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真正导火索,实际源于美国暴力加征关税!如今历史正在重演

现在,由美国挑起的关税战,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恐慌。很多人说,这是美国最后的机会,也是帝国末日前的垂死挣扎。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挑起热战的可能性,正变得空前巨大。

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危言耸听,因为我们熟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实就是一场由关税引起来的热战。

而现在,当年的战争条件也确实都具备了。

那么,关税战是如何引起热战的呢?在现在的世界局势下,战争真的会发生吗?

下面就让我们从美国的历史入手,说一下这种可能性。

美国这个国家在建立初期,便带有非常浓厚的保守和孤立主义。

他们先是用10年的闭关锁国,让自己避免了在工业上受到欧洲传统强国的冲击。

接着,他们又抓住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机会,靠着和平的发展环境和灵活的贸易政策,抢夺了大量的胜利果实,并且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然而到了1929年,美国的战争红利吃得差不多了。

而在国际上,旧有秩序带来的经济增长也开始举步维艰。

美欧双方,面临着非常激烈的商业竞争。在当时的美国人眼中,甚至觉得战败的德国比英法两国更加“顺眼”。

1930年,美国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

这个法案规定,美国将会对全世界的两万多种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其中最敏感的890种商品的关税税率,更是被提高到了前所未见的59.1%。

美国的原意,是想通过这个法案,隔绝欧洲和自己之间的商业行为,让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以避免欧洲商品的竞争。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事与愿违。欧洲的列强纷纷表态,要对美国进行反制。

1929年4月,众议员威利斯·霍利 (左) 和参议员里德·斯穆特。

就这样,一场没有赢家的关税大战,就这样开始了。

全球的贸易量骤降66%,各国为自保纷纷筑起关税高墙。

美国进出口贸易,暴跌了70%,使得本就很严重的经济危机再次加剧。美国的失业率飙升至25%,恐怖的大萧条开始了。

在这种情况下,普通人固然难以生活,而那些国际化的大资本家,日子也不好过。

资本的增值在于流动,而当时世界上所缺乏的,恰恰就是流动性。

失去了投资方向,资本家就成了无根之水,只能等待干枯致死。

另外的一个受害者,就是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列强。

这些国家的生存十分仰仗国际贸易,尤其是当时还掌握着金融霸权的英国更是如此。

而在《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出台后,国际贸易几乎被斩断了,这些国家必须要重新寻找出路。

这样一来,在一战之后已经分配好的地缘格局,便不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了。于是,一场新的利益分配战争便呼之欲出了。

到了1933年,欧洲发生了剧变。曾经在“啤酒馆暴动”中一败涂地的希特勒,居然夺得了政权,成了德国的元首。

而且很快,他就领导国家,重新走上了武装之路。

同时,在世界的东方,崛起的日本也开始了侵华的脚步,大有一统东亚的感觉。

无论是武装还是扩张,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也就是说,德国和日本,成了那个美欧开启关税战的时代,十分难得的投资热点。

资本从来都是趋利的,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在这种新的格局之下,美国开始加大对德国、日本的投资。

1933-1937年间,美国50家最大的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帮助纳粹将自己的国防军,建设为世界第一的军事力量。

福特在科隆建立的工厂,为德军生产三分之一军用车辆;标准石油向德国转让了合成燃料专利,使希特勒突破了石油加工的枷锁;

IBM的霍尔瑞斯打卡机,成为了纳粹管理集中营、实施种族灭绝的技术支柱;

而美国的洛克菲勒基金会,不仅给纳粹提供了高额的贷款,还资助其“人种学”的研究,为纳粹种族理论提供"科学背书"。

当美国消费者承受着关税战导致的6.8%通胀时,华尔街银行家们,正通过国际清算银行向纳粹转移资金。仅1939年8月,就有价值2.3亿美元的黄金从美联储金库流向柏林。

而在太平洋另一端,美国财团同样在培植日本的战争势力。

摩根财团与日本三井、三菱财阀保持着百年资本纽带,其控制的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甚至在珍珠港事件后仍在为日军生产通信设备。

更隐秘的是,即使在1937年之后,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仍然通过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壳牌公司,持续向缺乏石油资源的日本海军输送战略物资。

直至1941年7月,他们才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终止了这种行为。

美国电报电话大厦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美国和德国、日本之间的合作始终十分紧密。

这两个国家都不是钢铁生产大国,而他们之所以能够生产那么多的武器,靠的就是美国出口的所谓“废旧钢铁”。

1937年,美国卖给日本的“废钢”仅为14万吨;而到了1940年,这个数字就暴涨到了200万吨,增加了几乎17倍。

另外,美国的技术支持,也让日本受益匪浅:日本的炼钢设备,是洛克菲勒财团提供的;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的工程师,曾协助日本改进零式战斗机;杜邦公司则向三井物产,出售过航空铝材的生产技术……

更为讽刺的是,在1935年,美国签署了所谓的《中立法案》,表示自己在欧洲和亚洲的战场上“两不相帮”。

但实际上,他们在1942年之前,始终在不遗余力地给德国和日本提供物资。

应该说,没有他们的支持,就没有德国和日本的崛起,也就不会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了。

他们的这种“双标”,还真是很具有美国特色。

有人说,美国当时的行为,就是在“养蛊”。事实也确实如此,德国和日本在壮大之后,都开始对美国亮出了獠牙。

德国通过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让美国的相关利益集团大受损失。而日本,更是直接轰炸了珍珠港,开始和美国争夺太平洋。

直到此时,美国才使用国家机器,压住了那些财团,割裂了他们和德国、日本之间的合作。

如今,美国的情况和当年确有相似之处。

他们在工业生产方面,确实又开始面临着来自世界的全方位竞争;而欧洲,也确实因为俄乌战争的发生,再次被推到了战争的边缘。

不过,现在与当年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亚洲,还有一个能压得住世界基本盘的国家存在,那就是中国。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中国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全产业链的国家。

在光伏、电动车等领域,中国已经一骑绝尘,拿下了超过世界一半的生产力。而随着芯片产业的突破,中国将在所有的工业领域中坐上头把交椅。

而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的国际贸易格局即将出现:自然资源大国将自身的矿产交给中国,在加工成成品后,再由中国出售给欧美国家进行包装。

这样一来,自然资源国家可以在中国身上吃到发展红利;而欧美国家,依然可以在工业化有限的情况下,用品牌和金融拿到实惠。

这条路是走得通的,而且各方的利益都可以保证。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仍然挑起关税战,片面地强调“制造业回流”,就显得有些可笑了。

更何况,在一条新路已经走通的情况下,他们非得打破这一格局,只能把所有的矛盾,都引到自己身上。

所以,别看现在俄乌战场打得热闹,但真正被当成世界公敌的,反而是看起来置身事外的美国。

而美国现在,由于中国的存在,也不可能主动挑起战争。

所以,虽然现在的世界看起来,和二战之前类似,但战争的危险却不像想象的那么大。只要中国还存在,世界就乱不了。

参考资料:

1.美国历史上5次发动“关税战” 伤人害己为何仍执迷不悟?——北青网

2.国际观察|关税讹诈无法“让美国再次伟大”——起底美国关税战的历史与本质——新华社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7

标签:美国   洛克菲勒   关税   纳粹   历史   欧洲   导火索   德国   日本   中国   暴力   战争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