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17系列首销5分钟破纪录!
就在不久前,许多人还抱着怀疑态度:“千元机起家的品牌,凭什么做高端?”
但数据不会说谎,在2025年第39周,小米以22.08%的市场份额跃居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首位,超越苹果的20.22%。
这是苹果在前一周登顶后,榜首位置仅维持一周便被小米反超。
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在2025年第39周中国手机市场份额竞争中,小米以22.08%的份额位居第一,苹果以20.22%紧随其后,两者差距仅为1.86个百分点。
随后的排名中,vivo以14.07%的份额位居第三,华为以13.79%紧随其后,OPPO以12.97%位列第五,荣耀手机则以11.21%的份额位居第六。
在单品销量方面,市场表现更加精彩。iPhone 17 Pro Max依然稳坐单品销量榜首,iPhone 17 Pro位居第二,而小米17 Pro Max作为唯一国产旗舰闯入前三甲。
小米17 Pro也展示了强大的市场吸引力,位列第四。
这一周的数据反映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各品牌之间的份额差距并不大,预示着未来的竞争将更加胶着。
小米的回归并非一蹴而就。
在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出货量1330万台,同比增长39.9%,出货量和增速均排名第一。
这是小米时隔十年之后,再次重返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榜首之位。
小米的重要增长动能来自于产品和渠道的协同效应。
其线上线下统一的定价策略有效降低了消费者在国补政策下的决策成本。
而从可穿戴设备、PC、智能家居到汽车等全品类的覆盖,也最大化利用了国补适用范围,带动多场景捆绑消费。
在2020年,当小米以最年轻身份跻身世界500强时,“组装厂”的质疑声还铺天盖地。
当时年研发投入仅93亿的小米,在内部开了50场复盘会,最终定下 “五年砸千亿研发”的战略。
如今,小米的研发投入已翻3倍至241亿,研发人员从1万人增至2.2万。
“高端化不是价格涨上去,而是技术撑起来。”这是雷军对高端化的理解。
近年来,小米在技术创新上持续投入,仅过去5年实际投入就达1020亿元。
2025年5月,小米在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上,推出了自主研发设计的首款3nm旗舰处理器“玄戒O1”,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全球第四家能够自主研发设计3nm旗舰SoC的企业。
这一突破填补了中国大陆在3nm先进制程芯片设计领域的空白。
芯片研发之路并不平坦。小米的芯片之路起始于2014年9月,在遇到巨大困难后不得不暂停。
直到2021年年初,小米才下决心重启大芯片的研发。
雷军坦言:“小米的芯片之路就走了整整11年。这11年有多少艰辛,多少汗水和多少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痛苦。”
小米模式的核心护城河在于其“人车家全生态”的协同效应。
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58.7%,毛利率为25.2%,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收入与毛利率均创历史新高。
在智能大家电方面,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113.9%,其中空调产品出货量超110万台,同比增长超65%,冰箱产品出货量超88万台,同比增长超65%。
汽车业务更是小米生态战略的重要一环。小米SU7上市已有一年两个月,累计交付超过25.8万辆新车。
2025年4月,小米SU7交付新车超过2.8万辆,成为国内20万元以上车型的销量冠军。
在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汽车业务亏损额为5亿元,环比大幅收窄50.2%,预计将在今年第三到第四季度实现盈利。
手机市场的竞争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各大品牌在技术创新、市场策略与用户争夺中展开激烈角逐。
每一周的市场份额变化,不仅反映产品的短期热度,更揭示行业格局的潜在演变。
随着双十一周期临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
从全球视野看,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手机市场份额连续19个季度稳居全球前三,显示出其在全球市场的稳定地位。
但雷军并不满足,他表示:“在硬核科技探索的路上,小米是后来者,也是追赶者,但我们相信,这个世界终究不会强者恒强,后来者总有机会。”
小米的崛起恰似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不再依赖价格战和模仿立身,而是通过硬核技术突围。#头条深一度#
参考资料
1. 搜狐网:《手机周报份额再次出炉:小米取得中国市场第一,轻松超越苹果登顶》
2. 硬核经探:《小米手机与汽车双业务齐爆发 技术撑起高端梦》
3. 新浪财经:《小米突然逆袭!中国手机周销量榜上演新王登基》
4. 搜狐网:《曝小米从苹果手中夺走中国市场第一:份额达22.08%》
5. 中国经济周刊:《从新车到芯片 “小米制造”向多领域延伸》
(老A)
更新时间:2025-10-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