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变了,以德国为首的西方媒体齐发声:中国已在关键领域崛起

最近几年,西方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好像真的在转弯,尤其是从2024年开始,好多德国的报刊和网站开始密集聊中国在科技上的表现。

以前他们总爱说中国只是抄袭,现在却承认中国在不少地方已经跑到前面去了。拿德国之声来说,2025年10月他们发文讲中国人工智能野心,直指中国目标是到2030年成为全球老大,现在平台能力几乎能跟美国比肩。

文章里引用华盛顿大学教授的话,说中国速度已经跟美国齐平,甚至在某些地方超前了。不是吹牛,这转变挺明显的,以前西方媒体戴有色眼镜,现在数据摆在那,他们不得不服。

再看德国《明镜周刊》,他们早几年就讨论中国经济扩张对德国的影响,2018年那篇报道提到中国从低端制造转向高科技,目标是通过“中国制造2025”计划成为全球制造领袖。

到2025年,他们更新观点,说中国已经在电动车、机器人和清洁能源这些领域站稳脚跟。文章分析德国企业得跟中国合作,不然就落后了。

不是空谈,德国公司确实在行动,2025年7月中国日报报道,德国企业在华加大研发投入,不再只是技术转移,而是联合开发新东西。这说明风向变了,以前德国担心中国偷技术,现在他们主动靠近,因为中国市场太大,机会太多。

不止德国,路透社和彭博社这些国际媒体也跟上节奏。2025年10月路透社报道,中国五年计划没把电动车列为战略产业,因为行业已经够强,产量过剩都成问题了。

这反过来证明中国在电动车领域领先全球,2024年电动车销量占新车一半以上,全球17百万辆电动车里70%是中国产的。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2024年报告更狠,说覆盖64项新兴技术,中国在57项里都排前列,包括电动电池、高超音速和5G、6G通讯。报告被德国和日本媒体转载,引发大讨论,日本报纸2025年初说中国在国际AI会议上注册人数8491,日本才188,差距压倒性。

其实这风向变化不是突然的,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意大利媒体用“难以置信”形容中国电动车出口市场份额超六成。

英国卫报2025年1月发文,说西方已经在AI军备竞赛中落后,中国DeepSeek模型用老硬件优化训练,推进研究。

文章直言中国威胁西方科技主导地位是真的,AI赛跑可能比太空竞赛还激烈。纽约时报2025年9月采访专家,说中国在电动车、工业机器人上领先,对全球供应链有控制力。连大西洋月刊2025年10月都说中国在建未来,AI可能成为全球南方的标准,吸引更多开发者。

中国在这些关键领域的崛起靠的是实打实投入。拿人工智能来说,2025年7月世界互联网大会报告讲,中国进入AI革命下一阶段,物理世界成AI潜力最大空间。

工业和信息技术部估计,到2025年底,60%以上大型制造商用上AI。中国开发DeepSeek系统,2024年测试数学推理准确率85%,编程完成度超90%,用本土数据训练,响应速度提20%。

这不是小打小闹,斯坦福大学统计,中国AI论文数量占全球22.4%,专利新增65万件里中国占68.5%。

航空航天也亮眼,神舟十八号2024年4月25日从酒泉发射,叶光富、李聪、李广苏三位航天员在轨192天,完成空间站维护和实验,11月3日返回东风着陆场。德国世界报2024年10月报道这事,说中国航天预算120亿美元,德国才15亿,差距大。

C919客机2023年5月28日首飞商业航班,从上海虹桥到北京首都,之后交付多架,用复合材料和国产发动机,油耗降15%。这些成就让西方媒体直呼不可思议。

新能源汽车更不用说,2023年产量958.7万辆,连续9年全球第一,出口占一半。电池企业前六里中国占六,能量密度从200Wh/kg升到300Wh/kg,续航超700公里。

德国之声报道,中国在太阳能板、风电设备、锂电池、电动车和热泵上全球首位,电动车销量占比50%,欧盟才23%。

中国船业三大指标连续15年第一,2024年交付吨位占全球53.3%,新订单74.1%,手持订单63.1%。高铁里程2023年底超4.5万公里,2024年继续扩,效率比传统铁路高30%。

手机和折叠屏技术也牛,2024年9月11日华为Mate XT发布,三折叠屏,打破三项纪录:首款三折叠、最大折叠屏、最薄折叠屏。销量首月百万,集成卫星通信。西方媒体承认,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强势,传统优势渐失。

这些进步不是天上掉的,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2023年破3万亿,2024年继续涨,到3.3万亿甚至更高。

政府支持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企业拼搏创新。改革开放引进技术,建立创新体系,现在换道超车,在新领域走自己的路。

西方国家反应挺复杂,从2024年底开始调整策略。德国推动欧盟进口更多中国清洁能源产品,本土研发预算增,目标2030年电动车份额从23%升40%。

日本扩大AI人才,到2026年翻倍。澳大利亚报告促成工作组,评估合作。德国马歇尔基金会2025年9月报告,分析中国在德国技术栈的足迹,建议新政府加强中国战略,尤其技术部门。

欧盟2025年3月德国之声讨论,中国数字扩张让欧盟和美国重评开放政策。信息技术创新基金会2025年4月说,中国在机器人、电池和生物技术试验上出色,试验数量翻倍。

默克尔欧洲中国研究所2025年6月评论“中国制造2025”续集,承认提升竞争力作用,尽管没全实现目标。

德国企业2024年上半年对华投资创纪录73亿欧元,焦点汽车和化工,尽管有地缘风险。卡内基基金会2025年1月比较德国、日本、印度对华技术经济管理,说中国解耦超出美国范围。欧洲公司面对中国创新生态,机遇风险并存,2025年6月默克斯报告讲权衡。

中国崛起重塑全球格局,西方媒体从轻视到惊呼,数据撕开面具。展望未来,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加大投入,突破核心技术,从跟跑到领跑。

开放合作,共享成果,应对挑战。这盛世不是威胁,而是为人类谋福祉。西方得适应这变化,合作共赢才是王道。

其实想想,中国科技路走得不容易,几代人努力,现在成果摆在那。西方媒体齐声,证明实力说话。德国带头,因为他们工业强,最先感受到冲击。但这也推动大家进步,不是坏事。未来,谁知道呢,但中国肯定会继续往前冲。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8

标签:科技   德国   风向   中国   领域   关键   媒体   电动车   全球   技术   日本   美国   欧盟   报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