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台积电全球化布局中,仅中国大陆、台湾省的工厂在赚钱,而美国、日本、欧洲的工厂,都在亏钱。
很多人称,这家全球芯片代工龙头的财报里,藏着令人困惑的商业悖论:最赚钱的工厂在中国,最烧钱的布局却在海外,这是拿在中国大陆赚的钱,给美国交保护费。
数据显示,台积电在中国大陆南京厂连续四年盈利,2024年单年利润达259.54亿新台币,累计四年利润超477亿新台币。
但走出这片沃土,台积电的全球化布局却像走进迷宫。亚利桑那沙漠里的晶圆厂,建设成本比台湾高出50%,工人效率不足本土三分之一。四年间,这里烧掉了394亿新台币,相当于吞掉南京厂全年利润的两倍。
日本熊本产线、欧洲的生产线同样陷入成本泥潭,都在亏钱,没有盈利。
这种看似矛盾的战略背后,是台积电被地缘政治绑架的无奈。美国《芯片法案》的补贴诱饵,实则是要求企业站队的技术冷战剧本。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曾直言:"全球化已死",这句话在亚利桑那厂的财务报表上得到了残酷验证。但商业规律不会因政治意志改变:南京厂稳定盈利,证明市场选择永远比政治正确更有说服力。
网友的批评直指核心:"用大陆市场养美国工厂,本质是拿我们的钱给华盛顿交保护费"。但企业决策层有更深层的焦虑:失去美国市场意味着失去苹果、英伟达等核心客户,而失去大陆工厂则等于切断最可靠的现金奶牛。这种两难处境,恰是全球半导体产业被政治化的缩影。
台积电的故事揭示着半导体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先进制程研发需要全球市场支撑,但地缘政治正在割裂供应链。南京厂的利润反哺着全球扩张,但美国厂的亏损本质上是技术霸权争夺的代价。这种"以华养美"的模式不可持续,因为商业规律终会惩罚扭曲的战略。
对大陆而言,台积电的困境恰似照妖镜。当全球最大代工厂都在战略收缩,本土芯片制造更需加速突围。上海、武汉的28nm产线已初见成效,但要在3nm领域破局,仍需跨越技术代差的鸿沟。这场竞赛的关键,在于将市场优势转化为技术势能,让"南京经验"升级为自主创新的基石。
结语:站在半导体周期的十字路口,台积电的故事像一则现代寓言。
当技术霸权遭遇市场铁律,再精密的制程也敌不过商业规律。对于中国大陆,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唯有让本土市场成为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方能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书写新的产业传奇。而台积电的全球棋局,终将证明任何背离市场规律的战略,都不过是沙滩上的城堡。
更新时间:2025-04-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