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2月23日下午4时,吉林濛江县三道崴子的雪原上,寒风卷着雪粒抽打在杨靖宇单薄的棉衣上。
他背靠着一棵挺拔的松树,左臂缠着早已冻硬的布条,伤口渗出的血迹在雪地里凝成暗红色的斑点。
几天前,为掩护部队突围,他与大部队失散,如今孤身一人,高烧、饥饿与枪伤早已将他拖入了极限,但那双眼睛依旧如鹰隼般锐利,紧盯着逐渐逼近的日伪军。
“杨司令,投降吧!皇军说了,只要你归顺,高官厚禄任你选!”熟悉的声音穿透风雪,是程斌——那个他亲手从普通士兵提拔为第一师师长的年轻人,那个曾在西征动员大会上誓言“与日寇血战到底”的部下。
如今这声音却像一把淬毒的匕首,刺向杨靖宇的心。
他想起1936年西征时,程斌率部穿越摩天岭的决绝,想起那个在会议上激动地说“我们可以没有粮食,但不能没有骨气”的青年,而现在这个青年却成了敌人的帮凶。
杨靖宇缓缓抬起冻得发紫的手,握紧了那支跟随他多年的驳壳枪。
枪膛里只剩下最后三发子弹,但他的声音依旧沙哑而坚定:“程斌!你我曾在汤河边宣誓,要为东北父老驱逐倭寇!如今你穿着狗皮军装,还有脸喊我的名字?我杨靖宇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何来‘投降’二字!”
话音未落,他猛地扣动扳机,子弹呼啸着射向日伪军,惊得敌人连忙卧倒。
雪地上他单薄的身影如同一尊不朽的雕像,用最后的气力捍卫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尊严。
敌人的机枪开始疯狂扫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鲜血染红了身下的白雪。
他摇晃了一下,却依旧死死靠在松树上,目光越过重重围剿,望向南方,那是河南确山的方向,是他阔别11年的故乡,是妻儿所在的地方。
“孩子们……爹对不起你们……但爹为国家尽了忠……”,喃喃的话语消散在风雪中。
下午4时30分,杨靖宇的头缓缓垂下,永远定格在林海雪原的暮色里。
当敌人剖开他的腹部,只发现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未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
日军指挥官岸谷隆一郎愣住了,他无法理解,“究竟是什么支撑着这个人,在零下40度的严寒里,空腹与我们周旋?”
或许答案就藏在杨靖宇牺牲前那句未说完的话里:“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那棵他背靠的松树,后来被当地百姓称为“英雄树”,而濛江县,在1946年被正式更名为“靖宇县”,让将军的名字永远镌刻在这片他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
多年后,当我们站在杨靖宇纪念馆里,看着那支锈迹斑斑的驳壳枪,触摸着带有弹孔的树皮标本,依旧能感受到一个灵魂的温度,那是信仰的温度,是民族的脊梁。
正如将军生前常说的:“革命就像这长白山的青松,大雪压不弯,狂风刮不倒!”
他的生命虽定格在35岁,但他的精神,早已化作长白山的林海,永远守护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1958年,杨靖宇的身体与头颅终于合二为一。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日子,一面“杨靖宇支队”的战旗在风中猎猎招展,仿佛英雄之魂已经归来。
如果说抗日战争是全民英雄的战争,那么东北就是打响抗战第一枪的地方。
1931年9月8日,当张学良接到不抵抗通知后,东北军撤出了东北,没有军队的东北就像没有爪牙的老虎,日本人满脸都洋溢着开心。
也因为东北军的撤出,也让很多人认为东北军没发过一枪一弹,真是如此吗?
当然不是,当一些东北军跟随张学良撤退后,一些军人自愿组织起来对抗穷凶极恶的日本人。
比如东北军王铁汉部、马占山部、唐聚五部,这些部队并未撤退,并且坚持在抗战第一线。
还有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组织,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
1933年东北抗日义勇军陷入低潮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成为东北抗战主力,中共早在九一八事变后即号召组织抗日力量,派遣杨靖宇等精英干部深入东北,创建反日游击队,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32、33、36、37军。
1936年,东北人民革命军与残余义勇军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共11个军(含中共领导的游击队、王德林救国军余部、其他义勇军及山林队),但因东北环境限制,各军人数,仅数百人至两千人,其军级编制实为迷惑敌人的策略。
这支军队的作战风格以袭扰战、伏击战、破袭战为主,避免大规模正面冲突。
例如宽甸袭击战(1937.10)杨靖宇率200人毙伤日伪军40余人,烧毁汽车2辆,缴获大批物资。
辉南奔袭战(1937年同期)抗联第二军400人破城,歼灭日伪军近200人及伪警察数十人。
通北冰趟子战斗,赵尚志利用结冰河谷设伏,以7人牺牲代价歼灭日伪军200余人,成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那么抗联的战略意义与历史贡献有哪些呢?
一是牵制日军兵力,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原计划向关内调兵,但因抗联牵制,东北日军从20万增至50万,伪满军及物资亦被牢牢拴在关外,减轻了关内战场的压力。
1937年9月至1938年6月,抗联发动3304次行动,战斗1242次,频繁破坏日军交通线、通信设施及仓库。
二是在敌后持续抗战,即便1940年后退入苏联整编,仍坚持越境作战。
赵尚志率部越境打下日军金矿,解救中国劳工。
王效明(抗联教导旅二营营长),1944年6-7月连续袭击关东军部队,击毙日军工兵大佐半田伊之助、联队长小金泽福次郎(均追授少将),并击落日军陆航少将森玉德光座机(追授中将),成为东北击毙日军将官最多的部队。
在14年的敌后作战中,抗联共毙、伤、病、俘日军约17万人、伪军5万余人,牵制日军兵力达76万,正如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评价:“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即是对全国抗战增加一分力量。”
抗联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零下40℃严寒、缺衣少食、孤立无援)坚持抗战,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大批英烈,其“坚定的信仰、不屈的斗志、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重要象征,也为后续东北解放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与战略支点。
1945年9月,日军宣布投降,然而抗联并未退出历史舞台。
1942年,东北抗日联军余部在苏联远东地区改编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第88独立步兵旅”(即抗联教导旅),保持了抗联的组织架构和军事传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骨干力量。
1945年8月,抗联教导旅随苏军反攻东北,迅速接管多地政权并扩编为东北人民自卫军,后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如山东军区部队、新四军第三师等)合编,于1946年1月正式成立东北民主联军,林彪任总司令,罗荣桓任政委。
四野的前身部队在东北经历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艰苦战斗,扭转了东北战局,随后通过辽沈战役歼灭国民党军主力,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重要战略机动力量。
1948年1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随后入关参加平津战役,解放华北后挥师南下,先后参与渡江战役、湘赣战役、广东战役、广西战役,最终于1950年4月解放海南岛,完成了“从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的辉煌征程。
抗联的顽强与英勇让日本人畏惧,也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
在94年后的今天,让我们记住他们,东北抗联,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李延平、夏云杰、汪雅臣……记住这些年轻的生命,也记住这些英雄们的名字!
我们记住,是不让英雄的血白流,不让历史重演!是激励我辈前行!是让后世警钟长鸣!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