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手撕钢,好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么薄的钢,还能用手撕开?这玩意儿中国以前真造不出啊”。没错,十多年前,这种超薄不锈钢精密箔材确实把中国企业卡得死死的。
那时候全球就德国、日本几家企业能稳定生产,宽度最多400多毫米,厚度最薄也就在0.03毫米上下。
中国需求量占了全世界八成,可人家卖给你的时候,价格贵得离谱,一吨好几百万,最薄规格干脆不出口,供货周期还得半年起步。企业急得跳脚,也只能捏着鼻子认。

事情得从2008年说起,太钢集团砸了10个亿,从欧洲整套引进当时最牛的二十辊可逆冷轧机,设计极限就是0.02毫米、宽度600毫米。
2012年产线投产,结果呢?只能稳稳当当轧出0.1毫米到0.5毫米的货,再薄就各种问题。外国专家来了两年调来回折腾,2014年拍拍屁股走人,临走扔下一句:你们原料、设备、管理、人员每样都差那么一点点,加起来就差十万八千里了。
那会儿国内折叠屏手机、新能源电池、航空柔性件这些新东西刚冒头,对宽幅超薄箔材的需求跟井喷似的,可就是买不到好货,企业只能干瞪眼。

再往后,2014到2015年,国际市场更紧了,有些供应商直接限量、涨价。太钢一看,这样下去产业链脖子永远让人捏着,干脆自己干。
2016年,王天翔带队,拉起一支平均年龄34岁的年轻团队,在现有产线上开干。没经验、没参数,全靠自己试。

钢水纯净度得控制到微米级,轧辊组合有几万种可能,张力、温度、速度一个数字不对,钢带就啪一声碎成粉末。
两年时间,711次试验,175个设备坑、452个工艺坑全踩一遍,2018年6月,第一卷0.02毫米厚、600毫米宽的合格货终于下来了。宽度直接甩国外同行一条街,质量也站得上国际先进,中国头一回实现批量生产宽幅软态超薄箔材。

很多人以为到这儿就完了,其实这才刚起步。0.02毫米已经是设备设计极限,团队又往薄了挤。2019年继续优化辊系和小变形工艺,2020年8月,直接干到0.015毫米,宽度还是600毫米。
这厚度比A4纸还薄六分之一,电池用上它,同体积容量能多17%。到这时候,太钢成了全球唯一能批量出这个规格的企业,世界纪录直接写中国名字。

这几年进步更快。2023年国产三号轧机投产,零部件国产化九成以上,成本下来,产能翻倍。2024年销量2.4万吨,收入7.7个亿,2025年预计2.7万吨、收入过8亿。产品从最初一种,发展到三大类20多个系列,专利30多项。
应用也广了,折叠屏手机的柔性盖板、新能源车电池包覆、航空传感器、医疗器械、甚至半导体掩膜版基材,全都用得上。国内市场占有率冲到90%左右,小米、宁德、比亚迪这些大厂基本全换成本土货。

最有意思的是风水轮流转。以前进口货一吨几百万,现在直接腰斩,供货周期一个月都嫌长。国外那几家一看不对劲,赶紧降价促销,可没人买账了——中国货更宽、更薄、板形更稳、表面更干净,谁还买老款啊。
2016年就开始小批量出口,韩国先拿货,后来美国、德国企业也找上门,订单排着队。2025年5月,太钢一次性首发超导基带箔材和掩膜版箔材两款新品,国内市场份额稳稳80%以上,国际订单增长明显。
外媒直接发文说,中国在这种高端材料上的速度和规模,远远超出很多人想象,再低估中国制造业就犯大错了。

说白了,手撕钢这事儿小,折射出来的东西大。以前一说高精尖,就觉得那是人家的事,中国人顶多组装组装。现在呢?从笔尖钢到手撕钢,再到碳纤维、硅钢,一个个“卡脖子”点被掰开。
关键技术买不来,只能自己抡圆了胳膊自己干。太钢这帮人用了十年,把“不可能”干成了日常。2025年了,他们还在往0.012毫米以下冲,无纹理表面、特种合金箔材也在路上。国内新能源车、折叠屏、航空航天全链条稳了,出口占比一年比一年高。

这事儿放到任何国家都不容易,何况咱们是从零追赶。别人垄断几十年,咱们十年不到不光追上,还把宽度、厚度、成本全卷了。
欧美工厂现在主动打电话问货,这不就是最硬气的回应吗?中国人行不行?笑话,只要肯下死功夫,哪有干不成的事儿。手撕钢撕掉的,不光是钢带,还有那句“中国永远造不出”。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