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中国外交部宣布王毅外长将于8月18日至20日访问印度,与印方举行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24次会晤。
这趟专机之行来得正是时候,因为印度现在真的很需要一个"救星"。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让印度产品面临50%的税率,而巴基斯坦却只有19%。
长期以来跟美国关系亲密的印度,如今在贸易谈判中成了小丑,莫迪的压力可想而知。在这种背景下,王毅外长的访问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印度对美贸易顺差高达457亿美元,这个数字让特朗普很不爽。美国要求印度开放农业和乳制品市场,但莫迪因为国内民生压力死活不同意。你想想,印度有8亿农民,占全国人口的60%左右,一旦开放农业市场,美国农产品大举进入,这些农民怎么办?莫迪可不敢冒这个险。
印度的农业问题确实复杂。平均每个农户只有1.08公顷土地,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美国大豆、玉米这些机械化程度高的农产品进来,印度小农根本没有竞争力。莫迪政府曾经试图推进农业改革,结果引发大规模农民抗议,最后不得不撤回法案。现在美国又要求开放农业市场,这不是要莫迪的命吗?
结果就是几轮谈判下来,印度不但没占到便宜,反而被美国狠狠收拾了一顿。50%的关税税率,基本上就是把印度产品拒之门外。印度的纺织品、珠宝、制药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瞬间归零。而印度的死对头巴基斯坦,跟美国关系一向不太好,却享受着19%的低税率,这让印度人情何以堪?
印度在美国的印太战略中本来是个重要棋子,现在却被这样对待。印度花了这么多年时间跟美国搞关系,购买美国武器,参加联合军演,支持美国在南海的立场,结果换来的却是经济上的打击。莫迪在国内的声音越来越大,有人开始质疑他的外交路线是不是走错了。
王毅外长这次访印可不是走过场,双方已经在边境问题上开始务实操作。计划恢复喜马拉雅边境3个传统贸易点,这对解决边境地区的民生经济问题意义重大。要知道,边境地区的老百姓生活本来就不容易,贸易中断让他们的日子更难过。拉达克地区的居民以前靠边境贸易维生,现在只能靠政府补贴过日子。
这三个贸易点分别位于新疆和西藏与印度交界的地区,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商贸通道。藏红花、羊毛、药材这些传统商品的交易,不仅能改善当地人的生活,也有助于缓解边境紧张气氛。毕竟有了经济往来,大家就有了共同利益,矛盾也更容易化解。
更重要的是,双方还在商讨减少边境驻军,建立军事信任机制。热线沟通这种看似简单的措施,实际上能有效防止摩擦升级。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当时就是因为沟通不畅,一个小摩擦演变成了大冲突,最后造成人员伤亡。现在建立热线机制,一旦有情况可以第一时间沟通,避免误判。
经济合作方面的进展更是让人眼前一亮。重启直航航班的计划已经提上日程,目标是9月份实现,这对软件外包和制药等行业来说是个重大利好。印度的IT服务业每年产值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业务来自中国。而印度的仿制药在中国也有巨大市场,特别是一些专利药到期后的仿制版本,价格只有原研药的十分之一。
中国还放宽了对印尿素出口,要知道印度是农业大国,化肥需求量巨大,每年需要进口约600万吨尿素。之前因为边境冲突,这个贸易几乎停滞,现在恢复对双方都有好处。比亚迪与印度企业探讨电动汽车电池合作,这更是未来的大趋势。印度计划到2030年电动汽车占新车销售的30%,而中国在电池技术方面有明显优势,合作空间巨大。
中印关系的改善对美国的印太战略是个不小的冲击。印度在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中一直是个关键角色,如果印度开始向中国靠拢,这个联盟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美国花了这么多年时间和精力拉拢印度,从核协议到军售,从技术转让到战略伙伴关系,现在眼看着要功亏一篑。
印度的战略价值对美国来说确实重要。印度洋是全球能源运输的重要通道,每年有价值超过3万亿美元的货物经过这里。印度的地理位置让它能够监控这条海上生命线,这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至关重要。如果印度不配合,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就会大大削弱。
在全球南方话语权竞争中,中印协调立场的意义更加重大。金砖机制扩容,沙特和伊朗的加入,这些都在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G7国家的GDP占全球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65%下降到现在的45%,而金砖国家的比重则从12%上升到25%。这个趋势说明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对中国来说,这也是个难得的机会。美国一直想用印度来制衡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给中国制造麻烦,在经济上跟中国竞争。现在印度主动示好,我们当然要抓住。中印两国经济总量加起来超过20万亿美元,人口接近28亿,如果能够合作而不是对抗,对全球经济发展都是好事。
不过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莫迪计划9月份还是要去美国谈判关税问题的,他很可能把中印合作当作筹码,而不是真的要彻底倒向中国。这就是印度的特色,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谁的好处都想要。印度的不结盟传统让它习惯于在大国之间周旋,既要美国的技术和投资,也要中国的市场和资金。
并且,中印边界争议涉及约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即使恢复边境贸易,双方在商品清单和检疫标准上还有很多分歧需要解决。而且印度一直在加速边境基建,道路升级、军事设施建设从来没停过,这背后的战略防备心理显而易见。
印度每年军费开支超过700亿美元,很大一部分用于应对所谓的"中国威胁"。从装备采购到战略部署,都把中国当作主要假想敌。这种思维短期内很难改变,即使政治层面有所缓和,军事层面的竞争还会继续。
但从长远来看,中印合作的潜力还是巨大的。两个人口大国,两个发展中的经济体,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清洁能源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印度的软件服务、制药产业与中国的制造业、电子产业形成很好的互补。关键是要管控好分歧,找到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王毅外长这次访问印度,就是要为未来的合作奠定基础。通过高层对话,双方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关切,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特朗普可能还以为自己掌控全局,殊不知中国已经开始默默布局。印度虽然不是什么完全可靠的伙伴,但至少可以让美国的计划不那么顺利。在这场复杂的三角博弈中,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更新时间:2025-08-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