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于20个三峡大坝,外媒已经发现,中国悄悄在沙漠里干了件大事

提到中国的超级工程,很多人先想到三峡水电站 ——2250 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曾是全球最大的水利发电站。

可如今,库布齐沙漠里的一座风光基地,直接把这个数字翻了 20 倍,总装机容量达到 4.5 亿千瓦。远远望去,就像一片 “沙漠蓝海”,与周围的黄沙形成鲜明对比。

外媒记者探访后不禁感叹:“中国总能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造出震撼世界的工程。”

但疑问也浮出水面:建电站讲究 “方便”,平地开发成本低、运输方便,为啥中国要舍易求难,把这么大的项目搬进沙漠?这一切,还得从中国治沙的老故事说起。

种树治沙的 “硬骨头”

沙漠从来不是 “善茬”。

全球 1/4 的陆地是荒漠,中国更有 27.4% 的国土被沙漠覆盖,塔克拉玛干、库布齐这些大沙漠,就像一个个 “沙源地”,一到春季,沙尘暴就会席卷北方。

2000 年前后,北京人对沙尘暴的记忆格外深刻,早上推开窗,天空是土黄色的,空气里飘着沙粒,呼吸都觉得呛人。

那时候,北京年均沙尘天有十几次,严重时能见度不足 100 米,学校停课、航班延误,居民出门必须戴口罩、眼镜,不然沙子能钻进眼睛和嘴里。

不光是北京,西北的村庄更惨。

有的村子被风沙逼得 “一年搬三次家”,庄稼被沙埋,水井被沙堵,老百姓看着黄沙,只能叹气。

治沙,成了刻不容缓的事。

而面对黄沙,中国人的第一反应是 “种”—— 种树挡沙,让沙漠变绿洲。

早在 1950 年代,陕北就成立了首个防沙造林局。

那时候没机械,治沙人全靠人力:扛着树苗在沙地里走,脚下的沙子陷到脚踝,每走一步都费劲。

没有灌溉设备,就挑着水桶去几里外的河边打水,一桶水浇一棵苗,一天下来,肩膀被扁担压得通红。

1987 年,更大的工程来了——“三北防护林工程”。

这个工程计划造林 4.8 亿亩,相当于 3 个江苏省的面积,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就像一道 “绿色长城”,专门挡沙尘暴。

几十年下来,成效确实明显,全国 53% 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了治理,沙化土地净减少 6500 万亩。

有的地方原本是流动沙丘,种上树后,沙丘不动了,甚至长出了野草,老百姓终于不用再 “躲着沙子走”。

可种树治沙,越往后越难。

西北的沙漠气候太恶劣,白天晒得树苗蔫,晚上冷得树苗冻,一阵大风刮过,刚种好的树苗就被吹倒、连根拔起,成活率低得可怜。

就算树苗活了,浇水又是个大难题,库布齐沙漠里抽 1 立方米地下水,成本就要 3 元,一亩防护林一年的投入超过 2000 元。

更关键的是,种树只能 “防沙”,没别的收益。治沙全靠国家补贴,一旦补贴跟不上,工程就容易断档。

2010 年前后,不少治沙人开始醒悟:“光种树治不了沙,得让沙漠‘赚钱’,治沙才能长久。”

然而,让沙漠 “赚钱” 可不是件容易事,既不能破坏生态,又要产生收益,到底该从哪儿下手?

一场新的尝试,正在库布齐沙漠悄悄萌芽。

新型治沙,光伏板成了 “治沙神器”

2000 年代末,中国的光伏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工厂开了一家又一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得越来越多。

可国内需求没跟上,很快就出现了产能过剩,不少电池板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

就在这时,有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沙漠里光照足,适合建光伏电站;光伏板能挡住阳光,减少蒸发,还能抑制流沙。

同时,建电站能消耗过剩的光伏产能,还能让沙漠产生收益。

把 “治沙” 和 “发电” 结合起来,不就能一举两得?

这个想法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关注。很快,试点项目就选在了库布齐沙漠,这里不仅沙化严重,还有一个天然优势:年日照时间超过 3000 小时,是建光伏电站的 “黄金地”。

“三级防护法” 治沙

在沙漠里建光伏电站,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风沙问题,大风一刮,沙子能把光伏板埋了,还会磨损设备。

为了应对这个难题,治沙团队发明了 “三级防护法”。

第一步,在电站外围种 2 米高的芦苇沙障,像一道 “墙”,先挡住狂风。

第二步,在沙障和光伏板之间,铺一层草方格,把麦草扎成 1 米见方的格子,铺在沙地上,再用沙子压住,这样能锁住流沙,不让沙子乱跑。

第三步,在草方格中间安装光伏板,光伏板离地面有一定高度,既能发电,又能挡住阳光,让下面的沙子保持湿润。

这套方法特别管用:流沙被锁住了,光伏板没被沙埋,连光伏板下面都长出了小草。

如今,库布齐光伏基地的总装机容量达到 4.5 亿千瓦,相当于 20 个三峡水电站,还同步治理了 70 万亩沙漠。

曾经的 “死亡之海”,真的开始 “发光发电” 了。

光储升压站让 “西电” 顺利东送

电站建好了,新的问题又来了:沙漠在西北,而用电大户在东部沿海,两地距离超过 3000 公里。

用普通电线输电,损耗能达到 50%,发 100 度电,到东部可能只剩 50 度,太不划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在库布齐建了 3 座光储升压站。

简单说,就是先把光伏发的电储存起来,再通过升压设备把电压提高,减少输电损耗。

通过这套系统,库布齐的清洁电力能高效输送到长三角,顺利完成 “西电东送”,东部用上了便宜的清洁能源,西部的沙漠也产生了收益。

令人没想到的是,光伏治沙带来的改变,远不止 “发电” 和 “治沙”,它还让沙漠里的人,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光伏治沙的 “共赢局”

光伏治沙就像一颗 “金种子”,在沙漠里长出了 “生态、能源、经济” 三棵树。

流沙少了,周围的空气变干净了,连降雨量都比以前多了,曾经的不毛之地,现在能看到野兔、鸟类,生态环境一天天变好。

4.5 亿千瓦的装机容量,每年能发大量清洁电力,不仅能补充国家能源供给,还能减少煤炭消耗,帮着减碳。

最让人高兴的是经济和就业,以前,库布齐的牧民靠放牧为生,收入不稳定,还容易破坏草原。

现在,不少牧民经过培训,成了光伏电站的运维员,负责检查光伏板、维护设备,每个月工资稳定,收入比以前翻了 3 倍。

中国在沙漠里的这番 “操作”,不仅解决了自己的治沙和能源问题,还让全世界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连联合国都为中国点赞。

中国模式走向世界

一开始,不少国家对中国的光伏治沙模式有疑问:“在沙漠建电站,会不会破坏生态?”“成本这么高,能持续吗?”

反观其他国家的尝试,大多没成功:美国曾在西部沙漠搞光伏项目,结果因为 “担心影响沙漠龟生存” 被叫停;日本、法国的沙漠光伏项目,也因为成本太高、生态争议,最后不了了之。

而中国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2017 年,库布齐的治沙实践被写入联合国宣言,成为全球沙漠治理的典范。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可中国模式。

卡塔尔就专门邀请中国企业,帮他们在沙漠里建光伏电站,因为他们相信,中国能在发电和生态之间找到平衡。

现在,中国的光伏治沙技术还在不断升级,从库布齐到塔克拉玛干,越来越多的沙漠正在 “变绿发光”。

这不仅是中国的治沙故事,更是一份给世界的 “生态答卷”。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科技   中国   发现   沙漠   电站   沙子   树苗   生态   流沙   塔克拉玛干   工程   沙尘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