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老物件,见过五种以上算你厉害,全认识叫你一声“爷爷”

前言

要是把时光往回拨四十年,那时的日子虽没有如今这般满是智能屏幕的光亮,却藏着好多能攥出温度的老物件。

它们不是什么金贵玩意儿,可能是掉了瓷的缸子、吱呀响的车子。

可一看见,老一辈的眼睛里准能泛起光 —— 那是装着柴米油盐、嬉笑哭闹的岁月啊。

今天咱们就来数一数这些 “时光宝贝”,你要是见过五种以上,那绝对是村里的 “回忆达人”,是爷爷奶奶辈的人了。

一、印着红字的搪瓷缸子

先说这搪瓷缸子,四十年前谁家没两三个?

大多是白底子,外面印着红彤彤的字,不是 “劳动最光荣” 就是 “先进工作者”,有的还印着胖乎乎的雷锋头像,边缘一圈描着蓝边,看着就精神。

这缸子看着普通,用处可大了去了,早上妈妈用它盛玉米糊,烫得手直甩也舍不得放下。

中午爸爸下地回来,端着它咕咚咕咚灌凉水,缸子底还沾着几根玉米须。

晚上孩子写完作业,偷偷把冰糖块放进缸子里,倒点热水泡着,等糖化了,抱着缸子小口抿,甜水顺着嘴角流到脖子里,赶紧用袖子擦,生怕被妈妈看见。

这缸子最耐造,掉地上 “哐当” 一声,顶多磕掉一块瓷,露出里面的黑铁,照样能用。

姥姥家有只印着 “农业学大寨” 的缸子,跟着她走了三十年,后来缸底漏了个小洞,姥姥也舍不得扔,用棉花裹着塞在灶台上,装火柴盒。

现在再看这种缸子,只能在旧货市场见着,可一摸那冰凉的搪瓷,仿佛还能闻到当年玉米糊的香味儿。​

二、“三大件” 里的 “变形金刚”​

四十年前能有辆二八自行车,比现在开豪车还神气!

那车子个头大,车把高,车轮子直径足有二尺八,所以叫 “二八”。

车架是黑漆漆的铁皮,擦得锃亮,车把上挂着个竹编的网兜,车后座绑着块人造革的垫子,有的还在车梁上焊个小铁架,专门给孩子坐。​

那会儿赶集全靠它,孩子们最盼着大人下班,坐到车梁的小铁架上,两只手紧紧攥着车把,脚还够不着脚蹬子,晃悠着。

童年的风很舒服,链条 “哗啦哗啦” 响,路过村口的小卖部,还能撒娇求大人给买块水果糖。

就是千万得小心,不要将脚卷进车轮,

现在的自行车外观帅气、功能多样,可一起想起来,那小小的 “咯吱” 声,好像比任何儿歌都好听。​

三、黑白电视机:全村人的 “电影院”​

上世纪八十年代,谁家有台黑白电视机,那绝对是 “万元户” 级别的稀罕物。

记得邻居家有一台 14 寸的 “熊猫牌” 电视机,外壳是棕红色的木头,屏幕旁边还有两个小喇叭,调台得用手拧下面的旋钮。

有时候信号不好,还得有人在外面举着天线杆子,喊 “清楚了吗?再挪挪!”​

每天傍晚,全村人都往王爷爷家跑,搬着小板凳,有的坐在院子里,有的挤在屋里,连窗台上都趴着小孩。

那会儿最火的是《霍元甲》,一到播出时间,整个院子静悄悄的,就听见电视里 “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 的歌声。

后来村里有了彩色电视,可我总觉得,当年黑白屏幕里的霍元甲,比现在的彩色电视剧还精神。​

四、蝴蝶牌缝纫机:藏着妈妈爱的魔法

“嗡嗡嗡……” 一听见这个声音,就知道妈妈又在踩缝纫机了。

四十年前的 “蝴蝶牌” 缝纫机,可是姑娘出嫁时的 “三大件” 之一,机身是银白色的,上面有个黑色的机头,机头旁边印着一只彩色的蝴蝶,下面是个踏板,踩起来 “噔噔噔” 的,特别有节奏。​

有多少人小时候的衣服、裤子,都是妈妈用这台缝纫机做的。

每到过年,妈妈就会买块新布,晚上坐在缝纫机前,踩着踏板,手里拿着布,“唰唰唰” 一会儿就剪出个衣服样子。

总喜欢趴在旁边看,看妈妈把碎布拼成小口袋,缝在裤子上,还会在衣服领口绣个小花。

有次我偷偷踩踏板,结果把妈妈刚剪好的布弄乱了,妈妈没骂我,反而教我怎么踩,说 “等你长大了,妈妈教你做衣服”。

现在那台缝纫机还在我家衣柜上面,机身已经有些生锈,可一看见那只蝴蝶,就想起妈妈坐在灯下,给我做新衣服的样子。​

五、半导体收音机:爷爷的 “随身听”​

爷爷的枕头旁边,总放着一台半导体收音机,黑色的外壳,上面有几个圆圆的旋钮,一个调台,一个调音量,旁边还有根长长的天线,得拉出来才能收到信号。

爷爷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把收音机放在耳朵边,听新闻,听评书,有时候还跟着里面的戏曲哼两句。

我小时候总喜欢抢爷爷的收音机,把天线拉得老长,胡乱拧旋钮,听见里面有唱歌的就高兴得拍手。

现在爷爷不在了,那台收音机还在,偶尔打开,还能听见里面模糊的戏曲声,就像爷爷还在我身边哼歌一样。​

六、铁皮饼干盒:藏着甜的 “百宝箱”​

四十年前的饼干盒,可不是现在的纸盒子,而是圆圆的铁皮盒,上面印着五颜六色的图案。

有的印着天安门,有的印着水果,还有的印着卡通小人,盖子一扣,“啪” 的一声,特别严实。​

那会儿只有过年或者走亲戚,才能吃到饼干,妈妈会把饼干放在铁皮盒里,藏在衣柜顶上。

我总趁着妈妈不注意,搬个小板凳,踮着脚够饼干盒,偷偷拿出一块饼干,掰成两半,一半自己吃,一半塞给妹妹。

有时候饼干吃完了,妈妈还会用这个盒子装针线、纽扣,或者装爸爸的烟丝。

我家那个印着苹果图案的饼干盒,现在还用来装我的老照片,每次打开,都能闻到一股淡淡的饼干香,仿佛又回到了偷偷吃饼干的小时候。​

七、竹编暖水瓶:冬天里的 “小太阳”​

以前的暖水瓶,外面不是塑料壳,而是竹编的套子。

棕色的竹子编得密密麻麻,上面还留着竹子的清香,里面是玻璃胆,瓶口有个软木塞,塞进去 “噗” 的一声,能保温一整天。

我家的暖水瓶是 “鹿牌” 的,竹编套子上还印着一只小鹿,特别可爱。​

冬天早上,妈妈会把暖水瓶里的热水倒进脸盆,让我洗脸,水不烫不凉,正好。

现在家里用的是不锈钢暖水瓶,可再也没有当年竹编暖水瓶的竹子香味了。​

八、粮票:吃饭的 “硬通货”​

四十年前,买粮食可不能用钱直接买,得用粮票。

粮票有大有小,大的是五斤、十斤的,小的是一两、二两的,颜色也不一样,有的是黄色的,有的是绿色的,上面印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 的字样,还有图案,有的印着农田,有的印着拖拉机。​

每次去粮店买面粉、大米,都得先数好粮票。

去买馒头,二两粮票和一毛钱粮票攥在手里,生怕丢了,到了粮店递给售货员,看着她把馒头装进纸袋里,拿着馒头一路跑回家,生怕馒头凉了。

后来粮票不用了,妈妈把那些粮票夹在户口本里,现在拿出来看,粮票已经有些发黄,可它们却见证了当年日子的不容易。​

九、铝制饭盒:带着家味的 “午餐盒”​

以前上班、上学带饭,都用铝制饭盒,长方形的,上面有个盖子,盖子上有个小提手,有的饭盒还分两层,一层装饭,一层装菜。

饭盒是银白色的,用久了会发黑,可擦一擦,又能亮起来。​

那时候,饭盒里装的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却藏着家人最深的惦记。

那时候,人情味特别足,你带个鸡蛋,我带个土豆丝,都能互相分享,吃得特别香。

现在饭盒变成了保温饭盒,可再也没有当年铝制饭盒热饭时的那种香味了。

十、煤油灯:黑暗里的 “小星光”​

四十年前农村经常停电,一停电,家里就会点煤油灯。

煤油灯是个小玻璃瓶,里面装着煤油,瓶口插着一根棉线灯芯,点亮之后,火苗小小的,橘黄色的,摇摇晃晃的,能照亮一小片地方。​

有次停电,妈妈在煤油灯下缝衣服,我在旁边写作业,火苗把我们的影子映在墙上,忽大忽小。

我总喜欢用手去碰火苗,妈妈赶紧拦住我 “别碰,烫着”。

有时候我会把纸折成小船,放在煤油灯旁边,看纸船被火苗烤得微微卷起来。

后来村里通了电,煤油灯就被收起来了,现在放在老家的抽屉里,灯芯已经干了,可一想起它,就想起停电的晚上,妈妈在灯下给我缝衣服的样子。​

结语

这些老物件,现在有的躺在旧货市场,有的藏在老家的抽屉里,有的已经再也见不到了。

可它们不是冷冰冰的东西,而是装着老一辈的青春、爱情、亲情,装着那些简单又温暖的日子。

要是你见过这些老物件,甚至用过它们,那你一定藏着一肚子的故事。

要是你全认识,那你不仅见证了岁月,更把那些温暖的时光藏在了心里。

不知道这些老物件,有没有勾起你的回忆?要是你还有别的老物件故事,可一定要跟我说说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8

标签:科技   物件   爷爷   厉害   缸子   妈妈   粮票   饼干   暖水瓶   饭盒   煤油灯   缝纫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