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的烟火气里,立着一座昼夜不闭的“天然展厅”——红四门。它及所属城墙,以青条石交错扣榫,用石灰与糯米蒸熟捣烂的混合物填缝砌成,环围老城区,是川内少见的明代精致建造石城墙,既是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城址,更是蜀道米仓古道上的璀璨之星与重要遗证。
时光流转,小城故事围绕红四门展开。
沿城墙根行走,厚厚的青条石上仍依稀可见当年的硝烟与弹痕;穿过墙洞,左右红色标语清晰可辨;拾级而上,城墙之上车水马龙。这座守护南江人数百年的城墙,如今是小城交通枢纽,更承载着厚重记忆,是名副其实的“胜利之门”。
红四门原称“迎晖门”,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933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七)迎来命运转折。当天,红四方面军解放南江县城,民众夹道欢迎,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挥墨题写“红四门”,士兵将其镌刻于门额,寓意红军胜利。
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史上,红四门是重要精神地标。
南江县文保中心主任郭国良介绍:“石壁上錾刻的革命标语(如‘庆祝红军伟大胜利’‘平分土地’),为研究川陕苏区政治宣传提供了重要依据。”军事上,南江城是苏区西线屏障,1933年反“三路围攻”期间,红军依托城墙构筑工事,多次击退田颂尧部,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在回忆录中提到,此次坚守“为红军在川北站稳脚跟奠定了基础”。
那时的红四门,还是革命思想传播枢纽。1933年春,红军宣传队在此设“识字岗”,用石灰在门板上写标语,每日吸引数百群众驻足学习;城门两侧石凳上,常坐满听宣讲的百姓,连过往挑夫都愿放下担子,革命理想就此在巴山深处扎根。
南江县对红四门的保护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近年逐步系统化:2016年,针对摊贩聚集问题启动专项整治,划定20米核心保护区并纳入县城总体规划;2021年,省文物局拨付资金60万元编制了《红四门及城墙保护规划》;2022年,升级周边环境与消防设施。 当前日常保护措施同样细致:定期对城墙做防风化处理、安装避雷设施;建立每日巡查制度,排查墙体安全。
郭国良坦言,保护仍存难题:城墙因年代久远出现局部坍塌,部分石刻风化严重;更棘手的是红四门地处老城区核心,城市更新与文物保护矛盾凸显,即便有规划约束,城门下仍时有流动摊贩聚集。
对南江人来说,红四门是融入生活的记忆符号。62岁的退休教师李建国记得,上世纪90年代的城门洞是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夏天满是纳凉的人,冬天挤满了卖烤红薯的摊贩。老一辈的红色故事,也借着这样的日常,在代代相传中保持鲜活。
如今,站在红四门前,斑驳城墙诉说着烽火岁月。这座历经沧桑的城门,正在守护与创新中,成为跨越时空的永恒丰碑,让红色记忆在新时代持续闪耀。
来源:巴中市融媒体中心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