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大爷今年58岁,做生意一辈子,最近突然觉得头晕目眩,走路没劲。家里人劝他去社区医院查查血脂。
本来以为是年纪上来了,结果拿到化验单后,医生皱着眉头说道:“您的血脂已经超标不少了,再这样下去,心脑血管可要受罪。”
刘大爷有些纳闷:“我平时不爱吃肥肉,就是喜欢晚饭后散会儿步、偶尔喝点小酒,怎么还升高了?”

医生叹了口气:“很多让血脂飙升的坏习惯,往往就是这些‘日常小事’。很多人像你一样,天天做却并不知情。”
本期就来揭开“血脂管理”中常见但被忽视的5个小习惯,看你中了几个。尤其是第4个,超过70%的中老年人都在做!
习惯一:晚饭吃太晚,或爱宵夜
你可能没想到,研究显示,超过68%的城市中老年人,晚餐时间普遍超过19:30,还有不少人喜欢“睡前添几口”。
但晚饭过晚、夜宵习惯,容易导致血脂代谢紊乱,肝脏、胰腺负担加重。哈佛大学营养学院大型调查发现,长期夜宵者甘油三酯平均升高13%,心血管疾病风险提升近20%。
原理解析:入睡后,身体新陈代谢减慢,摄入多余热量无法及时消耗,脂肪积累、动脉壁“粘液”增厚、血脂上升,时间一长,小问题也能积出大隐患。

习惯二:久坐少动
很多人退休以后运动量骤减,爱在家看电视、玩手机、麻将久坐。有研究指出,久坐超过6小时/天的人,血脂异常风险提升18%。我国30岁以上人群中,静坐时间普遍高达7小时/天。
机制分析:当肌肉缺乏运动刺激,脂肪分解能力降低,脂蛋白酶活性下降,血液中坏胆固醇(LDL)更容易堆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变化。
习惯三:无意识“隐形油”摄入
炒菜多加一勺油、点外卖油滋滋、零食点心豆制品里含“植物奶油”……“隐形油”成了现代饮食的头号陷阱。一份中国人膳食结构调查提醒,国人每日油脂摄入量普遍超出建议标准31%。隐形油摄入过多,会导致血液脂质增加,高血脂人群比例随之上升。
习惯四:喝饮料代替白开水
“口渴了,来杯饮料!”这样的生活场景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可你知道吗?果汁、饮料、茶饮每250ml的含糖量大多在22g左右,远高于自制温水的0糖。
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有超过72%的中老年人每日饮用含糖饮品超标,而持续半年即可引发血脂升高10%~15%。
风险在于:饮料中的添加糖影响胰岛素分泌,促进体内脂肪转化形成高甘油三酯,直接推高血脂。

习惯五:常年情绪紧张,易怒焦虑
你是不是也觉得,心烦时常常心跳加快,莫名口渴食欲变差?医学研究表明,焦虑、压力激素分泌异常,会刺激肝脏合成更多“坏胆固醇”,抑制“好胆固醇”合成。《中华内科杂志》回溯性队列数据显示,长期高压人群血脂异常率高达6成以上。
管住嘴,早晚安排好三餐,杜绝夜宵。每日晚餐不晚于19:00,睡前4小时不进食。
记得动,多站立,每天中等强度运动30分钟。哪怕是家里拉拉弹力带、原地踏步,都优于长时间静坐。

控制油脂摄入。烹饪首选橄榄油、少用预制食品和零食,多用蒸煮、炖煮替代油炸。
渴了首选白水,每天饮水1500ml以上。杜绝含糖饮品,适当喝点柠檬水补充微量元素。
养成良好心理调节习惯。每天做1-2次深呼吸放松训练,与家人朋友多沟通,避免长时间焦虑压抑。

医学共识指出,人体血脂水平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尤其是饮食习惯、运动规律以及精神压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后,短短3-6个月,血脂水平可下降8%~19%,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同步降低10%~28%。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分享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饮料与慢性病风险研究进展》
《哈佛大学营养学会-饮食习惯与血脂水平大样本分析》
《中华内科杂志》2022年第41卷
《久坐行为与血脂紊乱的流行病学分析》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人营养健康状况报告(2023)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