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太阳,是能把人晒出“脾气”的。
很多人一进入夏季就开始各种“上火”:口腔溃疡、嗓子干痛、便秘、睡不好、心烦意乱,甚至一到晚上就情绪暴躁、无名怒火。
你以为是“天气热”?其实不是,是你身体的“气”乱了。
夏天养生,讲的不是“清淡饮食”这种虚词,而是要顺着身体的节律走,跟得上自然的节拍才走得稳。古人讲“春生夏长”,意思是春天播种,夏天就该发力生长。那你呢?一到夏天开始熬夜、贪凉、饮食无节,结果就是身体“长歪了”。
说到底,夏天养生的关键两个字:顺时。而这个“时”,不仅仅是指节气时间,更是你每天身体的时间轴,尤其是早上起床和中午午后这两个关键节点。
很多人就是在这两个时间段,悄悄把健康交了出去。
早上四不要,午后两不急,真的不是鸡汤,是经验砸出来的血泪教训。
先说早上四不要。
第一,不要猛起。
很多年轻人闹钟一响就弹起来,像起义一样。结果呢,起立时突然头晕眼花,还以为是低血糖,其实是体位性低血压。血管来不及适应体位变化,脑供血不足,轻则眩晕,重则跌倒撞伤,尤其是老年人,严重时甚至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第二,不要空腹喝凉水。
夏天一热,很多人一早醒来就灌下一杯冰水,觉得“清爽解渴”。但你知道吗?刚醒时胃肠道的血液供应还没完全恢复,冰水一冲,胃黏膜血管急剧收缩,轻则引发胃痉挛,重则诱发腹泻。尤其是有慢性胃炎的人,早上喝凉水简直就是“自虐”。
第三,不要马上吃重口味早餐。
什么豆腐脑加辣椒油、爆辣豆浆油条,听着爽,但你想过没?胃刚醒来,像刚起床还没洗脸的你,突然被灌一勺辣椒酱,肯定炸毛。空腹吃刺激性食物,会导致胃酸分泌紊乱,诱发胃食管反流、烧心、胃痛。
第四,不要一醒就刷手机。
你以为你在“醒脑”,其实你是在给大脑加压。刚醒来时,大脑的清醒区还没完全启动,你一上来就看新闻、刷热点,脑子瞬间被“信息洪水”冲击,皮质醇猛升,焦虑值飙高。不少人晨起心慌、心跳快,就是这个原因。
早晨这“四不要”,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关键不在“不要”,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停下脚步”。
午后两不急,更是救命经验。
第一,不急着运动。
很多人喜欢下午三四点去跑步,觉得太阳没那么毒了,正好锻炼。但这个时间段,其实是人体副交感神经逐渐占上风的时段,身体开始进入“缓冲”状态。如果这时候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尤其是中老年人,甚至会发生心源性猝死。午后三点到五点,建议做些轻缓活动,比如散步、伸展操,而不是上来就开跑。
第二,不急着吃冷饮。
你热,但你的脾胃没热。夏天最怕的不是高温,而是冷热交替。很多人一中午热得满身汗,下午一口气喝下两瓶冰镇可乐,你爽是爽了,但你的胃在“哭”。冷饮刺激脾胃,湿气趁机入体,久而久之,夏天不长胖都难。很多人以为自己是“喝水都胖”,其实是“喝冷饮导致脾虚”才真胖。
讲真,夏天出问题的,不是气温,是你对身体节律的“背叛”。
很多人问:为什么我每到夏天就“犯病”?其实不是什么新毛病,而是年年积累的“老账”在夏天一起找上门来。湿疹反复、关节酸痛、晚上失眠、白天犯困,这些都不是“突发”,是你春天没养好肝、夏天又不顾脾。
中医讲“夏养心”,但心不是你说“我保持好心情”就能养的,它是整个循环系统的核心。夏天出汗多,血容量下降,心脏负担加重。你还熬夜、喝酒、吃烧烤,心脏不“罢工”才怪。
说到这,不得不提一个夏天“隐形杀手”——心梗。
2024年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数据显示,炎热天气中突发心梗的患者比例比春秋高出近30%。而且多集中在清晨和午后两个时段。
原因就是气温高、睡眠差、饮食重、作息乱,导致血压波动剧烈、血液黏稠度升高,形成血栓的风险飙升。
所以别再觉得夏天只是“热”,它是你身体“最脆弱”的季节。
那夏天到底该怎么吃?不是简单的“多喝水、少吃肉”这些空话。
夏天最该吃的是绿豆汤,但别天天喝,别喝冰的。绿豆性寒,确实清热解毒,但长期大量饮用,尤其冷饮,会伤脾胃。建议一周喝2~3次,而且要加点陈皮或者薏仁,去湿的同时帮你“稳住胃”。
别忽略黄瓜、苦瓜、冬瓜这些“夏季三瓜”。它们不是“刮油”的,而是帮助你排湿、清火、调理气机。特别是苦瓜,虽然很多人不喜欢它的味道,但它对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有实打实的数据支撑。研究表明,苦瓜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辅助作用。
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夏天的睡眠管理。
很多人以为“晚上睡不着,白天补觉就行”。错了。夏天白天长、夜晚短,是身体天然的“节拍器”。你违背了这个节奏,睡得再多也补不上。长期晚睡,会导致褪黑素分泌紊乱,让你白天也精神不振。
特别提醒:夏天午睡时间别超过3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大脑会进入深睡眠阶段,醒来反而更疲惫,甚至影响夜间睡眠。
说点扎心的:很多人觉得“身体出点小问题无所谓”,但你夏天是“潜病显现”的季节。很多慢病就是在这个时候拉响警报:血糖飙高、血压不稳、肾功能下降,甚至肿瘤指标异常。你以为是“中暑”,可能就是身体在用最后的方式提醒你,它撑不住了。
一句话总结:夏天不是“调养”,是“避险”。避内火、避湿气、避暴饮暴食、避情绪波动、避作息紊乱。
顺应节气,才能顺利过夏。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凯,李晶,徐媛媛,等.夏季高温环境对心血管疾病诱发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4,28(05):573-577.
[2]沈琳,张海燕,杨梅.苦瓜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29(10):192-196.
[3]王红,刘宇,李巧.夏季饮食与脾胃健康的关联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4,30(04):489-492.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