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洛阳血性:长江漂流队与一场生死豪赌
1986年7月27日,金沙江叶巴滩段。
浑浊的江水裹挟着一个个巨大的漩涡,在峡谷间咆哮着横冲直撞。
两条船,被卷入直径20米的漩涡,像洗衣机里的衣物一样疯狂旋转。
一艘密封船被巨浪撕碎,洛阳人杨红林和张军的身体在湍流中挣扎了两下,随即消失。
眼看队友遇险,却无法救援,岸上的队员跪地痛哭。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只是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悲壮征程的开始。
为什么几个洛阳人组建漂流队,不远几千公里,跑去四川甘孜的金沙江里冒险?
因为两个人。
一个是美国人,叫肯·沃伦。
他是个探险家,想漂流全长 6300 公里、落差 5400 米,的亚洲第一大河——长江。
1985年3月,肯·沃伦出资,获得了在中国组织漂流长江的许可,计划秋天从源头漂流而下。
另一个人,是中国人,叫尧茂书,是西南交通大学摄影师。
听到消息后,他拍案而起:
中国人的母亲河,竟要由外国人首漂?
尧茂书自幼在长江边长大,视日本探险家植村直己为偶像。
几年前,他就萌生漂流长江的念头,曾多次勘察沱沱河、虎跳峡等险段。
尧茂书决定抢先出发。
他四处筹集装备,6月20日从长江源头下水。
临行前,他做了一件令人无法理解的事——让怀孕4个月的妻子打掉孩子。
"如果我回不来,你带着孩子不好改嫁。"他说。
漂流34天后,尧茂书在金沙江通迦峡触礁身亡,仅漂完1270公里。
他的遗体被发现时,仍紧紧抓着船绳。消息传回国内,无数年轻人被刺痛。
"不能让外国人抢先漂我们的母亲河"——这句话开始在热血青年中流传。
“中国人的长江,应由中国人首漂”成为共同心声。
对刚打开国门的中国来说,长江首漂不仅是极限挑战,更是民族尊严的象征。
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简称洛漂队)成立了。
没有人知道,中国洛漂队的成立,居然源于被拒绝。
尧茂书遇难后,社会上形成了长漂热潮。
许多人都想赶在美国人之前去漂长江。
1985年10月27日,《四川日报》首次向社会发布了组织长江科考漂流探险队的消息,一时应者如云。
1986年4月21日,在四川省政府、四川省科委、中科院的支持下,“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简称“中科队”),正式成立。
这支队伍由40多名科考漂流探险队员、十余名随队记者,以及相关指挥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组成。
就在中科队紧锣密鼓地准备时,一群来自洛阳的年轻人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热血。
1986年4月中旬,一位名叫郎保洛的洛阳汉子来到中科队办公室,要求参加长江漂流。
然而,当时队伍的名额已满,工作人员只能劝他作为志愿人员参与后方服务。
郎保洛非常失望,回到洛阳后,他和好友王茂军、雷建生等人商议,决定自发组织一支漂流队。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不能让美国人抢在中国人前面,完成长江首漂。
1986年5月27日,由郎保洛、王茂军、雷建生、张军、杨红林、孙志岭、李勤建和霍学义8人组成的"洛漂队"正式成立。
他们中,有工人、退伍兵、待业青年,无一专业漂流队员。
他们在洛阳金谷园火车站集结,乘坐北京到西宁的121次快车,踏上了漫长而危险的征程。
尽管他们事先不让家人送行,但还是有很多亲朋好友及热心群众自发前来送行。
洛漂队的装备,非常简陋。
橡皮船是自制的,救生衣用汽车内胎改造,全部加起来才几千人民币,连高原反应药都买不起。
相比之下,美国队的精良装备和数条专业漂流船,价值十多万美元;而中科队作为官方支持的队伍,装备也远比洛漂队精良。
洛漂队的队员们自己也承认:中科队连记者在内,有六十多人。我们和他们比什么呢?比器材、设备,是天地之差;比资金,是乞丐与富翁;论经验,我们一点没有,无任何先例可循,每走一步,对我们来说都是创造。
比装备简陋更要命的是高原反应。
6月3日,洛漂队从长江源头下水,很快,高原反应袭来。
队员们嘴唇乌紫,头痛欲裂,然而,没有人退缩。
即使面对中科队和美国队的质疑,他们也从未动摇,坚信自己能为祖国赢得长江首漂的荣誉。
金沙江段,堪称死亡考验。
2300公里的河道,落差达到3000多米,大小险滩1000多处。
7月19日,洛漂队与中科队汇合,打算共同冲击叶巴滩。
让人振奋的是,他们刚下水,就创下日漂120公里的记录。
然而,7月27日,在金沙江叶巴滩,悲剧发生了。
密封船被撕碎,船内洛漂队的杨红林、张军,中科队的孔志毅,全部遇难。
依然没有人退缩,三天后,剩余队员继续下漂。
虎跳峡是更大的挑战:
落差大,水流急,江中密布巨大的岩石。
当时,全国媒体都聚集在虎跳峡,等待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洛漂队和中科队决定:再次使用密封船,挑战虎跳峡。
实际上,这种被称为"碉堡"的船,并不能完全密封:
船身上,几十个防撞汽车内外胎,被5厘米粗的绳子紧紧固定。
1986年9月,王茂军和李维民,率先乘坐密封船挑战上虎跳。
他们对在场的记者只说了一句话:
"我们漂了!"
就毅然钻进了密封船。
"密封船在浪里翻滚,岸上人都捏了一把汗。"
作为当时报道这一事件的《洛阳日报》记者,黄长明,亲眼目睹了这一惊险时刻。
当王茂军和李维民,从密封船中钻出来时,岸边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洛漂队成功征服了上虎跳。
"有幸见证洛漂队征服虎跳峡,我赶写了一篇600多字的新闻,赶到镇上发电报传回洛阳。"黄长明说,这是当地邮电所有史以来发的最长的电报。
1986年11月,在经历了5个多月的艰苦漂流后,洛漂队抵达上海吴淞口,完成了人类首次全程漂流长江的壮举。
在这场与大自然的较量中,中科队、洛漂队、美国肯·沃伦队,共有10名队员遇难。
其中,洛漂队牺牲了4名队员。
而牺牲并没有就此结束。
1987年4月,洛阳牡丹花会期间。
原洛漂队部分队员,组建了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袁世俊加入其中。
这一次,少了与外国人的竞争,多了对母亲河的主动探索。
黄河漂流同样惨烈。
6月19日,拉加峡翻船事故中,郎保洛、雷建生、朱红军、张宁生4人遇难,仅袁世俊生还。
他回忆:"我永远忘不了,在'黄漂'过程中,我们一船5人在拉加峡翻船,队员雷建生、郎保洛、朱红军、张宁生4人遇难,只有我侥幸生还。"
9月25日,漂流队最终抵达山东垦利黄河入海口,完成黄河首漂。
30多年来,每年的6月19日,袁世俊都会带领老队友从洛阳漂流至郑州,纪念逝去的勇士。
洛漂队的英勇事迹,通过媒体报道传遍全国,《洛阳日报》记者徐晓帆和李仁伟采写的一组洛漂队报道,在当时的《洛阳日报》上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众多洛阳人捐款捐物。
30多年过去了,人们对1986年长江漂流的评价依然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这是一场无谓的牺牲,是"疯狂与空洞的爱国主义";也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人挑战自然、证明自己的壮举。
然而,正如《洛阳日报》记者徐晓帆所说:只有近距离见到急瀑险滩,才会知道漂流队的队员有多拼命。这群热血青年组成的民间草根漂流队,凭借一腔热血在大江大河上劈波斩浪,这种坚韧、不服输的精神,值得传承。
上个世纪80年代,正是国门打开初期,中国人急需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而长江漂流正是这种渴望的体现。
长江漂流和女排五连冠一样,成为了那个时代振奋民族精神的大事。
它向世界宣告:中国人并不缺乏征服大自然的勇气和力量。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