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彬彬
编辑| 黎莉
一张发黄的欠条,沉睡了77年,终于在湖南一位农民手中重见天日。欠条上的借款人,竟是赫赫有名的贺龙元帅,而金额也不小——整整420块大洋!一个农民,何以敢借巨款给军中大将?
更令人好奇的是,时隔半个多世纪,这笔“历史旧账”,国家是如何处理的?是不了了之,还是兑现承诺、分文不差?
2003年,湖南农民周炎光在父亲去世后整理遗物时,从一本泛黄发脆的族谱中,无意间发现了一张夹在其中的纸条。纸条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仔细辨认,原来是一张欠条。
欠条上写着"今收到爱国人士周莲池先生借银元420元,铜钱500,大米64斗,肥猪一条,作为我军急用。现欠条存据,待祖国统一后当面酬谢。"落款的日期赫然是1945年3月,署名的竟是震惊中外的开国元勋贺龙将军!这一切,把周炎光惊呆了。
一张小小的纸条,竟然记载了父亲与贺龙将军之间鲜为人知的往事,难怪临终前父亲曾吩咐自己去找族谱。一股深深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周炎光也陷入了沉思:那个年代,父亲家境并不富裕,为何能借出如此巨款?
借条上的几个简体字又有些不寻常,它的真实性究竟如何?借出去的钱财物资,如今该如何兑现?一连串的疑问萦绕在周炎光心头,他决心一定要找出真相。
信笺传情,揭开往事面纱
欠条被公之于众后,一时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张欠条的真实性存疑:1945年正值抗战时期,贺龙率部队驰骋陕甘宁地区,与远在湖南的周莲池相距万里,怎能亲自签下借条?
欠条上偶有简体字出现也让人生疑,那时新中国尚未成立,简体字还未推行,说不通啊。
面对种种质疑,周炎光一度十分沮丧。但他坚信父亲不会无中生有,既然父亲说有此事,借条就一定有其来历。抱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周炎光开始了艰难的求证之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余年锲而不舍的努力,周炎光终于在贺龙将军的侄子、时任广西军区副政委的向轩将军那里找到了答案。原来,欠条虽非贺龙本人所签,却也与他有莫大关联。
当年贺龙所部奉命南下,行军途经湖南邵阳境内,正值国共两党短暂合作抗日的关键时期。前方吃紧,粮草告急,贺部几位队长遂以贺龙名义,向当地仁人志士筹措粮食物资,而周莲池慷慨解囊相助,借出大量钱粮,这才保证了部队的顺利通过。
至于欠条上简繁字交替出现的疑云,向轩将军解释道:抗战时期,简体字在民间已有使用,只是尚未成为官方文字而已。至此,周炎光心中的疑团终于解开,欠条确凿无疑是真的!向轩将军还特意提笔写下证明,周炎光如获至宝。
一个普通百姓家庭,420银元、一头肥猪、大量铜钱粮食的巨额相助,在那物资匮乏、经济凋敝的年代,这份慷慨与无私令人动容。更令人敬佩的是,周家虽在土改时期家产尽失、生活陷入困顿,但周老从未想过凭借这张欠条向国家讨要什么,直到晚年才把这段往事告诉儿子,可见其深明大义、毫无私心。这正是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中国百姓无私奉献革命事业的真实写照!
那个年代,虽然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但人民群众仍然坚定地支持革命,哪怕自己生活再苦再难,也要尽绵薄之力支援前方将士。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的革命军人,同样视人民如父母,百姓有难,必倾囊相助。这种血浓于水、生死与共的军民鱼水情,正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
1945年的420银元,购买力到底有多强?据考证,当时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三四块大洋就能买下三亩地,而在部队当兵,一个月的津贴也不过五块银元。由此可见,周老解囊相助的数额之大、诚意之深。
2015年,贺龙将军欠条的真迹辗转到了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得到权威鉴定。考虑到当时币值的购买力,国家有关部门最终给予了周炎光8万元的酬金。虽然无法与周老当年慷慨相助的实际价值相比,但聊表革命政府对军民鱼水情的铭记,对先辈们无私奉献精神的弘扬。
再谈酬金,不得不感叹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一改过去的混乱局面,成为全国统一的货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币值稳步上升。如今的8万元,恐怕已经无法完全等同于75年前的420银元加一大堆物资了。但这并不重要,周老慷慨解囊所展现的可贵精神,才是这笔酬金的真正意义所在。
对此,周炎光的心境也颇耐人寻味。当年父亲绝口不提借条之事,是为了不给国家添麻烦,那是一种大公无私、先国后家的情怀。如今欠款"回家",更多的是对先辈无私奉献的致敬,对革命情谊的传承。周炎光并未把这笔钱当作意外之财,而是捐了出来,成立助学基金,资助家乡的贫困学子,用实际行动延续着父辈的红色基因。
周莲池、贺龙将军,两位素不相识却惺惺相惜的时代楷模,虽阴阳两隔,但他们的事迹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每每想到父亲临终时的叮嘱,周炎光心中总会泛起阵阵暖流。这张尘封多年的借条,不仅是对老一辈无私奉献精神的褒奖,更唤醒了人们对峥嵘岁月的回望,对渐行渐远的革命先烈的缅怀,对信仰的坚守。
周老虽已长眠地下,但他的义举必将永垂青史,化作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回望历史,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从周莲池、贺龙这一亿万革命先驱身上,我们汲取前行的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奋斗、砥砺前行、再创辉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一面镜子。透过周莲池、贺龙的故事,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觉悟之高、意志之坚,感受到了军民同心、血肉相连的革命情怀。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奋勇向前的不竭动力。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更应该传承红色基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砥砺奋进,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愿先辈的事迹永远铭记在心,化作前行的明灯;愿那份珍贵的军民情谊世代相传,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这一切,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自豪!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