏先停了。

比如某些大型房企,想分拆物业、商业板块单独上市融资,结果市场不给面子,融资计划屡屡搁浅。他们的困境和融创如出一辙,盘子太大,包袱太重,想“小而美”而不得。
另一些人,则从辉煌的顶峰跌落,让人唏嘘不已。他们曾经也是行业翘楚,是万众瞩目的英雄,但一个错误的判断,一次踏空的节奏,就足以让帝国倾塌。

这些故事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现实,在时代的浪潮面前,没有谁能成为永远的弄潮儿。商业世界的基本法则从未改变,那就是敬畏周期,敬畏风险,敬畏自身的“能力边界”。
当海啸来临时,我们常常去质问船长为何驾驶失误,却很少去思考,是不是大海本身太过愤怒。

孙宏斌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尽了最大的努力,用最专业的方法去战斗,他无愧于“英雄”这个称号。而他的悲剧性在于,他对抗的,是几乎不可抗的系统性风险,是整个时代的转向。
他像古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奋力推着巨石上山,眼看着就要登顶,一阵风来,石头又滚了下来,周而复始。这不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剧本,而是一曲关于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悲歌。

那么,从孙宏斌的故事里,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不是告诉我们不要做英雄,也不是让我们在面对困境时选择躺平。
而是要我们懂得,商业的最高智慧,可能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认知并接受自己的“能力边界”。

孙宏斌的“切割手术”,在企业危机管理中,依然是值得学习的黄金法则,聚焦核心,剥离不良,及时止损。
但这个法则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你的企业还有“可切性”,你的盘子还没有大到无法转身。

对于当下的创业者和管理者来说,更需要警惕的,或许是“规模陷阱”。无节制的扩张,看似在构建护城河,实则可能是在为自己挖掘坟墓,等到想停下时,却发现早已刹不住车。
真正的智者,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修屋顶,在顺风顺水的时候,为自己留好退路和切割的预案。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敬畏,敬畏市场,敬畏规律,敬畏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的巨大力量。

孙宏斌用150亿给整个商业社会上了最深刻的一课,这本病历,比任何哈佛商学院的案例都来得真实,来得沉重。他让我们明白,有时候,懂得什么时候不该开刀,比掌握如何开刀,是更高阶的智慧。
未来的商界,最令人尊敬的,或许不再是那些开疆拓土的枭雄,而是那些懂得克制与止损的“守夜人”。因为他们知道,活得久,比跑得快,更重要。

孙宏斌的悲剧不在于刀法不精,而在于他让我们看到,个体英雄主义在时代浪潮前的渺小。
未来,企业最大的风险不再是扩张不够,而是规模大到无法掉头,无法切割。
如果你是孙宏斌,在当时你会选择做那个“白衣骑士”吗?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