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波
据媒体报道,近日,四川成都永乐饭店经营者在多个线上平台增加了“没有分店”的标注。同时,成都市锦江区市场监管局已对游客报料的永乐饭店(春熙店)展开调查,初步认定其装潢、宣传语与本家高度相似,涉嫌构成不正当竞争及虚假宣传,目前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成都永乐饭店的遭遇绝非孤例。当一家餐饮老店在搜索页面被无数“分店”“街道店”的括号层层包围,当“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声明竟需成为商家自我保护的无奈标注,令人看到的不仅是个体商家的困境,也是整个餐饮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的溃堤。仿冒者肆无忌惮地复制粘贴的,不仅是招牌菜式,也是一个城市最珍贵的舌尖记忆与文化基因。
“李鬼”横行背后,是赤裸裸的商业逻辑变异。正如媒体所曝光的那样,一些专业餐饮品牌管理公司竟系统性抢注“肖家河永乐”“雨田饭”等近似商标,将恶意竞争推向产业化、专业化深渊。这些寄生者深谙流量时代的“生存法则”,无需十年磨一剑打磨味道,只要抢占搜索关键词、复制门店装潢、攀附老店声誉,就可以截流客源、坐收渔利。这种“吸血式”经营模式,不仅掠夺了原创者的市场空间,也扭曲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商业本质,使餐饮竞争从味道之争异化为山寨之争。
深挖病灶,三大顽疾尤为刺目。其一是商标注册制度的防御性漏洞。“申请在先”原则被恶意利用,使得老字号虽拥有广泛市场认可,却可能因未及时注册而陷入法律被动,而“类似商标”的审查标准模糊更为投机者提供了灰色空间。其二是平台经济的算法共谋。某些线上平台为扩充商户数量,对门店资质审核流于形式,甚至默许“高仿店”通过关键词优化占据流量入口,本质上成为山寨经济的推手。其三是维权成本与收益的严重倒挂。老店经营者往往精于灶台却疏于公堂,收集证据、法律诉讼的时间与经济成本令人生畏,而侵权者违法成本极低,形成了“维权者举步维艰,侵权者逍遥自在”的荒诞局面。
破解这一迷局,需使出多重辣招。监管部门当挥出“组合拳”,市场监督局应对“搭便车”式装潢与宣传实施顶格处罚,建立餐饮行业仿冒行为黑名单;商标局应设立老字号专项保护通道,对具有地域知名度的品牌适用“在先权利”条款主动驳回恶意注册;平台方必须承担审核责任,对标注“分店”的商户实行实名验证与资质核验,切断山寨店的线上输血渠道。
而老字号自身也需要觉醒。既要“铁肩担道义”,也要“妙手著文章”。既要敢于维权,建立品牌保护防火墙,将核心商标、外观专利、特色菜名等全面纳入知识产权体系;也要善于传播,通过明厨亮灶、食材溯源、文化叙事等方式强化品牌辨识度,让消费者成为“真李逵”品牌的守护者与鉴别者。
舌尖上的文化传承,容不得盗版横行。当每一个冒牌门店都在稀释城市的美食记忆,当每一个恶意抢注都在践踏公平竞争的底线,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商家的孤军奋战,也是一场由法律、平台、消费者共同参与的保卫战。唯有让仿冒者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让原创价值得到至高尊重,才能让老字号的味道穿越时光而不改其真,让美食文化的薪火传承不息而弥彰其韵。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更新时间:2025-09-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