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发起稀土管制,普京政府马上反应过来,俄罗斯也不能受制于人

中国稀土出口一声令下,美欧如惊弓之鸟,普京见状,眉头紧锁:原材料一旦断供,俄罗斯的技术大厦恐怕就是海边沙堡。


绍伊古发表长文,警告军工若丢掉稀土等于拱手让命脉,他主导的新政,打定主意要自造一个从矿坑到实验室都“俄式自控”的产业圈,引来西伯利亚将要迎来一场七千亿卢布的动工风暴。


稀土安全上升至国家主权高度

2025 年秋,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的一篇署名文章,打破了该国在稀土领域的长期沉默。这篇刊登在俄罗斯主流官媒的文章,未涉及国防动态与乌克兰局势,却将稀土金属置于国家安全的核心位置,标题直接点明 “稀土资源是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力量”。


这是俄罗斯高级别官员首次公开将稀土全产业链建设与 “国家主权” 挂钩,明确提出要打造完全独立于中美之外的产业体系,覆盖从矿山开采、冶炼分离到材料合成的全流程。


文章以数据勾勒全球稀土格局:中国控制 80% 以上的稀土出口,美国正通过产业转移突破供应壁垒,而俄罗斯虽 “稀土资源潜力巨大”,却在产业发展上 “严重滞后”。这种对自身短板的直白承认,在俄罗斯外交与经济文件中极为罕见。


绍伊古的特殊身份赋予文章非同寻常的分量 —— 作为国家安全领域的核心决策者,其对稀土产业的公开表态并非单纯的经济建议,更接近一项战略指令。


文章发布后,俄罗斯相关部门的动作迅速跟进。不到一周,西伯利亚多个稀土富集区域出现勘探队的身影,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布里亚特、外贝加尔地区的现场踏勘工作同步启动,设备与人员已完成部署。


俄国家矿产署随即暂停三家民营矿业公司的稀土转让审批,理由是 “拟调整国家战略矿产规划”,这一举措被熟悉俄政府运作的人士解读为高层直接介入稀土产业布局的明确信号。俄最大国有军工控股公司罗斯科技(Ростех)也在季度报告中新增表述,称 “将参与西伯利亚地区稀有金属加工项目”,虽未提及具体时间表与预算,却已释放出国有资本主导产业建设的强烈信号。


战略铺垫

俄罗斯对稀土产业的重视并非突然之举,而是经过多轮铺垫。2025 年 2 月,普京在接受外国媒体专访时罕见提及稀土,明确表示俄罗斯拥有 17 种稀土中的 15 种,并称 “本国是全球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这是俄罗斯国家元首首次在公开场合将稀土定义为战略性资源,为后续产业政策调整奠定基调。


3 月,俄罗斯主权财富基金 —— 直接投资基金(RDIF)总裁基里尔・德米特里耶夫透露,正与美国企业探讨共同推进稀土项目。


尽管未公布合作企业名单与具体细节,仅一句 “我们在谈”,却迅速引发市场关注,既被视为俄罗斯寻求打破国际孤立的尝试,也传递出其渴望引入技术与资金的信号,推动外界对俄罗斯稀土产业的关注从资源储量转向实际开发。


8 月,俄罗斯《伊兹维斯季亚》报道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将建设全新的稀有金属加工产业集群。报道明确了项目地点与产业类型,却对建设周期、承建单位及设备来源讳莫如深。


这种 “官方媒体提前放风” 的模式在俄罗斯产业规划中较为常见,通常意味着项目已进入行政审批的关键阶段,即将启动实质性建设。


9 月,《欧亚时报》(Eurasian Times)披露,俄罗斯正与中国就稀土提取与分离技术展开高层级接触,希望引入中国的绿色浸出与清洁分离技术,却因中国此前出台的稀土技术出口限制面临障碍。


尽管中国方面未正面回应,但俄罗斯多家产业媒体确认,国内确实存在引入外部技术突破产业瓶颈的需求,这一消息也暴露出俄罗斯在高喊 “自主产业链” 口号的同时,对外部技术支持的现实依赖。


现实瓶颈

俄罗斯官方报告显示,其已探明稀土储量约 2800 万吨,这一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且涵盖 15 种稀土元素,资源禀赋优势显著。但储量优势并未转化为产业实力,俄罗斯稀土产业面临多重结构性瓶颈。


开采环节,俄罗斯缺乏系统化的专业企业,仅有一两个项目接近商业投产水平。列斯诺耶矿区刚完成初步勘测,尚未形成规模化开采能力;纳里扬 - 马尔地区虽建立实验室开展技术研究,却未进入实际开采阶段,大部分稀土资源仍处于 “沉睡” 状态,无法转化为实际产能。


设备与技术层面的短板更为突出。从矿石爆破、破碎到后续的萃取分离,每个环节都高度依赖进口设备,甚至最基础的离子型稀土浸出罐都无法实现本土生产。


技术资料显示,俄罗斯境内现存的冶炼厂大多仍采用 20 年前的老旧工艺,关键技术环节存在明显断代,难以满足现代稀土产业对纯度与效率的要求。


资金问题同样严峻。普京政府曾提出 “7000 亿卢布” 的稀土产业投资计划,但这笔资金是否已纳入财政预算、具体拨付进度及运营管理主体等关键信息均未公开。


当前俄罗斯面临俄乌冲突带来的持续国防开支压力,2025 年国防预算同比增长超 15%,同时国内养老金与社会补贴标准刚刚上调,财政部能否调出足额资金支撑周期长、投入大的稀土产业链建设,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基础设施的薄弱进一步制约产业发展。俄罗斯稀土资源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亚地区,该区域常年处于极寒气候,多数矿区缺乏配套的高速公路、变电站与淡水处理系统。


截至目前,俄政府尚未公布针对稀土产业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计划,也未明确由哪家国有企业牵头推进相关工程,产业建设的硬件支撑严重不足。


博弈背后

绍伊古在文章中提出 “自力更生” 的发展路径,这一表述既体现了俄罗斯摆脱外部依赖的战略决心,也折射出其面临的现实无奈。


在中美主导全球稀土产业格局的背景下,俄罗斯试图构建独立产业链,却在设备、技术、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处处受制于人,形成 “理想与现实” 的尖锐对立。


绍伊古还在文章中提及,俄罗斯希望成为 “全球南方” 国家的稀土供应者,这一愿景显示出俄罗斯不仅满足于国内自给,更渴望参与全球稀土市场竞争,打破现有垄断格局。


但 “全球南方” 国家目前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稀土消费能力,且俄罗斯自身缺乏高纯度稀土产品的生产能力,定价权与市场渠道也处于空白状态,实现这一目标面临诸多现实障碍。


对中国而言,俄罗斯既是稀土资源大国,也是潜在的产业竞争对手。中国拥有全球唯一的稀土全产业链能力,俄罗斯一方面希望借鉴中国的技术与经验,另一方面又试图构建平行于中国的产业体系,双方的合作更多是 “博弈中的协作”,缺乏对等的信任基础。


而美国等西方国家虽与俄罗斯有稀土合作探讨,但受地缘政治影响,真正落实到资金、技术与企业层面的合作进展缓慢,尚未有任何实质性项目落地。


绍伊古将稀土纳入国家安全议题,本质上是为俄罗斯在多边战略博弈中增加一张重要底牌。但这张底牌能否发挥实际作用,取决于俄罗斯能否在短期内突破产业瓶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能与技术实力。


当前来看,俄罗斯稀土产业的自主化进程仍面临漫长而艰巨的挑战,其最终能否摆脱外部依赖,在全球稀土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仍需时间检验。

信息来源: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官网关于绍伊古稀土产业表态的报道:https://www.scrf.gov.ru/

中国商务部稀土出口管制相关公告:http://www.mofcom.gov.cn/

俄罗斯《伊兹维斯季亚》关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稀土产业集群的报道:https://izvestia.ru/

《欧亚时报》关于俄中稀土技术合作的报道:
https://eurasiantimes.com/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财经   受制于人   俄罗斯   稀土   管制   政府   产业   中国   西伯利亚   技术   诺亚   资源   产业链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