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里一幅鲁迅手夹香烟的墙画引发舆论争议。(绍兴鲁迅纪念馆官微)
作者:察客
继“同款毛背心”大火后,中国文豪鲁迅的一幅抽烟墙画又成为舆论焦点。
这幅墙画位于鲁迅故乡浙江省绍兴市的鲁迅纪念馆,画上鲁迅身着标志性长衫,目光如炬,望向远方,手上则夹着一支燃烧的香烟。
不少游客在社交媒体上晒图,展示他们专程到此一游,为的就是到这面墙前点燃打火机,拍一张“给鲁迅先生点烟”的打卡照。这面墙因此成为网红打卡墙。
鲁迅夹烟墙画成为游客打卡的网红墙。(互联网)
最近一名孙姓女游客的投诉,则让这面网红墙更红了。
孙女士发文指这幅鲁迅夹烟墙画不妥,上星期五(8月22日)已将此事投诉到相关平台,建议将鲁迅抽烟换成右手握拳的画面。
她的投诉理由是,原画是鲁迅在自己家里抽烟,墙画去掉背景,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还有误导之嫌。
孙女士接受上游新闻采访时,自称是一名控烟志愿者,平时经常关注公共场所禁烟的话题。她说,自己查询了很多有关鲁迅的版画,发现鲁迅抽烟原图烟纹更小,而且有书房背景。她也就此事进行二次投诉。
对于孙女士更换墙画的要求,绍兴鲁迅故里景区星期一(25日)晚作出明确回应: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
景区还透露,有百余名热心人士通过市长热线及咨询电话要求景区坚持尊重历史,不要因为个别人的观点修改相关画面。
鲁迅纪念馆主要负责人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墙画已历经22年,纪念馆不可能去做违背历史的事,“鲁迅先生抽烟是事实存在的,也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为什么要去改变它呢?”
官方回应得到大部分网民支持。不少网民在相关文章下留言说,“这一形象太经典了”,“受众并没有那么禁不住诱惑”。
还有一些网民把矛头指向提出意见的孙女士,指责她吹毛求疵,“鲁迅那么多优点,偏偏你只看到他的烟。”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重要奠基人之一,也是知名的社会批评者和思想启蒙者。他以犀利笔触揭示社会弊端、批判封建礼教,至今深受中国民众推崇。
从历史记录看,鲁迅的确有吸烟嗜好,香烟在其文学创作生涯中占据重要位置。鲁迅妻子许广平曾在回忆录中提及,鲁迅写作时总是烟不离手,“烟灰簌簌落在稿纸上,有时竟烧出小洞”。
鲁迅弟弟周作人则在《知堂回想录》里形容他”烟卷不离手,差不多是一刻也少不得”。
将鲁迅视为精神领袖和良师益友的著名作家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也提到:“鲁迅的烟瘾,一向是很大的;在北京的时候,他吸的,总是哈德门牌的拾支装包。”
这些细节回忆在时光长河中流淌发酵,让吸烟成为鲁迅颇具辨识度的标志之一。
这种文化标识也曾被中国商家用于促销。奶茶品牌“乐乐茶”去年4月联合译林出版社,推出了“烟腔乌龙”联名奶茶,意为致敬鲁迅。
奶茶品牌乐乐茶去年4月推出“烟腔乌龙”联名奶茶致敬鲁迅,后因招致批评而下架产品并道歉。(互联网)
乐乐茶门店当时摆放印有鲁迅形象的海报,并配文“老烟腔,新青年”。顾客使用小程序购买“烟腔乌龙”后,会获赠鲁迅形象周边商品。
但此举立即遭到文化界人士抨击。沪语小说《弄堂》作者胡宝谈指出,老烟枪(腔)这个词在上海日常生活里有一点贬义,新时代下的“新青年”应该学习和继承鲁迅先生的精神,而不是“烟腔”。
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丁迪蒙也说,“老烟枪”用了别字“腔”之后,有点调侃,但放在公开场合进行宣传并不适宜,也是对鲁迅先生的不尊重。
最终,乐乐茶下架了相关周边,并就“侵害鲁迅先生肖像权”对鲁迅及其亲属、鲁迅文化基金会致歉。
围绕鲁迅夹烟墙画的话题,中国网民针对孙女士的投诉展开广泛讨论。
前《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认为,孙女士的投诉或是受西方“白左”思潮影响。
胡锡进星期一晚发文说,西方白左搞了自由主义那一套,开出越来越长的“政治正确”清单,对中国舆论场产生一定影响。
“一些人什么都较真,道义的标签朝着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场景四处贴,这也反思,那也否定,成了一种惯性,习以为常的事情总能挑出毛病来。”
但他同时强调,孙女士有自己的想法并表达出来是她的权利,不应过度指责。
还有反对者认为,孙女士的投诉脱离了时代背景和历史语境,属于“伪道德高地”的表现。如果鲁迅抽烟形象可能影响青少年,那是否意味着李白爱喝酒也应被重新审视?武松打死老虎放在今天,是否违反了保护动物的观念?
还有网民发现,孙女士曾在社媒账号中多次提及一款名为“尼古丁袋”的口含烟产品,并在主页介绍写道,最远大目标:烟草电子烟out,只可“尼古丁袋”。
这引发网民猜测,孙女士抵制吸烟,到底是为公共健康,还是为推销“尼古丁袋”?一些网民讽刺:“原来嘴上说的是主义,心里想的是生意”。
孙女士相关账号星期二(26日)已注销。
随着孙女士投诉引发的争议持续发酵,一些网民指责投诉者是“浪费公共资源”,相关词条星期二一度冲上热搜。
有网民留言说:“环保人士、动物人士、自由人士,就是吃饱了撑的,这类人才是真正浪费社会资源”。
不过,中国官媒《北京青年报》发文指出,这场争议实际上反映了历史符号在现代社会表达中的普遍困境。在操作层面,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博物馆的经验,在保留原作的基础上增设说明牌,补充必要背景信息。
《新京报》也为投诉者解围,称其担忧并非无理取闹。尤其是当“给鲁迅点烟”已然引发跟风打卡,当鲁迅抽烟形象遭遇轻浮化使用与解读时,一些潜在风险不能视而不见。
文章提到,墙画不一定要更换,可以在保留原画的同时,在控烟引导上打好“补丁”;例如针对性地加强劝导,提醒游客不要在画前“点烟合影”等。
新加坡去年也发生过类似壁画争议。事缘市区一幅巨型壁画中的“红头巾”女性,手里拿着一支香烟坐着休息。批评者认为壁画中女子形象不佳,不像“红头巾”代表的劳动妇女,反而像妓女。也有人认为此画有鼓吹抽烟风气之嫌。
新加坡一幅壁画中红头巾女性手拿香烟的造型引发争议。画作最后被保留,但左下角加了解说牌。(早报档案照)
经过舆论多轮发酵后,官方最终决定保留画作,但在画作左下角添加一块解说牌,强调“画中香烟的呈现并非为美化或宣传烟草;吸烟已被证实对健康极为有害。”
身为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的鲁迅长孙周令飞星期一回应争议时,回忆起自己早年当兵时被长官与鲁迅对比,被迫吸烟后来又戒烟的经历,并称现在“走在路上闻到别人的二手烟也会躲着走”,委婉地表达了对吸烟的态度。
周令飞还说,人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一把尺子”。
孙女士要求更换墙画、将鲁迅吸烟与误导青少年挂钩确有偏颇,但“吸烟有害健康”是文明社会的共识;公共场所在呈现此类行为时,需要更为谨慎和周全,以兼顾历史真实与社会责任感。
正如人民网星期二对此发表的评论所言: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需要少一些“破”的冲动,多一些“立”的智慧;少一些非此即彼的对立,多一些兼容并蓄的包容。
更新时间:2025-08-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