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花高价买的进口保健品,可能连生产日期都是假的!
2025年4月,央视记者伪装成经销商打入保健品造假团伙,拍下触目惊心的画面,发霉的原料桶堆在厕所旁,工人徒手把不明粉末灌进印着外文的胶囊壳。
这些所谓“高端进口货”的宿命,却是被贴上“保税仓直发”的标签,躺在北上广中产家庭的药柜里。
更荒诞的是产业链的“技术升级”,一款号称“瑞士冰川水提取”的胶原蛋白,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会跳转到“阿尔卑斯山实时生产线”。
实际上,摄像头对准的是河北某县城的塑料大棚,背景雪山是用绿幕合成的,连流水线上的“外国技师”都是AI换脸工具生成的。
杭州跨境电商从业者王涛透露,部分保税仓早已沦为假货的中转站,他曾亲眼见到,国内生产的鱼油运到东南亚某国保税区,换个包装再发回国内电商平台,物流信息却能显示“美国洛杉矶清关完成”。
“消费者看到报关单就放心了,但没人深究单号的真伪。”
王涛举例,某款“德国进口”叶黄素被要求验证真实性时,商家提供的“欧盟认证编号”经网友查证,实际对应的是德国某小镇药店官网上根本不存在的产品页面。
苏州一位消费者购买“澳洲进口奶粉”后,发现罐底喷码与官网格式不符。商家解释称“批次不同导致差异”,但经海关数据比对,该批次产品从未进入过中国。
“家人们!这是我和日本专家连夜飞到澳洲牧场抢到的乳铁蛋白!”某主播声泪俱下地演绎“抢货故事”时。
镜头外的真相是,所谓的“澳洲牧场”是浙江影视基地的绿幕棚,“日本专家”是横店找的群众演员,就连主播口中的“海关加急通道”,不过是给物流公司多塞了200元红包。
这些套路形成固定剧本,凌晨突袭“海外实验室”、上演“痛哭压价”戏码、伪造“库存秒空”弹幕。
北京某MCN机构前员工透露,部分直播间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营造跨国交易假象,消费者以为在围观海外直采,实际观看的是预录视频。
上海消费者周先生购买的“加拿大护心素”,包装印着麋鹿标志和枫叶旗,附赠“北美心脏协会推荐”证书。
他拨打加拿大消费者热线查询,被告知该公司注册在曼尼托巴省某汽车旅馆二楼,三年前就被列入失信名单。
广东某生物公司生产的“日本青汁”,故意在包装标注“膳食补充剂”而非“保健品”,以此规避国内功效审查。
被投诉成分造假时,公司出示日本某地方机构的“安全证明”,而该机构官网的联络邮箱后缀竟是163.com。
重庆程序员陈浩为治疗脱发服用“德国生发胶囊”,三个月后肝功能指标飙升至正常值五倍。
医生检测发现药片含有禁用成分米诺地尔——这种降压药外用可刺激毛囊,口服却会导致心脏衰竭风险。
北京协和医院肝病科接诊过更极端案例,有女性混吃七种美白丸导致肾损伤,送医时尿液呈酱油色。
老人被“量子磁疗仪”骗走养老钱,拆解发现机器内部只有几个LED灯泡。
河南某造假窝点负责人曾得意地展示“防打假秘籍”,在包装英文说明中夹杂拼写错误,如将“manufacturer”错拼为“manufecturer”,被投诉时辩称“海外版本印刷错误”。
用激光雕刻生产日期,酒精擦拭即可篡改,添加新型化学成分逃避常规检测,例如用比马前列素替代米诺地尔。
这些团伙甚至研究各地执法特点,北方重点检查厂房,他们就把灌装线藏在居民楼,南方监管紧盯电商平台,他们便转战微商和社区团购。
某电商平台前程序员小林透露,算法机制客观上助长假货流通。
保健品类的流量规则显示,标题含“保税仓”“明星同款”可获得加权推荐,客服回复“海外直邮”等关键词触发流量池,深夜23点至凌晨1点推送“熬夜养生”专题。
“即便商品被投诉下架,换个链接复制话术,三天后又能冲上榜单。”小林说,某款成本15元的“日本胶原蛋白”,通过机器刷单制造10万+销量,长期占据养生类目前列。
消费者投诉时平台却建议“联系海外商家”,而所谓“海外旗舰店”注册地是虚拟办公室。
假货产业链早已突破国界,中国产的“防辐射贴”在日韩直播间被包装成“核废水克星”,售价翻200倍。
美国网红代言的“西藏能量石”追踪发现产自义乌,检测显示放射性超标,欧洲某“百年皇室品牌”官网IP地址在莆田,创始人是当地鞋厂老板。
澳洲药监局去年查获的“中药减肥茶”掺有南美禁药,迪拜土豪疯抢的“沙漠人参”实为新疆萝卜干染色制成。
在海关总署官网查询备案号,核对申报成分与包装是否一致,某款“澳洲蔓越莓胶囊”被揭露实际成分是红薯粉加香精。
遇到“诺贝尔团队研发”“国际期刊认证”等宣传,直接去《自然》《科学》期刊官网检索,某“抗衰神药”声称登陆《细胞》杂志,实际只是赞助了学术会议茶歇。
警惕“天然提取物”可能为香精勾兑,“神秘专利成分”往往查无实证,“不含重金属”不代表未添加违禁药物。
南京退休教师王芳每天快走5公里、控制饮食,甘油三酯从6.8降至1.7,“那些吹嘘神奇效果的保健品,效果比不上一双运动鞋。”
2025年3月上线的“跨境溯源系统”本应扫描条形码即可显示真实产地,但记者实测发现,某款问题保健品仍能显示“认证通过”——商家利用境外条形码采购和信息差蒙混过关。
打假人王海指出:“现行法律对售假最高罚款200万,而黑心商家月流水过亿。”他建议借鉴食品安全领域的十倍赔偿制度,并追究平台连带责任。
上海市消保委近期推动的“举证责任倒置”试点,要求商家自证产品真实性,已让23家涉假企业主动下架商品。
假货横行的终结不仅需要官方发力,也需要我们主动去检验产品的真实性,去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长江云新闻2025-04-28 08:41虚标成分、成本低廉!这些“全球购”、保税仓发货的保健品,竟是假进口!《财经调查》曝光→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更新时间:2025-05-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