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卡脖子”? 中国芯片“换打法”,清华北大两大“王牌芯”齐发

前言

过去几年,一提到中国芯片,大家心里总憋着一口气。我们似乎被困在了一个“死循环”里:

拼命追赶3nm、5nm的制程,却总在EUV光刻机等关键环节被“卡脖子”。

我们是不是只有这一条路可走?是不是必须在别人划定的跑道上,去打一场看不到头的追逐战?

最近,来自中国顶尖学府的两项“王牌”突破,给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

它们几乎同时登上了世界顶级期刊《自然》及其子刊,传递的信号非常明确:我们不跟了,我们“换赛道”了。

第一张牌(北大):GPU干一天的活,它几分钟搞定

这场芯片突围战的打法,正在从“拼制程”转向“拼架构、拼材料、拼范式”。与其在拥堵的旧赛道上苦苦追赶,不如直接开辟一条通往未来的新路。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孙仲研究员团队的“算力革命”,他们造出了一块“不讲道理”的芯片,它解决的是 AI 算力的 “老大难” 问题 。

现在搞 AI 大模型全靠 GPU,但 GPU 特别耗电,还容易发烫。北大团队没走 “数字计算” 的老路(靠 0 和 1 算),而是搞 “模拟计算”,直接用电流、电压的连续变化做数学题。

这思路全球研究了几十年,一直卡在 “算不准” 上,误差大到没法商用。

北大团队用阻变存储器当基础,再通过电路和算法配合,第一次把模拟计算精度做到 24 位定点精度,相当于从 “估算” 变成 “精算”,终于能用到关键领域了。

效果有多惊艳?处理 5G/6G 需要的大规模 MIMO 信号时,它的计算速度是顶级 GPU 的 1000 倍以上,相同精度下还比 GPU 省电 100 倍。简单说,GPU 要干一天的活,它几分钟就搞定,还不怎么发热。

这不只是快了多少倍的问题,这是一种计算范式的“碾压”。它告诉世界,解决算力瓶颈,不一定非要靠堆积更多的晶体管,用更聪明的物理原理,一样可以实现“降维打击”。

第二张牌(清华):一张快照,看清宇宙的“化学成分”

如果说北大的芯片是让我们“算得更快”,那清华大学方璐教授团队的“玉衡”芯片,就是让我们“看得更透”。

“玉衡” 芯片,这东西长得像指甲盖,本事却大到能 “看透” 物质的本质。平时我们用的相机,只能拍清楚东西的形状和颜色,可 “玉衡” 不一样。

它拍一张 “快照”,既能看到千万像素的细节(比如一颗恒星的轮廓),还能摸清它的 “家底”—— 也就是亚埃米级的光谱信息,简单说就是能知道这东西是由什么原子、分子组成的,精度达到了原子级别。

以前想搞光谱成像,得用笨重的棱镜分光,设备大到没法装在卫星、望远镜上。这次清华绕开了这个麻烦,用了铌酸锂新材料,搞出 “智能光子计算架构”,不用物理分光,直接靠计算 “解” 出光谱。

这一下就把设备做小了,应用场景也变广了:装在天文望远镜上,每秒能测近万颗恒星的光谱,过去要几千年才能完成的银河系巡天,以后十年就能搞定;

装在卫星上,能精准看出地表矿产分布、农作物有没有病虫害,甚至海洋里的污染物成分。

中国芯片“突围战”:真正的王牌不是追赶,而是开创

短短几天,两项“原创级”突破接连问世,这绝非偶然。这背后藏着中国芯片突围的真正战略:我们正在从“跟随者”变为“规则制定者”。

以前我们总在 “摩尔定律” 的赛道上追,别人有 EUV 光刻机、EDA 工具,我们处处受限。但这次不一样:清华绕开传统光学成像的瓶颈,用 “计算光学” 开新路;北大避开数字芯片的功耗问题,用 “模拟计算” 破局。

这就像大家都在一条道上挤着开快车,前面有人设卡,我们却找了两条没人走的宽路,根本不用跟人抢。​

而且这俩技术离我们的生活不远:等北大的模拟芯片成熟,手机、汽车里的 AI 功能会更省电,以后手机 AI 处理照片、汽车自动驾驶,可能不用总连云端,本地就能快速搞定;

清华的 “玉衡” 芯片普及后,卫星监测会更准,比如哪里要发生地质灾害、哪片农田缺水缺肥,都能提前发现。​

过去大家总说中国芯片 “被卡脖子”,但这两项突破证明,我们不是只能跟跑。当我们从 “拼制程” 转向 “拼原理、拼架构”,从跟别人的规则玩,到自己制定新规则,中国芯片的突围战,早就翻开了新的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1

标签:科技   打法   王牌   中国   芯片   清华北大   清华   北大   光谱   精度   赛道   光刻   团队   架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